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册暴294卷,300万字,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囊括了1362年的历史,堪称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他非常痴迷这部史学巨著,前后共读了17遍。
一批以写花稿为生的小报记者,他们一身兼两职,既做花,又做花稿捧坤伶名角儿。京、沪两地名花、名角儿去集荟萃,于是,小报记者们便蜂拥着团团围线着花丛,蝇营苟。从上海来京的菊界坤角儿王白石,唱戏嗓儿不足,可骚媚气却十足,她在台上抛飞眼,能骚倒台下一片人。花稿记者们便大肆吹捧,生生活把一个平庸的坤角儿捧为十全十美,如不听此一遭戏便枉活一生的名角儿;花界窑姐藏珠七娘,只有几分姿色,又因初来乍到,技艺不甚娴熟,颇受冷落。但是攀上小报记者后,借助花稿笔端,硬是被造成一个花容月貌、技艺超群的形象来。致使人们争相打茶围、做花头,以一睹芳泽为幸为快为荣。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便是二十年代“十里洋场”的一个真实的侧面。
本书是“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种,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合《清秘述闻》、《清秘述闻续》、《清秘述闻再续》而成。《清秘述闻》为清法式善所撰,是记载清代科举考试的专著,其乡、会考官类和同考官类,记载了清初顺治至嘉庆年间历科考官、试题及省、会殿元的姓氏籍贯出身等,学政类记叙清代各省学政一职的演变及其姓名、字号、籍贯、出身、任职时间等。该书记载截至嘉庆四年,因此后人又作《清秘述闻续》和《清秘述闻再续》,两书体例均如前,所叙时间分别为嘉庆五年至光绪十三年、光绪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年。
本书分上下两篇,对宋刻三卷本周昙《詠史诗》进行考论和校证。内容包括:周昙生活时代稽考,周昙《詠史诗》的板本叙录、宋本发覆、宋本源流,以及宋本周昙《詠史诗》的文献价值等。作者根据宋刻本周昙《詠史诗》,对唐代詠史组诗进行了相关研究。
本谱尽可能详尽准确地收集使用有关顾随生平、思想及著述等方面的资料,以期全面系统地反映顾随一生活的生道路、思想演变和创作历程。 本谱纪年采用公历;公历纪年后注干支;1912年以前注旧历年号;1950年以前注民国年号。 本谱著录已知的谱主著述。所有著述按撰写日期编排。不知撰写日期者,按发表或出版日期编排。一部分顾随生前并未结集出版,由后人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著述,则据听课笔记记录的时间,编入相应的年份。研究著作,介绍其主要内容、写作经过、摘引观点及重要论述;文学作品,除重要篇章略加评析外,其他则仅列篇名。著作的出版情况,以2005年为截止期。 本谱引用资料,除书中直接注明外,列入附录中的主要参考文献里。本谱所用图片、大量未刊行的珍贵资料,皆由顾之京先生提供。
关外三陵方面的材料,主要内容有:一、陵寝的维修。二、陵寝的物品、祭祀、供应。三、三陵官员的任免、兵丁的选派及后勤保证。四、三陵人员的生活状况,发给三陵人员口粮及关领物品等。 这部分档案史料选自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盛京内务府档案》、《奉天省长公署》、《光京县公署》等全宗。 本汇编文件不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 文件由编者拟定标题,文件时间取自文尾。 有些文件中的收发文机关并非实际的收发文机关,我们根据档案中的其他信息作以拟定。 文件按发文机构与事由、正文、收文机构划分段落,除正文较长外,一般不在正文中划分段落。 有些文件已残缺不全,如能判明所缺字数,用“□”代替,如不能判明所缺字数,由用“……”代替。 同一文件或相关文件内有同一人名或地名写法不同之外,则原文照录,不加
《吹网录》是经史主要是纪传体正史的考试,卷二是专为《通鉴》作的考证,卷三考证金石主要是碑刻,卷四和卷五考证评议其他书籍,从古籍到清代人的,卷六对他祖上宋人叶梦得的著作和事迹作考述。 《鸥陂渔话》的卷一至三记亭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人的遗事逸闻,卷四卷五杂谈明清人的诗文,卷六谈书画,附加几条他所认为的奇闻。从质量上来比较,当估比不过朝气喜全成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及钱大昕、段玉裁等人的那些名著,不如他们的规模宏传而有点近于零星琐屑。但从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学训诂学,把领域扩展到历史和文献这点来看,汉有不说是给翰喜考证之学打开了一些新路子。至于对太平天国持敌视太席,则彼时文人往往如此,毋庸苛责。有个别语涉迷信之处,读者亦自能鉴别。
风流才子冯梦龙早年间“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对色艺双全的苏州名妓候慧卿动了真情,而候慧卿最终从良,使冯梦龙在感情上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大病一场,写下了忆侯慧卿诗三十首,从此不踏青楼。刻骨铭心的恋爱悲剧,不仅改变了冯梦龙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更深深地影响了他对感情的认识。肯定生死不渝的爱情,谴责负心薄情的行为,成为冯梦龙的一生创作改编、评点婚恋题材作品永远不变的主题。
本书篇幅较短,但内容丰富,文学流畅。作者翰林出身,曾任京官十余年,并数出学差,晚年累任封疆,故于政坛掌故、科举考试、官吏执掌等颇为熟悉,书中所述尤为详尽,其他如民政、财政、文人轶事、地方民俗、山川河流、地理沿革等亦多有涉及,因而对研究清代中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书流传不广。据点校者所见,仅浙江官纸总局民国排印本一种,今即据此点校。全书共一册,分上下两卷,半页十二行,行三十二字,无序跋题记。后附《武陵赵文恪公事略》一文,今一并收录、点校。
这里校点整理的《史略》六卷,作者高似孙是这么安排编写的:卷一全部讲《史记》;卷二讲《史记》以后从《汉书》起到宋人撰修的《唐书》、《五代史》等所谓纪传体正史,其中《汉书》占了大部分篇幅——这是因为《史记》、《汉书》在我国史书中向来是声誉的两部,给他们作注解作评论的最多;卷三除开头讲《东观汉记》外,主要讲历代春秋、历代纪、实录、起居注、时政记等编年史,还附带了会要和玉牒;卷四讲史典、史表、史略、史钞等门类,讲通史并 着重讲了《资治通鉴》;卷五讲霸史、杂史、《七略》中的古史以及历代藏书情况和史官姓名,殿之以刘勰《文心雕龙》里的《只传》篇;郑六讲了《山海经》、《世本》等古籍。写法是既开列书目和作者,又或多少地介绍内容并作评论。全书总共引用了四十四部古籍,介绍了六百多种史学著作。大家知
《吹网录》是经史主要是纪传体正史的考试,卷二是专为《通鉴》作的考证,卷三考证金石主要是碑刻,卷四和卷五考证评议其他书籍,从古籍到清代人的,卷六对他祖上宋人叶梦得的著作和事迹作考述。 《鸥陂渔话》的卷一至三记亭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人的遗事逸闻,卷四卷五杂谈明清人的诗文,卷六谈书画,附加几条他所认为的奇闻。从质量上来比较,当估比不过朝气喜全成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及钱大昕、段玉裁等人的那些名著,不如他们的规模宏传而有点近于零星琐屑。但从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学训诂学,把领域扩展到历史和文献这点来看,汉有不说是给翰喜考证之学打开了一些新路子。至于对太平天国持敌视太席,则彼时文人往往如此,毋庸苛责。有个别语涉迷信之处,读者亦自能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