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述了气雾剂的发展和概况,并介绍了气雾剂的类型、生产组装方法以、质量检验方法及有关标准。本书重点介绍子多种气雾的配方及制造方法,包括护肤用气雾剂、美发护发用气雾剂、喷雾香水、家庭清洁用气雾剂、喷雾剂、空气清新剂、驱避害虫及兽畜气雾剂配方及多种工业生产用气雾剂配方。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重要原料的性能和作用。全书内容简洁、实用。 本书可供从事气雾剂生产和科研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90“硝酸钠”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36—1992《化学试剂 硝酸钠》,与GB/T636—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澄清度试验的规格由“合格”调整为“3号”、“5号”(1992年版的3.3,本版的第4章); ——改进了总氯量的测定方法(1992年版的4.3.3,本版的5.6); ——调整了铵测定中分析纯的取样量(1992年版的4.3.8,本版的5.11); ——重金属的测定增加了硫化钠一丙三醇比色法(1992年版的4.3.12,本版的5.15); .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3年版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与IS06353—2:1983((化学分析试剂第2部分:规格第l系列》中R37“硫酸”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25--1989((化学试剂硫酸》,与GB/T625—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外观改为色度(1989年版的3.2、4.2,本版的第4章、5.3); ——调整了灼烧残渣优级纯取样量(1989年版的4.3.1,本版的5.4); ——调整了氯化物取样量(1989年版的4.3.2,本版的5.5); ——增加了铜、铅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本版的5.9.2、5.11.2)。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沈阳化学试剂厂。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宜兴市第二化学试剂厂、北京世纪科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鞠天宝、杨玉华、黄玉娟、陆正辉、郭
本标准适用于以谷类、薯类、糖类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工艺生产酒精的酒精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也适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管理等环境管理制度。
本标准与IS0 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 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67“氢氟酸”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20一1993《化学试剂氢氟酸》,与GB/T620一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硫酸盐和亚硫酸盐化学纯测定的取样量(1993年版的4.2.3,本版的5.5). ——重金属的测定增加了硫化钠一丙三醇比色法(1993年版的4.2.7,本版的5.9);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3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玲。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620--1965、GB/T 620一1977、GB/T620一1993。
GB/T 14057《放射性污染表面去污》包括下列两个部分: ——第1部分:试验与评价去污难易程度的方法; ——第2部分:纺织品去污剂的试验方法。 本部分为GB/T 14057的第1部分。本部分等同采用Is0 8690:1988《放射性污染表面去污——试验与评价去污难易程度的方法》。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删除术语和定义中2个术语(英文版3.1污染和3.2去污)。 本部分代替GB/T 14057--1993《放射性污染表面去污试验与评价去污难易程度的方法》。 本部分与GB/T 14057 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为了便于使用,将GB/T 14057 1993与GB/T 15850 1995整合为一项标准的两个部分。 ——对少数不够准确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完善。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
本标准按照GB/T1.l.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B/T 2118--1995《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一烷基咪唑啉》。 本标准与QB/T 2118--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取消了产品的等级指标; ——取消了发泡力指标的要求; ——修订了羧甲基类产品中氯化钠指标的要求; ——修订了色泽的测定方法; ——修订了pH的测定浓度; ——增加了未反应酰胺指标的要求; ——增加了羧甲基类产品中一氯乙酸指标的要求。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B/T 1223—1991《表面活性剂用作试验溶剂的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QB/T 1223—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加热蒸发残余物”指标及测定方法; ——增加了“活性二氧化硅”指标及测定方法; ——增加了反渗透结合离子交换的水质制备技术,提出商品化高纯水制备机的应用;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A、附录B,列示本标准与IS02456:1986差异和原因。 本标准修改采用IS02456:1986《表面活性剂——用作试验溶剂的水——规格和试验方法》(英文版),本标准规定的水的等级主要用于表面活性剂物理试验,它有别于分析无机化合物用水的质量,如GB/T6682中所规定的水质。 根据我国现行标准情况,本标准在采用IS02456
本标准代替GB/T 653--1994《化学试剂硝酸钡》,与GB/T 653—1994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澄清度试验的规格由“合格”调整为“3号”、“5号”(1994年版的3.3,本版的第4章); ——改进了含量的测定方法(1994年版的4.1,本版的5.2); ——水不溶物改用化学试剂通用方法测定(1994年版的4.3.2,本版的5.5);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4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玉峰、毕永苹。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653--1965、GB/T 653—1978、GB/T 653—1994。
本标准4.2、4.3、4.5、第6章、第7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代替GB 10738 1989《工作基准试剂(容量) 称量滴定法通则》。 本标准与GB 10 738—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工作基准试剂 含量测定通则 称量滴定法》; ——修改了适用范围(1989年版第1章;本版第1章); ——删除了“试剂”一章(1989年版第4章); ——增加了“一般规定”一章(本版第4章); ——调整了方法的精密度要求(1989年版6.1;本版4.5); ——修改了结果的计算公式(1989年版第7章;本版第7章); ——删除了“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一章(1989年版第8章); ——增加了“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一章(本版第8章); ——增加了“基准溶液的配制”(本版附录A); ——增加了“工作基
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54“四氯化碳”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88--1992《化学试剂 四氯化碳》,与GB/T688--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酸度的单位由“mmol/1009”调整为“mmol/g”(1992年版的3.4,本版的第4章); ——项目名称“游离氯”改为“游离氯(CI)”(1992年版的3.4,本版的第4章);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2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化工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文丽。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688—1965、GB/T 688—1979、GB/T688--1992。
