本书以“唐诗的源流”切入,开启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全书由浅入深,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紧接着,“知人论诗,以诗解人”,解读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位诗人的代表作品,让中学生对唐代的诗人、诗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诗歌风格有了深切的感知。
在《琴道》中,高罗佩从中国音乐的传统观念出发,对琴学的起源、特征,琴人的修养等作了详尽论述,更精到地阐释了琴曲的内蕴,以及古琴及其演奏手法的意象。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琴学相关的文献。 高罗佩在《琴道》的后序中,这样写道: “夫此者内也,彼者外也”。故老子日:“去彼取此,蝉蜕尘埃之中,优游忽荒之表”,亦取其适而已。乐由中出,故是此而非彼也;然众乐琴为之首,古之君子,无间隐显,未尝一日废琴,所以尊生外物养其内也。茅斋萧然,值清风拂幌,朗月临轩,更深人静,万籁希声,浏览黄卷,闲鼓绿绮,写山水于寸心,敛宇宙于容膝,恬然忘百虑。岂必虞山目耕,云林清闷,荫长松,对白鹤,乃为自适哉!藏琴非必佳,弹曲非必多,手应乎心,斯为贵矣。丙子秋莫,于宛平得一琴,殆明清间物:“无名”,抚之铿锵有余韵。
江南园林中,追求清雅生活的文人雅士,常于厅堂、书斋插一瓶花,以求野趣诗意。《瓶花谱》与《瓶史》既是对明代之前插花艺术的总结,更是中国式文人插花的正宗。 《瓶花谱》为明代张谦德所作,是明代实枝插花的经典著作 。全书分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八个方面,详尽阐述自由式插花自然性灵、崇尚天然的韵味,以及追求原生天成之趣。 《瓶史》为明代袁宏道所作,是我国瓶花史上的奇葩之书 。全书共十二篇,从鉴赏角度论述了花器选择、花材选用以及花艺插法等,是我国古代文人气质的一部插花专著。 插花为案头之物,无扦剔浇顿花木的繁杂劳苦,仅享赏咏之乐,取者不贪、遇者不争,可谓生活之美。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山水画集中体现传统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不仅以高妙的画法造诣跻身于世界艺术之林,同时也承载着中国人文领域里最为深邃的寄托。 《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也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传世经典。全书分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详尽论述了对自然的审美、山水画的创作、山水画的鉴赏等诸多问题。此外,还附录了“山水诀”“山水赋”等数篇名家画论,是中国迄今山水画创作最精妙的范本。本书既是山水画创作的之书,也是提升审美意趣,回归自然,神游林泉山水的体验。
《一管笔》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 《一管笔》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作者
本书介绍中国文字的发展、应用与魅力,介绍其对中国文化及其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的运用规律。汉字古老悠远,是一条蜿蜒无垠的历史长河;汉字构形奇妙,是先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流畅的语言,详实的资料,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有特点。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陶瓷,因此,不少人对陶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陶瓷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等问题很感兴趣。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陶瓷文化的角度,讲解了陶瓷与音乐的历史渊源、乐器与陶瓷的搭配、乐曲与陶瓷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精选了从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现当代反应庐山题材的历史书法作品百幅,全方位展示了名山、名家、名作的艺术风采。作为一本供美术爱好者欣赏的书法作品集,本书彰显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除作者简介外,专家的点评与作品的互动,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传统手工艺品源于民间,其精妙皆源自于手工艺者的一颗慧心与一双巧手。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陶瓷、织染、刺绣、编织扎制、漆艺、绘刻、金属加工、印刷、笔墨纸砚、家具制作,门类繁多,丰富多样,让你一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独到魅力与博大精深。
《一管笔》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 《一管笔》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作者
《蕴庐文萃》是广东人民出版社近期的重点出品之一,将荆鸿先生的名作《艺文丛稿》和《海桑忆语》中与广东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史随笔,按题材分类,选辑为十册,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岭南艺林散叶》,篇中所叙无论人、事、诗文、历史等等,莫不征引有绪、析论恰允。
凤与龙一样,不但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永远不会陈旧的装饰形象,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丛书:中国传统凤凰艺术》将这一形象加以整理,从传统形象入手,并从传统中理出新的设计思路,从而可以有效地理解和领略中华民族深邃而悠久的文化传统。
《幽雅阅读》修订版。作者通过对国画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画作的介绍,将国画作者的人生经历、境界和追求揭示出来,同时在介绍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流于笔端,读来颇具启发意义。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深刻的人文情怀。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画的品味之作,作者走到绘画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深藏的画家心灵隐微,那些曾经感动过画家的幽深生命体验。在作者看来,中国画就是一瓶生命的清供。
无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文学与艺术,是文化构建中最重要、影响力的两个亚种。 把文学与艺术这两个最古老、雅的文化支脉同“文化产业”“产业化”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大不敬、大不雅、太世俗。然而这却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所使然,又是当代文学与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走向产业化,丝毫不意味着这两大文化亚种一定会、一定要走向低俗,走向浅薄,走向铜臭。雅俗共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各有所爱,是文学与艺术走向产业化的不同路径。自然,文学与艺术中一些更小的支脉,一部分圈中人,种自己的小花园,养自己的玫瑰花,也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自由选择。 关键是要寻找文学与艺术实现产业化的可能之路、成功之
在2006年4月23日世界图书日到来之际,一项民阅读状况调查数据又一次给我们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尴尬一击,相对两年前的同一内容调查,数据显示出我们国民的阅读指数再次走低。 《与名人一起说书说艺》是一体倡导大众读书的书,却不知在特质急剧膨胀的今天,还是否有倡导的力量。人们都有追求尷的权力,但在成功的追求过程中必须携手的是刻苦与耐心,读书正是二者考量的重要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