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青銅器綜覽(第二卷) 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承續*卷《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卷討論青銅器的名稱,青銅器在祭祀、饗宴等禮儀中的使用方法,也詳細論述商代至春秋早期的器形演變,就青銅器紋飾而言,該書僅選取了可以作爲年代判斷標準的紋飾中比較好解釋的幾種,列舉這些紋飾的圖像,對它們加以簡單的說明而已。第二卷則專門討論商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紋飾,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種紋飾的研究成果,並搜集相關的拓片和照片,研究青銅器上所見的各種圖像具有什麼特性、青銅器上施加這些紋飾是什麼意思,本書爲後來的青銅器紋飾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崇敬文化的国度,而洛阳是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区,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藴积了无比灿烂的丰厚文化! 《河南寺庙道观碑刻集成》的收録范围爲佛寺、道观碑刻。 佛寺包括佛教的寺、庙、堂、殿、庵等;道观包括道教的观、庙、殿、庵、洞、宫、阁等。 《河南寺庙道观碑刻集成》洛阳卷一,共精选辑录了洛阳市区的吉利区、伊滨区、洛龙区、高新区、涧西区等现存碑刻228件,时间跨段上至宋代,下迄民国。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及语言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整理研究方法,对碑刻进行释文、点校、编目,按立碑时间先后顺序,采取图版与释文对照的方法编排。保护抢救寺庙碑刻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本书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本书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 建设性的观察。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尺度、媒介、赞助人、书写者与其政治、文学或 等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现场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高峰。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
本书是 部系统研究甲骨 学的大型学术专著。作者结合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以甲骨之上的非文字资料为视角,重构了甲骨 制度之全貌。本书梳理了甲骨的选材、攻治、钻凿、烧灼、卜兆、文字的书契、卜后的处理等 流程,简述了对贞卜问、二人共贞、一事多卜、三卜制、习卜制、选卜制、卜筮并用等卜法制度。本书的面世,可以满足广大甲骨学者及爱好者的需要,以期将甲骨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是宋代所作收录彝器款识 丰富的书,原石刻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宋亡之后原石就已不存。本书整理者访求公家和私人所藏现存宋拓石本,得卷七至二十全帙及残叶集两部, 大部分为 公布。除彩色影印宋拓原件外,书中又收录徐中舒、容庚、王世民、李宗焜、高岩等先生的研究论文共六篇,供读者了解宋拓版本流传始末。
刘曙光、黎方银编著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前期研究》是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在2008年7月~2011年2月间各项前期研究工作的整理与总结,内容涉及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保护与工艺研究、现状调查、监测分析、试验等多学科领域,相关研究与成果为千手观音石刻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的顺利开展的提供了重要支撑。
`
人们喜欢碑刻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对一般读者而言,碑刻背后的故事也许是其感兴趣的。有故事的碑刻也许并无华丽的辞藻,亦无龙飞凤舞的书艺,但由于其背后隐含着动人的故事,同样会引起碑刻爱好者极大的兴趣。 《石刻华夏(共4册)》就是从历代有名的碑刻的解读入手,叙述了碑刻背后的历史故事。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桂界邻地区是历史时期南岭西部交通要地,是西江流域重要区域,保留了大量具有历史地理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和文献,恭城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于探寻南岭山地的交通地理和族群迁移,特别是瑶族及其他民族的互动和文化播迁亦有重要价值。 《广西恭城碑刻集》依据碑刻分布地点,按县城、恭城镇、观音乡、栗木镇、嘉会乡、西岭乡、莲花镇、平安乡顺序进行编排,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官府告谕、会馆、宗祠、庙宇、会社、田产、合同、墓志、水利、山场诉讼、修路兴学、赋役分摊、合伙置业等内容。 (一)庙宇碑刻。恭城庙宇很多,除了官方在县城建立的文庙、武庙、周王庙和文昌宫之外,还有百姓在乡村建立的各种庙宇,如周王庙、广福庙、朝水庙、锁水庙、坐山庵、月岩庵、白马庙、高龙庙、福兴庵、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