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该书英文原版自1962年出版以来,迅速占据艺术史书籍的位置长达30年,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1450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书籍。 本书是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此外,本版还顺
《捡来的瓷器史》选取了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的节点,以工艺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与美学为血肉,尝试勾勒出瓷器史整个发展的历程,作者将这些历史节点,通过一块块并不引人注目的、所谓拣来的破碎瓷片引出,以小小瓷片切入,从工艺史的发展出发,兼及文化、美学、技术与贸易的历史,并着重梳理了景德镇作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镇的工艺技术发展引发的瓷业变革。整本书,见微知著地勾画出瓷器史在宋元至清末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面貌。
跨语境艺术史研究中的隐喻研究和视觉文化研究是近二十年来海外中国书画史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代表了两种欧美中国视觉艺术研究的实践,尽管其研究方法与对象有所不同,但研究结果殊途同归,就是试图理解潜含于中国艺术中的政治和社会因素。隐喻和视觉这两种呈现出既有关联又存差异的研究状态显示出海外中国艺术研究的适应性和不适应性。本书所做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海外的艺术史传统,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发展状况。本书拟厘清这条线索,揭示海外中国艺术研究的发展变化,并借此视角给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照与帮助。
中国玩具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甚至于更早的时期。对中国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那些具有玩具功能的实物,应当看作是玩具的早期形态。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6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了原始玩具。 但是,玩具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是怎样产生的?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问题。根据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知道玩具的诞生与人类的游戏活动关系密切。因而,把游戏的起源与玩具的起源结合在一起考察,无疑是正确理解玩具起源的主要途径。 本书收录了先秦时期到现代的传统玩具,图文并茂,给古玩具爱好者,及研究者带来几许参考。
《丝绸艺术史》是我国著名丝绸史专家赵丰先生的处女作,而《中国丝绸艺术史》则是其修订版。赵丰先生的这部学术专著,不是从文献到文献、在古书堆中原地踏步去寻求丝绸艺术历史的发展轨迹,而是依据考古发现的古代丝绸文物,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与古代文献相佐证,作出客观的结论。这自然与赵丰先生扎实的丝绸专业知识结构、科学的求实精神以及艰苦的努力分不开。《丝绸艺术史》以科学的编辑方法,清晰明了地阐述了历代丝绸品种的特色,再从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角度,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丝绸的科技和人文价值,全书图文对照,通俗易懂,从而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 中国丝绸有七千年的历史,西方历史学家誉称中国为“丝绸之国”。但从19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政治腐败,帝国主义乘机侵略压迫,西方各国“探险家”纷纷从中国西北沿古代丝绸
本书是部介绍西方管乐音乐发展和艺术成就的专著,也是在研究西方器乐音乐方面为数不多的专史性著作。作者将管乐实践经验和理论功底相结合,以时间顺序为经线,以管乐乐器和音乐作品为纬线,按照西方音乐文化史通行的历史分期,对西方管乐这一丰富而独特的音乐种类及其相关文化情况作了详实而生动的叙述,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本书特别关注将管乐器、管乐音乐的发展及代表性人物的信息纳人到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使读者在了解乐器形态、音乐体裁和代表性曲目的同时,也对音乐所处的宏观时空环境有较为明确的体会,目的是要阐明管乐并非单纯的器乐类型,而是整个音乐艺术以及相关的艺术门类和文艺思想的文化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