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CEL语料库光盘的总体结构包含三个部分:口译语料库、笔译语料库以及检索工具。口译语料库包含语音文件和文本文件,文本文件包含学生的完整英汉、汉英译作和经过句级对齐的平行语料,平行语料又进一步分为生文本和经过词性赋码的文本。笔译语料只包含文本语料,其分级格式与口译部分相同,同时笔译平行语料也包含生文本和词性赋码文本。本手册共四章,章为绪论部分,对PACCEL进行了总体介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PACCEL的口译语料库;第三章详细介绍PACCEL的笔译语料库;一章对PACCEL检索工具的使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本教材设有16个单元,涵盖口译工作可能涉及的专题领域,并讲解交替传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每个单元分为“课文口译”“口译技巧”“词语扩展”和“口译实践”四个部分。1.课文口译包括英译汉、汉译英课文各一篇。每篇课文的讲解由词汇预习、口译课文、口译讲评和参考译文四部分构成。词语预习中所列出的是口译课文中比较难译的词汇及表达。读者应首先借助字典或其他参考资料将这些难点译出并熟记,然后跟着录音对口译课文边听边译。由于读者对难点词汇已有所了解,所以在口译过程中会集中精力于技巧和句式方面。口译练习后,读者应阅读口译讲评,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翻译,灵活掌握讲评中介绍的理论和技巧。对于参考译文,建议读者不要在口译后立即阅读。读者应首先参考口译讲评,对自己的译文进行反复推敲、改进,直到比较满意为止。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广获欧美高等院校采用。全书综览现当代重要的翻译学说,加以阐释和评议,更辅以逾八种语言的文本为解说。每章专述一个翻译学议题,各章又互相参照,层次分明,包括: 主要观点及术语表 小结 剖析与讨论 研讨要点 个案研究 中文版另附术语对照表 参考文献及补充读物 本书各章均由任教于各高等院校的翻译学教授及博士译成,译文准确忠实,并照顾到中文读者的研习需要,适量保留外文原文,俾便查考。 芒迪的著作为[翻译研究]这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拍了快照,清楚而精辟,形象鲜明,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该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研习翻译学的师生都极具价值。
本书英文版于2004年出版,是一部编排科学的口译研究入门专著,对口译研究成果进行了庞而不杂、条理清晰的综述,是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奠基之作。该书出版后,在翻译研究界及口译研究界均受到高度评价。翻译研究界的代表人物莫娜·贝克(MonaBaker)称,“这本以读者为本的实用教科书是口译研究这门重要新兴学科的一份路线图。”国际口译界的行业组织“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也发表评论称,本书“必将很快成为口译研究入门的标准教科书”,其出版“是对口译研究领域的一大贡献”。《口译研究概论》自出版以来也受到了口译学习者的广泛欢迎,不少高校将本书列为口译(研究)方向硕士生、博士生的书。
本书共分4大部分。部分为概论,讲述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定义、基本理念、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途径,以及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式。第2部分为语料库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语料库建设、翻译共性、语言特征宏观与微观描述、翻译文体等方面。第3部分为语料库与翻译教学,对与翻译教学相关的方面进行了描述。第4部分侧重于应用问题的研究,如计算语言学、辅助翻译功能、专门对应语料库等。 本书适用于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及教师、研究生使用。
《思维模式与翻译:揭示英语的奥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贵在创新、重在实践”的原则,期盼在英汉互译学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作者重视语义、语用和社会文化在翻译的思维模式上的作用。
本书是翻译理论模式与翻译案例互动的研究。它以翻译学文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Andre Lefevere的改写理论为框架,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和译作为案例,把胡适对西方文学——尤其是Ezra Pound和 Henrik Ibsen的作品——的改写、翻译置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论证这些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对西方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翻译与改写。从社会、政治、接受美学等角度分析接受环境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如何操控材料的取舍、内容的过滤、成品的接受。还涉及到转译、重译、模仿等形式。 多种形式的改写在我国现代史中,尤其在新文化运动这一重要历史转型期对建构新文学和新文化有着与狭义的翻译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形式上不明显的翻译还没有真正成为翻译研究的对象。本书首次从改写角度研究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强调他的改写翻译的研究价值和对
