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翻译的标准、翻译的过程、直译和意译、词量的增减、词类的转换、句核的调整、意群的调整、译词多样化、非动词化、语态变换、定语换位、状语换位、长句英译、“把”字句英译、倍数的英译、数据的英译、专有名词的英译、成语的英译等18个章节组成,旨在探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的等效。 每章由句子试译、等效研究、短文翻译、译词提示与参考译文五个部分组成。句子试译部分列出5个汉语句子。提示本章的疑难所在。等效研究(除章与第二章侧重理论分析外)对译例进行解剖,分析汉英两种语言的结构与文化差异,提出消除差异的思路,探讨实现功能对等的策略。该部分是各章乃至全书的精华所在。短文翻译供读者进行训练,对短文中的汉语词汇提供了参考译词。短文翻译与句子试译的参考译文列在各章的最后部分。全书的
本书将翻译学与伦理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系统地探讨翻译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等。本书基于翔实的资料详细而系统地从伦理视角审视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活动、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方面,特别是从伦理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如何纠正翻译研究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如何处理译者应该忠实原作还是对读者负责的两难选择、翻译工作者的“隐形”和“显形”、重译、翻译容错率、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批评中的伦理标准、翻译教学中教师伦理及学生伦理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填补了外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该书的主旨是跳出象牙塔,以知识性及趣味性为特点服务于莘莘外语学子,帮助他们从史料中把摸翻译的脉搏。为创造直观的生动效果,为再现译者的风格,本书多处提供其译品片断(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但一般不做技术性的评论,由读者裁定优劣。笔者认为外国翻译理论为中国的译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活跃了我国理论家的思维,促进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但我国的译论不应失去自身的特色。翻译理论家们面对一味“崇洋”的现象,提出了“建立中国自成一体的翻译理论体系”,并采取具体措施,总结和集中传统译论的经验和智慧,糅以西方理论之精华,构制成我国新译论的基本框架。中国翻译事业近100年飞速的演进,以及翻译工作者的呕心沥血的努力,在本书中得到详细反映。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
尽管连贯是任何文学文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但在传统文学翻译研究中,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将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加以有机的结合,以语篇连贯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维面上的连贯机制在语篇的结构、意义、风格、效果等方面的整合作用;意在突破传统翻译理论单维视角的局限,摆脱其一一对应的静态语义等值模式,并用大量实例表明,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与语篇内其他语言单位和语篇外相关知识存在着不同维面上的相互关系。在文学翻译中,只有以化的手段体现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以最接近于原文风格的方式再现原文在各个维面上的连贯机制。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译文才可以获得的等值量。
康志峰编著的《认知心理视阈下的口译研究》系口译过程中认知心理作用的研究专著,探析了听焦虑模态和译焦虑模态理论,对听焦虑模态和译焦虑模态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法验证相应的学科理论,发现了高焦虑和低焦虑与口译任务的完成呈明显的负相关,而中等焦虑与之呈正相关。《认知心理视阈下的口译研究》适合于口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科技英语或口译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肖忠华编著的《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书中所展示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翻译语言特征量化研究”(项目批准号07BYY011)的最终研究成果。该项目将语言对比与翻译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母语语料库以及与之对应的汉语译文语料库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对比分析,从多种角度、在不同层面对汉语译文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宏观与微观考察,找出汉语译文的区别性特征,并通过考察英汉平行语料库中的源语渗透效应来确定翻译过程中源语对译文的影响程度。再将针对汉语译文的研究发现与目前国际上现有的主要是基于英文译文的翻译共性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英汉语这样大跨度的翻译语对中产生的证据对所谓“第三语码”的启示。《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可作为对语料库语言学、翻译学和
本书共十章,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民政与社会工作概述、基层政权建设、行政区划及行政管理纵横、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事业、地名管理及地名翻译漫谈、婚姻家庭和儿童收养、民间组织管理、中西殡葬文化比较。本书主要供民政业务工作者、民政教学、理论、科研工作者和民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作为民政英语的教科书。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民政领域缺乏英语翻译参考书籍的一个空白。
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两种文字的转换过程,更是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本书简要讨论中西方翻译历史和理论,从词、词组、句子和篇章四个层面讨论翻译的基本方法,从语言学、语法学、句法学、英汉思维方式以及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做详细对比,并讨论翻译技巧。本书为中国传媒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也可作为媒体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自学读物。
功夫在诗外论仅学翻译还不够、假使原作者是中国人仅译成中文还不够、翻译的可学与否、翻译与文化、翻译和思想、谈固有名词的翻译、成语之忌、英文小说中译等内容。
在人们传统的眼光里,译员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被动的传声筒、透明的窗玻璃、机械的语言转换器,是不被希望在场却又不得不在场的“必要之恶”,因而应该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影子式的人物,最好让人感觉不到他/她的存在。本书从福柯的权力思想以及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将联络口译活动视为由当事双方和译员三方共同参与的一个特殊的话语过程;在这场三方频繁互动、冲突,又不断协商的对话活动巾,泽员是·个对交际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权力角色”。通过这些分析,本书解构了关于译员隐身、无权和立的神话。
“中译翻译文库”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对翻译类学术专著和兼具学术著作及教材性质的图书的总体规划,以中国原创翻译类学术著作为主,兼顾部分国外翻译类学术著作的中译版,包括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翻译史研究丛书、口笔译教学与研究丛书、翻译名家研究丛书、经典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丛书、行业翻译与翻译产业研究丛书、翻译名家自选集、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丛书等。 陈德彰编著的《热词新语翻译谭》(三)系“中译翻译文库·翻译名家研究丛书”之一。 《热词新语翻译谭》(三)探讨了近来涌现出的众多汉语新词的英译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包括社会热点词及网络流行语等,提供可以接受的译法,分析可能出现的误译,从词汇角度探讨汉英语言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