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坛经-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作者: 译者:尚荣 开本: *: 16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3-04-01 书号: 9787101092097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前言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的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因此《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教界文坛都有很深的影响。但是受近世禅宗研究重前期禅史研究的风气影响,学界对此书的关注有限,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景德传灯录〉研究》共六章,前为引言,后为附录。引言部分对近世禅宗研究及《景德传灯录》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回顾,并阐明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所持的视角。正文六章对《景德传灯录》的成书背景、《景德传灯录》之前的灯史撰作、《景德传灯录》作者与成书、《景德传灯录》的刻印与版本、《景德传灯录》的注文、《景德传灯录》的文学性研究
中国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翻开东汉以后的中国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道教留下的斑斓史迹。 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到处都可以看到道教的名山、宫观、碑刻,记录着道教对中国民众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按我的理解,这个根柢就是在社会深层之中,在绝大多数民众之中,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中。 当然,对中国文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同道教有不解之缘的,还有哲学史上的道家。道家和道教,在西方语言中是一个词,英语是Taoism。但是,现在人们分得很清楚:道家是一个哲学流派,一种思想;而道教则是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崇拜礼仪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在它的教义思想中借用了
雷峰老人之疏是经也。以宗门爪牙。入性相窟宅。慨义学之荒芜。悲禅门之儱侗。盖自癸巳退隐匡埠。睹世寒心。感时励志。所由来矣。故其挂瓢金井。倚杖玉渊。问契证则心湛海澄。仰嘉遁则身高岳峙。地藏琛之耕田博饭。栖贤湜之立诵行披。寒炉泠灶。惟大法之全提。丛棘乱丝。仗智锋而独断。其于古人实兼之矣。逮戊戌返岭。今无以明年自玉门趋归。壬癸之岁。日与石鉴诸弟请益唯识。谓本楞伽。指冥初神我。不与性珠而滥收。俾龟毛沙油。顿觉妄情之自遣。因伸旨要。遂启疏缘。妙叶心宗。带圆名相。不惟砥柱狂禅。兼亦激昂讲席。匠心迥迈。汇义海于洞源。神机渊默。破众难于半偈。劳颜汗手。会稡披寻。睹大义之炳如。庆微言之不坠。教以翊宗。原别传之并四卷。识即是藏。扶大心以迭二乘。此诚运上之心蒿目时弊而为者也。故凡疏内。有入理深
为了不断地向学术界介绍我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增加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积累,我们决定精选本学科教师在古代文学之文献舆理论研究方面的优秀著作,编贯遣套《随圃薪积丛书》。所谓“薪积”也者,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有取于《史记。汲郑列传》“积薪”而“后来者居上”之喻,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不断提高学术品位,提高学术价值。 第二,有取于《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傅也,不知其尽也”之喻。教师是“薪”,学术是“火”,“薪”尽而“火”傅。我们的物质生命不免于毁灭,但精神的生命却可望凭借学术著作的流传而达到永恒。有冀于此,我们期待本学科的同仁将自己的“随圃魂”融入遣套丛书,使她真正成为我们精神生命的累积! 关于本书在宗教史、文学史及文献学研究方面的价值,目前
《北山录》为唐代僧人神清撰,宋代僧人释慧宝 为其作注,宋代释德珪又为慧宝注进一步作注,曰《 注解随函》。该书博综儒、释、道三教玄旨,内容有 三:一曰参儒道以阐佛学;二曰抑禅宗而崇义学;三 曰驳儒者之非佛。全书有十六篇,依次为“天地始” 、“圣人生”、“法籍兴”、“真俗符”、“合霸王 ”、“至化”、“宗师议”、“释宾问”、“丧服问 ”、“讥异说”、“综名理”、“报应验”、“论业 理”、“住持行”、“异学”、“外信”。十六篇所 论,涉及佛教世界观、释迦生平、佛教典籍、佛教与 外道以及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可以说对于佛教徒乃 至其它人关注的众多问题,都立足佛教,做出了自己 的阐释。