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始建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继增修,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石窟群,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石雕造像2126尊。北石窟寺千姿百态的石雕造像是陇东地区艺术的精华,也是古代中外文化在这里交流的结晶,堪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艺术明珠,在中国石窟艺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对于北石窟寺的现存遗迹,进行深入梳理,以深入简出的语言讲述北石窟寺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历史沿革和关键人物,以及近现代北石窟寺保护研究方面的逸闻趣事。本书图文并茂,读者可以领略到石窟艺术的神秘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奚族碑刻汇编;下编为专题研究。上编,全面收集奚族碑刻,共计收录碑刻83块,时间跨度为公元517年至1208年。对其中史料价值较高者或能够前后比对说明一些问题的碑刻,进行碑刻资料之间、碑刻资料与文献史料之间的互注,形成奚族碑刻汇编。下编,深入发掘奚族碑刻中所蕴涵的历史信息,形成专题研究。在全面掌握碑刻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应用文献史料作专题研究,对学术界关注不多的或有待于进一步阐明的问题做深入地探讨,从而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以期增进奚族历史相关问题的研究。
东周时期齐系题铭材料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铜器铭文、兵器铭文、玺印、货币、陶文等。时间上,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的文字材料都有发现;地域上,齐、鲁、邾、滕、薛、莒、郳等国的铭文皆有发现,尤其以齐国题铭*为丰富。这些材料本身未经后人篡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本书即以齐系各种题铭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题铭内容进行整理,揭示这些题铭中所见的诸国史事及相关问题、军政制度、政治行政制度、手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礼俗等,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以期对山东地区(尤其是齐国)东周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如果说 二十四史 在纸上记录和构建了中国人共同的历史世界,河洛地区的石刻遗存就是这些历史的具体实践结果。看似零散分散的石刻,实际上传承有序,闪烁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要素。它们由华夏文明进程这条隐秘的暗线相连接。河洛古代石刻影响巨大,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其文化记忆凝聚华夏文明的共识和价值原则,进而形成身份认同。本书尝试从 文化 记忆 相结合的视角,将石刻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进行对照分析,重点关注与这些石刻在同一片生活空间的人与石刻的互动关系,希望通过解读河洛地区古代石刻的文化记忆,发现和理解河洛地区的古代石刻是如何参与历史书写,如何塑造、建构华夏历史的,从而引发更多的人关注石刻作为精神与物质双重遗产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三官碑刻,是了解和研究三官信仰在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下广泛传播的重要历史文献,也反映出儒道佛哲学融合的历史面貌。现存的三官碑刻,最早见于唐代晚期,其次为宋元、明清、民国时期,一直到现当代;从地域分布来看,遍及全国。有的存于古代著作文集,有的存于唐宋以来至民国的地方志中,有的仍存于三官宫观庙宇中的金石上。作者通过广泛地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首次对零散、分散、未归类的三官碑刻文献汇集整理,是目前三官信仰研究最新的文献成果。依据所搜集整理的约450篇文献,经过仔细点校,初步选录出其中的157篇,形成《三官碑刻辑录.初编》。
