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侦查思维体系的构建。在数据主导、全景式侦查及预测式侦查理念下,对涉腐数据收集、数据挖掘、数据预测、数据认知进行数据建模分析,构建以 人 为中心的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新模式。面对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的诸多困境,打破学科壁垒,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和设备完成对现有取证技术的创新性拓展。为保证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的合法性,在实体法方面对大数据证据采集的内容和标准、数据使用原则等问题进行立法规制的探讨,实现数据共享与个人隐私保护双赢;在程序法方面,对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侦查的概念、侦查程序、取证方式和标准等内容进行界定和规制,实现国内到国际大数据查办腐败案件体系化的建构。
本书在传统追查腐败资产的手段之上,另辟蹊径,提供了破产程序这一种新型的追查流失资产的工具和思路,以实现《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资产追查的目标。本书囊括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大量法律规则、法律概念和司法案例,介绍了与追查腐败资产相关的破产程序、调查手段与操作要点。结合大量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详述了英美法系国家以及许多普通法的离岸管辖区所运用的资产追查的操作路径,全面呈现了典型案件中腐败资产追查的全过程,并对其中的难点、要点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刑法系列:新型受贿犯罪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是《受贿罪研究新动向》的继续与发展,主要是以2007年7月8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12条内容为轴心,展示了包括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收受干股、以开办公司等合作投资名义收受贿赂、以委托请托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收受贿赂、以赌博形式收受贿赂、特定关系人“挂名”领取薪酬、由特定关系人收受贿赂、收受贿赂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收受财物后退还或者上交、在职为请托人谋利,离职后收受财物等在内的新型受贿犯罪的主要特征,并对这些新型受贿犯罪的司法认定作了客观评价及有益探讨,期望有助于司法人员得以准确理解与适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贿违纪、犯罪案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受贿手段、形式不断翻新,我们将之称为“新型受贿违纪、犯罪”案件。由于这些新形式的受贿犯罪更具隐蔽性、复杂性,给查办受贿案件适用纪律、法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有效地惩治新型受贿违纪犯罪行为,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来组织有关部门就这些新型受贿违纪犯罪适用纪律、法律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中央纪委于2007年5月30日发布了《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7月8日发布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时,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刑法中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衔接,有关部
商业贿赂犯罪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一大毒瘤,目前在我国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隐蔽性、潜规则性等显著特征,它不仅严重地侵蚀着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肌体健康,影响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且严重地腐蚀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规范性,毒化社会风气。本书汇集了2006年“商业贿赂犯罪学术研讨会”中发表的50篇论文,书中对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刑事立法问题、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刑事证据问题、惩治商业贿赂犯罪的刑法适用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至五庭主办的业务指导和研究性刊物——《刑事审判参考》1999年至2008年所有各集的合订精编本。《刑事审判参考》自1999年创办以来,秉承立足实践、突出实用、重在指导、体现权威的编辑宗旨,在编辑委员会成员、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下,密切联系刑事司法实践,为刑事司法人员提供了有针对性和权威性的业务指导和参考,受到刑事司法工作人员和刑事法律教学、研究人员的广泛欢迎。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我们在已出版各集《刑事审判参考》的基础上,精心汇编出版《中国刑事审判指导案例》。本书自2009年10月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广泛好评与认可,此次增补版增加了2009年至2011年《刑事审判参考》相关内容,为了便于读者适用和阅读,版式也可作以调整。 在汇编的过程中,我们将1999
曹康、刘凡主编的《贿赂犯罪侦查与预防/涉铁检察业务丛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贿赂犯罪侦查与预防综述,简述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等主要贿赂罪名的概述及侦查。还包括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概述及措施,特别突出了涉铁贿赂犯罪预防工作。下篇为贿赂犯罪侦查与预防典型案例,包括贿赂犯罪侦查典型案例和贿赂犯罪预防典型案例。
一、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1949年建国以来颁布的有关贪污贿赂的法律法规,下篇为1949年以来颁行的有关反腐廉政的政策性文件。本书收入的文件均以公开、现行有效为限,截止时间为2004年1月。二、上、下篇按内容作相应分类,每类中文件按从新到旧的顺序排列,便于查找。本书是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各界在相关工作中得以借鉴的工具书。
从世界范围来看,商业贿赂破坏各国经济发展、廉政制度与社会风气,其为害有所。但各国认识到其危害,并从法律上加以治理,却是近几十年的事。特别是最近10年,全球范围内治理商业贿赂的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明显升温。许多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对全球范围内商业贿赂的状况、危害性进行了大量调查,并就商业贿赂产生的原因及其与腐败的关系作了较为系统的解释。包括联合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许多国家修改或完善了国内立法,加大了对商业贿赂的打击力度。可以说,在便于范围内,治理商业贿赂已经成为一股浩大的潮流,它以摧枯拉朽势,扫荡着为商业贿赂打掩护、找借口的各种旧规则、旧观念。 商业贿赂破坏各国经济发展、廉政制度与社会风气,其为害有年。本书对商业贿赂在我国泛滥的情况及其危害性也做了具体地研究。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传统分散型多元反腐机制迈向新型专业化集中反腐实践,作为兜底性腐败治理模式的职务犯罪刑事司法正经历一场结构性与历史性的重大变革。本书主要以坚持法治反腐为核心和程序推演为步骤,深耕职务犯罪刑事司法实践,分别从职务犯罪刑事司法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职务犯罪刑事侦查与监察调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与法律监督、职务犯罪审判模式与裁判路径等探讨法治化现代转型。一方面,从法律规范层面剖析职务犯罪刑事司法的程序衔接;另一方面,从制度实践层面揭示刑事司法程序衔接的整体运行,提出、阐释与论证职务犯罪刑事司法的中国式命题,主张理念转型、规范配套与制度实践等相互协调纵深发展。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实证分析基础之上,针对贪污贿赂犯罪口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书中科学地界定了口供的证据地位、功能、作用,并向丰富的司法实践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贪污贿赂案件刑事诉讼证据运用规则和方法。作为对本土司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对解决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依赖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和方法,内容深入并有针对性,对我国持续深入的反腐败刑事诉讼具有建设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