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宾接待与服务保障是党政机关公务接待干部必须学习和掌握的重要专业知识,也是公务活动往来礼宾待客之道的重要内容。掌握与运用科学的礼宾接待方法与服务技巧是接待干部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 《礼宾接待与服务保障》以大型活动、重要接待、高端服务为主要内容,包括:政策阐释、理论研究、体制机制、礼宾礼仪、接待艺术、操作细则、服务规程、保障措施、管理督导、应急服务、接待演练、要素配置、细节处理、实操案例、参考样本、席位安排、礼宾次序、方案制作、组织实施,以及接待基地宾馆酒店的餐厅招待、客房服务等300多个常用公务礼宾接待理论与实践问题,内容几乎涵盖了公务接待工作的方方面面,许多问题都是接待工作者所普遍关心,期待解决的工作中难点问题。对于规范公务礼宾礼仪接待行为,提升接待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伴随着智慧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也得到了迅速推广。然而,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养老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模式,在实践进程中存在着社区养老资源供给的结构性不足和服务资源的制度化依赖问题。如何走出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困局,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成为本书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书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总结、归纳失能老人智慧社区养老模式的运行现状,深入分析失能老人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提出失能老人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化路径,进一步优化失能老人智慧社区养老模式。
人口老龄化和数智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针对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发展智慧医养模式已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思路与新选择,同时也催生出智慧医养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在庞大的养老需求推动下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然而,养老行业到底如何实现智慧医养,对于很多从业人士来讲还比较迷茫。本书归纳了战略政策、前沿技术、理论探索、实践应用等多重要素驱动下的智慧医养发展情况,帮助广大读者掌握智慧医养发展脉络,以该领域代表性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对当前智慧医养领域的进展与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本书旨在为智慧医养领域奠定基础,并让广大读者了解、感受我国智慧医养产业的蓬勃发展。
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及共同富裕实现的新征程,需要从人群覆盖比例和救助水平两个维度予以体现。社会救助水平反映了救助对象享受救助待遇的高低程度,是社会救助体系的关键要素,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救助覆盖面的扩展增速将回落,而救助水平则将持续动态调整,研究社会救助水平对于提升救助对象的生活质量与个人福祉、确保低收入群体同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书提出共同富裕进程下我国社会救助水平发展的类型学概念并对我国社会救助支出的宏观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通过构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测算我国各省(区、市)社会救助水平,并对我国社会救助支出效率进行研究。
南都公益基金会作为国内较为领先的基金会,在推动中国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人才等多个维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基金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南都基金会的理事会在方向选择、战略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理事会会议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理事会秘书处全员投入、围绕事业直面争论,一直为业界与学界好奇而又不得。本书叙述了南都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基金会理事会的角色、作用、治理的过程,在从事公益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 同时总结了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反思。
随着城乡之间经济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剧,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区域,面临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本书综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构建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政府责任体系的新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政府责任进行挖掘,以及对影响制度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政府执政理念、传统文化特点等内在因素进行剖析,同时充分考察和借鉴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了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终为政府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和完善提供有益的政策思路。
贫困是一个重大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并且影响深远。作为致力于社会正义的职业的社会工作,必须努力解决贫困问题。本书将聚焦国家视角、发展视角、底层视角、文化视角、生态视角等梳理国内外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本书不仅适合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广大的实务工作者也是重要的读者,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引起热烈的反响。本书的出版,将适用于社会工作、反贫困领域的学者、研究者等学习研读,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价值。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专门的、系统的社会服务活动,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并且存在于人类社会各种文化和文明之中。本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力求构建较为全面的志愿服务知识体系与实践框架,呈现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回应志愿服务管理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志愿服务的基本概述及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中国志愿服务的基本政策、地方志愿服务政策以及志愿服务事业管理体系。第三部分,志愿者的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以及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第四部分,从人群结构、组织类型、空间分布和重点领域四个方面分别介绍专业志愿服务、企业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以及应急志愿服务,呈现当前志愿服务的新问题、新趋势。
本书是作者黄范章于1982年应邀赴瑞典做访问学者期间,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对闻名于世界的瑞典 全面福利国家 的制度、政策与法令所做的系统的介绍与分析。该书着重对瑞典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老年保险及养老服务、住房、教育等各项社会保障设施,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瑞典对全民提供的社会福利之全面性、优厚性在西方国家中是独树一帜的,被誉为 从摇篮到坟墓 的 全面福利国家 。政府为提供这些福利开支巨大,必须以高税收来支撑。这既维护了国内社会安定,防止了两极分化,却也导致了经济的超负荷,从而引发了 瑞典病 。
本书以残障权利为主题,就残障者教育、残障者就业、精神与智力障碍、残障与性别及残障、法治与社会等议题进行深入探索。书中作者们综合运用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乃至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的话语和理论,对残障权利进行了近乎全景式的扫描,是多学科人权研究方法在残障权利领域的系统运用。作者们深入 田野 ,直面真实世界,关注残障人权利实现的迫切问题,得出了有意义、有说服力的结论,这必将促进有关残障权利的实践、法律与政策的变革。
本书以残障权利为主题,就残障人就业、残障人教育、心智障碍、残障与性别、残障与法治等议题进行深入探索。书中作者们深入“田野”,直面真实世界,综合运用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乃至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的话语和理论,以中国签署和批准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为圭臬,以“基于权利的发展”这个全新的残障理念与国际人权标准为指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学者在人权视角下开展残障研究的成果。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背景下,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仍面临传统家庭结构逐步解体、养老服务需求复杂多样、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等现实问题。本书以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理论为基础,采用社会调查资料和公开统计资料,梳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现状,测算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对比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和需求,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困境,进而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四四三一”目标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论公民福利权利之基础》: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西方社会福利政策产生、发展的历史,通过反思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深入分析这些社会福利政策的思想根源及其缺陷,从而指出每个人生而具有两种自然权利,一是对个人自身的权利,一是对自然资源的权利,而对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是公民福利权利或者说国家福利政策的客观事实基础,依据这一观点,作者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福利政策框架,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即国家责任除了保障每个人*大且能够彼此相容的自由以外,就是以每个人对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为根据,平等地保障每个公民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帮助弱者及因遇到个人无力解决的困难而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则应该通过推动和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来实现。《论公民福利权利之基础》对于我国国家福利政策的制定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