全书围绕甲骨文的数字化处理,介绍了甲骨文字形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每一章均针对甲骨文数字化处理的某一方面展开叙述,并辅以具体应用实例和实验结果,给读者以直观呈现。全书内容包括:甲骨拓片字形的计算机辅助复原、甲骨文字形的数字化处理、甲骨文字形的曲线轮廓拟合、甲骨文字形的输入编码、甲骨文字形的艺术变形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甲骨文数字化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全书理论联系实际,用相当多篇幅介绍了甲骨文数字化处理中所使用的基本原理的具体实现。书中所用的方法对其他古文字的信息化处理亦有借鉴意义。
《东周齐系题铭研究》一改以往研究齐国题铭大都主要从文字角度着手的习惯,而是在正确的释文和文本的基础上,主要从历史学角度对齐国题铭进行考察。这些考察包括以铜器题铭为中心进行诸国东周世系、古国史、相关历史事件、历日制度、婚媵情况、上古传说等方面的研究;以 题铭为中心对 题铭所反映的 铸造制度、军事防御格局、军政制度等进行的研究;综合铜器题铭、玺印题铭、陶器题铭对当时的官制、行政层级的划分等问题进行的研究;综合铜器题铭、陶器题铭、玺印题铭、货币题铭对工官制度、制陶手工业的发展、货币流通与贸易发展状况、衡量制度等问题进行的研究;综合铜器题铭、玺印题铭、陶器题铭对当时的姓氏种类及与宗法、谧法有关的问题进行的研究等。 《东周齐系题铭研究》收集资料宏富,对学术史的梳理全面细致,对诸家意见
通过对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研究,认为墓志碑铭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撰写者因个人写作习惯、政治因素和个人立场的影响,导致或表意不明、或有所隐晦、或有所侧重。同时,墓志碑铭的撰写也会受到来自丧家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碑志文的定型。总体而言,这本书把北宋墓志碑铭作为“文本”进行分析,作为一种书写活动,墓志碑铭相关内容并非“隐恶扬善”所能 涵盖,明晰此问题,不仅有益于全面把握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的方式、内容和特色,从而有助于深化对墓志碑铭本身的研究,而且对客观认识作为资料的墓志碑铭亦大有助益。
全书围绕甲骨文的数字化处理,介绍了甲骨文字形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每一章均针对甲骨文数字化处理的某一方面展开叙述,并辅以具体应用实例和实验结果,给读者以直观呈现。全书内容包括:甲骨拓片字形的计算机辅助复原、甲骨文字形的数字化处理、甲骨文字形的曲线轮廓拟合、甲骨文字形的输入编码、甲骨文字形的艺术变形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甲骨文数字化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全书理论联系实际,用相当多篇幅介绍了甲骨文数字化处理中所使用的基本原理的具体实现。书中所用的方法对其他古文字的信息化处理亦有借鉴意义。
《东周齐系题铭研究》一改以往研究齐国题铭大都主要从文字角度着手的习惯,而是在正确的释文和文本的基础上,主要从历史学角度对齐国题铭进行考察。这些考察包括以铜器题铭为中心进行诸国东周世系、古国史、相关历史事件、历日制度、婚媵情况、上古传说等方面的研究;以 题铭为中心对 题铭所反映的 铸造制度、军事防御格局、军政制度等进行的研究;综合铜器题铭、玺印题铭、陶器题铭对当时的官制、行政层级的划分等问题进行的研究;综合铜器题铭、陶器题铭、玺印题铭、货币题铭对工官制度、制陶手工业的发展、货币流通与贸易发展状况、衡量制度等问题进行的研究;综合铜器题铭、玺印题铭、陶器题铭对当时的姓氏种类及与宗法、谧法有关的问题进行的研究等。 《东周齐系题铭研究》收集资料宏富,对学术史的梳理全面细致,对诸家意见
本书是“中华文物览胜”丛书的第一本,既是一部有关碑林的图录,收录的均是碑林收藏的历代有名珍品,如《熹平石经》《集王圣教序碑》《玄秘塔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又以视频和音频的形式,配有通俗易懂、极
《东周齐系题铭研究》一改以往研究齐国题铭大都主要从文字角度着手的习惯,而是在正确的释文和文本的基础上,主要从历史学角度对齐国题铭进行考察。这些考察包括以铜器题铭为中心进行诸国东周世系、古国史、相关历史事件、历日制度、婚媵情况、上古传说等方面的研究;以 题铭为中心对 题铭所反映的 铸造制度、军事防御格局、军政制度等进行的研究;综合铜器题铭、玺印题铭、陶器题铭对当时的官制、行政层级的划分等问题进行的研究;综合铜器题铭、陶器题铭、玺印题铭、货币题铭对工官制度、制陶手工业的发展、货币流通与贸易发展状况、衡量制度等问题进行的研究;综合铜器题铭、玺印题铭、陶器题铭对当时的姓氏种类及与宗法、谧法有关的问题进行的研究等。 《东周齐系题铭研究》收集资料宏富,对学术史的梳理全面细致,对诸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