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阳峪窑的制瓷历史,不少学者的论文都有涉及。从考古发掘成果来看,当阳峪窑制瓷兴盛期是北宋晚期至金代,元末衰落,始烧期推测在唐末五代。在英国、瑞典、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博物馆均收藏有当阳峪窑瓷器,过去一般都归入河北磁县磁州窑。我相信,通过与当阳峪窑址考古出土器物的整理和对比,将会把二者区分得更加清楚。
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重要物化表现形式,不同时代的陵墓制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貌,因此,古代陵墓制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历代陵墓制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明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对于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研究来说,其意义尤其重大。
史前中国,在考古有所发现之前,是一片神秘的沉默地带。中国考古学者用手铲,用探方,一点一点刮剔出史前中国的真相,这方面的工作,在中国考古学界, 是良渚做得 ,取得的成果 显著,经验与模式 值得讲述与借鉴。 口述史将良渚考古发现史,分成起承转合四个阶段,邀请这四个历史阶段的领军人物进行讲述,避免了考古报告的枯燥艰涩,用通俗的口语,娓娓道来良渚考古发掘的大幕是如何被渐渐揭起,并说明良渚如何从一个沉默的普通江南小镇,一跃成为实证中国5000年历史的圣地。
本书探讨了拓跋起源、拓跋南迁匈奴故地、拓跋代国至北魏各时期墓葬文化的演变和发展进程等问题。在拓跋起源问题上,本书厘清了拓跋族源的主要来源。在拓跋南迁匈奴故地的问题上,尝试从相关墓葬中区分出檀石槐鲜卑遗存及其文化因素,从而筛选出与拓跋南迁关系更直接和紧密的遗迹,以勾画出确定性更强的南迁路线图。在代国至北魏墓葬文化方面,本书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唐制”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本书还把北魏墓葬文化置于南北朝发展的横向比较中,探讨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