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出版计划的普及本,是突出普及性、可读性、传播性的城市建筑文化读本。本书共收录上海地区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打造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伴手礼。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 文 、 旅 、 声 三个部分。主体内容为建筑图文,建筑数量仍为56处,仍分春申古风、中西交汇、都会映象、梧桐深处、海上华章五个篇章。以别册形式,添加10 101条建筑微旅行路线内容,体现 以脚步丈量人民城市 的精神。随书印刷 建筑可阅读 音频有声版的二维码,读者可通过扫码欣赏本书音频内容。 本书形态为单行本,另配别册,开本
《北虹口:历史与风景》是上海通志馆主编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 北虹口,主要指以上海虹口鲁迅公园为中心的地域,亦 1945 年设立的北四川路区范围。近代以来,很多文化名人在此聚集,见证了近代众多重要历史事件。本书聚焦北虹口,以16个专题、16万字的篇幅,通过翔实史料、严实考证、生动笔触,并配以历史照片、新闻报道、现代图片等各类图照100余幅,将北虹口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平凉路 2767弄 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本书通过16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区改造负责人的口述史,辅以历史大事记和 120 幅各阶段图片,生动地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关于 都市考古 的社会学著作,为发掘和保存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城市文脉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和探索。 作为增订本,本书在原版15篇居民访谈的基础上新增1篇居民戴先生的访谈记录,并收录其家人的三张不同时期的珍贵全家福;补充田野教学记录说明;新增附录,增补该书出版后的重要媒体报道及拆迁后近况照片组图;补充再版序言。
本书着力描绘勾勒那些长久不受重视,甚至生平身世都很难考察以致湮没在历史中的世俗小人物,如王安德、范殷儒、徐咏青、邱子昂、徐宝庆、朱志尧、潘氏父子等。这些平民阶层也是熠熠闪光的,他们都是掌握着绝世本领的不凡人物,他们很难谋划方向,但却往往能决定质量,增加重量;他们都在某一领域作出了出色的、甚至杰出的贡献。如技师邱子昂,是19世纪中后期印刷史上石印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近代史上负有盛名的土山湾印书馆、申报馆的点石斋印书局、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中国图书有限公司等,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为便于阅读,本书参照辞典形式编排此书,并将全书分为人物寻踪、文化活动和建筑胜迹三大类别,每类以时间前后排序,每篇文稿均附以和文字紧密相关的照片。
《上海租界》一扫以往租界书写学术化、史料化的痕迹,是一部将文学手段贯穿其间的规模化的非虚构之作,迄今以来鲜见。 全书起笔于上海开埠,收笔于租界终结,全景式地描绘了自有渔村以来上海所从未遭遇之历史大变局,酣畅淋漓地活画了百多年来东西方各色人等的滨浦命运;在以流畅、睿智的语言见证着上海史书写的别一种可能性的同时,忠实地捍卫了以档案史料作为骨架支撑的历史真实性,以及重构和再现租界场景的主观可能性。
其实帮会一开始是单纯的,是帮会中人为自己建立的乐园,而不是为他人创造的天堂。这应该是他们最初的理念。我给这个理念找到另一个相对应的具象物,那就是在《民国上海帮会》中多次提及的城堡。城堡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据点。然而人心吊诡,帮会后来渐渐演变成黑社会。这个过程是我颇感兴趣的。
上海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主要发源地,上海里弄是中西现代居住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是反映上海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重要载体,大量里弄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城市生活,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这座城市强烈的市民社会特征。由此,里弄作为一种城市景观及其背后的世俗生活,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为重要的城市特征,里弄生活的记忆也成为很多上海人的特殊文化基因。长期以来,里弄的更新改造矛盾重重,尤其在今天,如何处理好超常规快速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保护并发扬上海历史文化、切实维护居民切身利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书主要采用多学科理论融汇综合,并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涉及里弄改造的政府政策制定、经济利益权衡、居民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城市特色保护和发扬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