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兽类彩色图谱》是识别中国兽类的实用工具书,国谱共展示了我国最常见的兽类330种,主要是大中型的兽类,包括我国及邻近区域分布的特有种、珍稀濒危及重要属代表种。每种的彩图均依实物绘制,并附有种的中文名、别名、英文名及拉丁学名,此外还有系统地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栖息环境、习性、资源状况和保护等级的详细描述。 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科学读物,可供农、林、牧专业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使用也可供自然保护、卫生防疫、海关检疫、商检和旅游等部门人士及动物学爱好者参考。
本书主要收录了长江河口(E121°-E122°;N30.7°-N31.8°)潮间带及潮下带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26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3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动物73种,棘皮动物2种。 每种动物都配有照片(附标本采集地图),并从其中文名、拉西学名、别名、形态特征(其主要特征用粗体字表示)、常见度(分别用1-5个“”表示常见度)、分布与习性及经济意义等方面进行描述。 本书可作为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工作者实地鉴定手册,亦可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博物馆等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本书介绍了上海市湿地和以湿地为主要生活环境的水鸟资源。近百年来,在上海地区共有8目24科164种水鸟被记录到,其中夏候鸟21种、旅乌64种、冬候鸟73种、留鸟4种、迷鸟2种。本书就这些水鸟的识别特征、生态习性、主要分布区域、出现时间等相关生物学特点作了详细介绍,对水鸟的野外识别技巧和观鸟方法与守则也作了介绍。 本书是一本能帮助快速识别各种水鸟的专业书籍,不仅可供鸟类研究的专业人士借鉴和参考,也是观鸟爱好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更可作为中小学野生动物特色教育的参考书。
本卷专述中国沿海的现生星虫和螠虫动物,包括星虫6科13属41种,螠虫2科8属11种。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扼要综述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地理分布、生态和生物学、经济意义等。各论分述科、属、种的形态特征、生境、地理分布等;对一些种的名称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讨论,并列出各级分类阶元的检索表。全书共附有插图95幅,其中含分布图18幅。 本书为动物学、水产学和医药等部门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资料。
粉蝶科隶属于鳞翅目、凤蝶总科。本志通过解剖我国所有已知种的成虫雌、雄外生殖器,以及对外生殖器结构、脉序和外部形态的比较研究,对已知的24属154种粉蝶进行了全面订正和系统总结,纠正了一些错误鉴定,澄清了一些分类疑点,提升和合并了一些种类。本书备有蝶类分科检索表,粉蝶科分亚科、分族、分属检索表以及各属的分种检索表;每种都有完备的引证、别名、形态描述(含雌、雄外生殖器,并尽量包括幼期形态)、分布、生物学及寄主植物;附有各属的脉序图、支序图、雌雄外生殖器解剖图、形态特征等插图174幅,成虫彩色照片16版300多幅。在总论部分对粉蝶科的研究简史、分类系统的演变、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寄主植物等作了介绍和总结,并对粉蝶科的地理分布和区系成分等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本书是中国粉蝶科系统分类学研究在现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缓步动物的研究简史、分类系统、形态学、生物学、地一分布及经济意义等。各论部分系统地对我国异缓步纲1目2科5属41种和亚种,真缓步纲2目3科5亚科17属77种和亚种逐一作了详细的描述及分类讨论,并绘制了精细的形态特征图。此外,本书还编制了科、属、种的检索表,书后附有中名、学名和同物异名索引。
本书是一部全面阐述动物生物疫苗的综合性著作。书中从介绍动物生物疫苗的概念、种类、现状入手,接着介绍了动物生物疫苗的生产总体过程、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和管理、疫苗生产的GMP管理等重要内容;然后分门别类地论述了各类动物生物疫苗(包括A类疫病疫苗、多种动物共患病疫苗、牛病疫苗、羊病疫苗、马病疫苗、猪病疫苗、禽病疫苗、其他动物疫病疫苗) 的研制、开发、应用、质量检验,以及进展等。 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取材广泛、通俗易懂,很多内容来源于科研和生产一线的实践积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另有一部分来源于外的进展,对于开展疫苗研发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本书既可供动物生物疫苗研究、生产和管理人员阅读,还可作为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以及综合性物技术等专业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同
《底栖动物的生物扰动效应》是作者在多年定位定量观测、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已取得的系列成果,结合其他学者的相关成果写成的。本书重点阐述底栖动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扰动效应,同时介绍了底栖动物研究进展、底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底栖动物的分类、底栖动物生存的影响因素,论述了底栖动物在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底栖动物对水体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底栖动物对受损水体的修复作用、底栖动物在沉积物水界面耦合中的扰动作用、底栖动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关键种的作用,详细分析了底栖动物对沉积物、上覆水和界面耦合的影响,探讨了生物扰动效应的应用、底栖动物研究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