本标准按照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10086-2:2004《煤 选煤厂用絮凝剂的评价方法 第2部分:旋转真空过滤系统中用作助滤的絮凝剂》。 本标准采用IS0 10086—2:2004时作了技术内容调整,主要技术差异及原因见附录B。主要技术内容差异如下: 一一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一一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全部引用了我国现行有效标准; 一一重新规定了试验样品的采取方法; 一一增加了煤泥水特性测定方法; 一一增加了滤饼水分的计算方法; 一一删除了旋转真空滚筒和圆盘真空过滤机浸没、干燥和卸饼示意图; 一一删除了絮凝剂用量计算的实例; 一一将附录A改为“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S0 10086—2:2004章条编号对照”; 一一将附录B改为“本标准与IS0 10086-2:2004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 与本标
分散科学,是一个涉及面很广而又相对地认识不足的领域。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分散问题很多。例如,喷雾杀虫剂、发胶属于气/液分散体系;粉尘是气/固分散体系;肥皂、有构液洗及许多化妆品均是液/液或固/液分散体系;塑料、橡胶、涂料和油墨等则是以憎水相为连续介质的固/液分散体系。一般来说,各种分散体系(气溶胶、乳状液和悬浮液)是热力学不稳定的,亦即它们会自发地出现聚结导致明显的相分离。另一方面,为了使粒子在介质巾分散,需要外加能量。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富集性能,可以降低两相问的界面能,从而使粒子更容易地被分散到介质中去,使相界面增大,颗粒变细,从而增加分散体系的稳定性。由此可见,在制备分散体系,以及增加它的稳定性方面,表面活性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纳米技术已被公认为新世纪重要的三大技术之一。纳米
本标准与ISO 6353—2:1983《化学分析试剂第2部分:规格 第1系列》中R37“硫酸”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25—1989《化学试剂 硫酸》,与GB/T 625—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外观改为色度(1989年版的3.2、4.2,本版的第4章、5.3); ——调整了灼烧残渣优级纯取样量(1989年版的4.3.1,本版的5.4); ——调整了氯化物取样量(1989年版的4.3.2,本版的5.5); ——增加了铜、铅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本版的5.9.2、5.11.2)。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7041—1997《表面活性剂 乙氧基化醇和烷基酚硫酸盐 活性物质总含量的测定》,与GB/T 17041—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删除了ISO前言; ——降低了采标程度为修改采用。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6842:1989《表面活性剂 乙氧基化醇和烷基酚硫酸盐活性物质总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与IS0 6353—2:1983《化学分析试剂 第2部分:规格 第l系列》中R21“高氯酸”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23~1992《化学试剂 高氯酸》,与GB/T623—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乙醇不溶物和灼烧残渣测定的取样量(1992年版的4.3.1、4.3.2,本版的5.4、5.5); ——一完善了锰的测定方法(1992年版的4.3.10,本版的5.14)。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3)归1:3。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隋琦颖、盛晓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623~1965、GB/T 623—1977、GB/T 623—1992。
《表面活性剂(第2版)》主要介绍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强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表面活性剂的功能及其作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技术,表面活性剂的应用,表面活性剂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书力求突出应用性和先进性,对目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发展作了介绍,同时考虑到安全环保的需要,对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危害、降解过程及绿色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系统描述。 《表面活性剂(第2版)》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制药化工、无机化工等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精细化工专业的科研、生产、管理人员参考。
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41“乙酸酐”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77~1992《化学试剂 乙酸酐》,与GB/T677--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硫酸盐测定中化学纯的取样量(1992年版的4.2.3,本版的5.5); ——修改了包装及标志(1992年版的第6章,本版的第7章)。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浩云、陈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677—1965、GB/T 677--1978、GB/T677—1992。
本书主要针对化工类高职高专学生,全面允绍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催化作用的基本理论、工业催化剂的主要制造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常用工业催化剂进行了分类介绍,对新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也作了相应的介绍。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多相固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和使用技术以及在氧化、加氢、脱氢、芳烃转化、石油炼制、化肥生产、环境保护、聚合反应等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列举了一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 本书既可作为精细化工专业的专业教材,亦可作为其他化工类专业的选修教材,还可作为化工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标准与IS06353—3:1987《化学分析试剂第3部分:规格第2系列》中R81“六氰合铁(Ⅲ)酸钾”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GB/T 644--1993《化学试剂六氰合铁(Ⅲ)酸钾(铁氰化钾)》,与GB/T644--199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水不溶物改用化学试剂通用方法测定(1993年版的4.2.1,本版的5.4); ——改进了氯化物、硫酸盐两项的测定方法(1993年版的4.2.2、4.2.3,本版的5.5、5.6)。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SAC/TC 63/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化学试剂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琼莲、喻小琦、刘昭元。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GB/T 644--1965、GB/T 644—1977、GB/T 644—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