语言服务能力评估(LSCAT)项目,是中国翻译协会为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促进语言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而规划和实施的行业人才综合培养计划。翻译市场的需求是LSCAT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作为语言服务市场紧缺的实践型职业,翻译项目管理是LSCAT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内容涵盖翻译与本地化服务的市场概况,翻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翻译与本地化服务的岗位角色,翻译与本地化笔译和口译项目管理特点及案例分析,翻译管理系统的内容与典型系统介绍。本书共分为六章,分别包含了语言服务行业概况、翻译项目管理基础、翻译角色与职责、笔译项目案例分析、口译项目案例分析、翻译项目管理系统及应用等内容。
《标志翻译1000例:方法篇》是一套学术与应用并举的翻译教科书。原汁原味的英文图标实例,标准地道的英文译写规范。收录词条1600余条、国标照片800余幅。注重双语标志误译案例的解析。练习编排,“读写译”三结合,实用有趣,配有参考答案。
《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一书收录了多位内地和港台翻译家关于翻译的经验谈。其内容侧重于翻译家翻译经典的过程,如译前的准备、译时的甘苦、译后的心得,以及因此推展出来的译论等。本书以翔实的例子、深刻的分析将翻译过程的点滴呈现出来,而这些内容,以往只是散见于一些文章之中,缺乏有心人将之编汇成集,传诸后世。因此,本书有别于一般谈翻译理论和翻译史梳理的书,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康志峰编著的《认知心理视阈下的口译研究》系口译过程中认知心理作用的研究专著,探析了听焦虑模态和译焦虑模态理论,对听焦虑模态和译焦虑模态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法验证相应的学科理论,发现了高焦虑和低焦虑与口译任务的完成呈明显的负相关,而中等焦虑与之呈正相关。《认知心理视阈下的口译研究》适合于口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科技英语或口译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外宣翻译导论》从应用翻译学 、对外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出发,集中研讨 了外宣翻 译的主要特点、基本原理和翻译策略。全书内容点面 结合,针对性强,整个理论解读 过程系统深入,分“外宣工作概览”“外宣翻译特点 ”“外宣译者的素质”“外宣译病透 视”“外宣译理融会”“外宣译技例析”等6章24节 。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 贯穿始终。《外宣翻译导论》可供口笔译工作者、外 事工作者、新闻工作者、高校师生等阅读参考。
本书重点研究并叙述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中国的对外文学翻译活动和主要内容,并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重点研究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翻译环境、文本选择原则、翻译策略、译作接受情况及其在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等,并从中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以期提高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外译文学作品质量、以及文化输出效果。本书主要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为考察对象,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参考价值。
《汉英\英汉译名统一与翻译规范研究》是作者(刘法公)长期研究的成果,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翔实的翻译例句和误译图片评析了商贸、法律、公示语这领域内汉英/英汉译名不统一问题的长期性和严重性,剖析问题的症结后结合相关翻译理论提出解决方案。本书创新性地提出译名统一原则和理论,对解决长期困扰翻译界的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书共分六章,重点研讨商贸、法律、公示语这领域的译名统一问题,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商贸、中国组织机构、法律术语、法规名称、公示语、译名统一研究的历史轨迹等,观点犀利,佐证可靠,发人深省,希望为翻译界应对新时代翻译的新问题带来新的启示。本书就译名统一问题展开的翻译专题研究可以作为翻译评论模式的深度延伸,是翻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开展专题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将翻译学与伦理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系统地探讨翻译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等。本书基于翔实的资料详细而系统地从伦理视角审视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活动、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方面,特别是从伦理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如何纠正翻译研究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如何处理译者应该忠实原作还是对读者负责的两难选择、翻译工作者的“隐形”和“显形”、重译、翻译容错率、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批评中的伦理标准、翻译教学中教师伦理及学生伦理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填补了外该领域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