本书文雅雕琢,旁征博引,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中唐时期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时代特色,为我们了 解和研究中古时代的宗教、思想、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作,南朝梁真谛译,是大乘佛教的入门书,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佛教各宗派都产生过巨大影响。本书以如来藏缘起思想为中心,详尽阐述了心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以 一心 、 二门 、 三大 、 四信 、 五行 之说构成其思想体系,是了解和研究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本书由著名佛教学者高振农整理校释,详注其中涉及的佛教重要概念,逐段梳理其思想,使此论晓畅易读,并对作译者等诸问题详加辨析。
中国佛教注重 妙有 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 唯心 倾向推到极致,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被冠以 经 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 即心即佛 、 顿悟成佛 。本书由尚荣编著。
先秦诸子的竞起争鸣,开创了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需在儒、道、墨、法等几大家学派中,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庄子对后世读书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禅宗的思辩;而在文学上,庄子独特的文风又是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源泉。但由于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同时也给后人阅读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故而历代注本极多,良莠不齐。本书结合各家之长,对《庄子》作全文收录。本书根据内容,配有597幅图片,其中既有古代木刻版画及汉画像石、历代古人的字画、先秦时期的文博照片、古书版本书影等,又有当代画家特地为《庄子》创作的国画182幅。图文相随,互相 诠释。珠联璧合。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大量佛教典籍被陆续译介至中土。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述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方被称为“经”,例外来自唐代僧人的慧能,他的言论经后人集录,称作《六祖壇经》。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又作“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治所今北京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年轻时随禅宗五祖弘忍学禅,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而受弘忍赏识、传以依钵,成为禅宗六祖。后在韶州曹溪宝林寺开壇讲法,弘扬禅学,开创禅宗南宗。 《六祖壇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壇经》,简称《壇经》,一卷,由慧能弟子法海集记而成。它根据“自性本自清净”立论,宣扬“明心见性”,主张舍弃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云南鸡足山,襟带四县(大理、邓川、宾川、永北),形如鸡足 ,天然雄峻幽深,久已名闻海内外。三千年来,虽经名人硕士、高僧胜侣,游览吟咏,篇什流传,而记载阙如,后世无征,识者憾焉。前明江阴徐霞客,有志篡辑志书,仅成初稿四卷,因病中辍。大错和尚因而成之,得志八卷,并为指掌图以资导引。不佞曾于董鸿勋居士处见之,爱其稀有,而惜其简略。辛亥后,李印泉先生偕樾丈小住山中,适不佞卸永昌郡守篆,路过凤仪,命舆从来迎,不佞以公忙不克往。事后得读两公在山所辑《鸡足山志补》,慰情胜无。民(国)二十年,不佞篡修《姚安县志》,得邑先哲高雪君先生所撰《鸡足山志》写本十四册,共十三卷,图绘精绝,举凡山川形势、寺院沿革、人物名胜、物产、诗词,皆一一具列,图凡数十幅,一览了然,若置身其间者。呜呼,甚哉!
该书收录了 赵 朴初居士手写经文,分别是《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广大的佛教徒和信众诵经温习之用,更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众所周知,抄写经文是佛门修行方式之一,抄经之时,心须虔敬,摒妄念,远凡尘;所以 赵 朴初先生的抄经之作不同于他在别处的书法题字,抄经之作字字端严,无分毫怠慢之心。这也使得本书的收藏意义和价值更有别于 赵 朴老其他书法作品。
本书正文撰于光绪己卯秋日,将脱稿,视砚友退补。先生荫桥陈子携去,欲为注释,但有不甚解者。庚辰夏归笈,不意中塗变作,以斥英法二教,几成奏案。幸恩师孝廉方正允菴戚公、执友举人冠廷王君协力维持,并市井旧谊于中排难,其纷始解。辛巳初夏,萱慈病褥;季夏,恩师亦为卧塌,熺心悬两地,侍亲不能顾师,而著作之志倐然挥去。
全书共四函三十二册,由三部分组成。 部分:一——二十三册,为原经加题解、注释、译文,以便读者读懂原典,把握义理; 第二部分:二十四——三十册,为原经部分,方便读者诵念经文,一气呵成; 第三部分:三十一——三十二册,为空白册,供读者抄写经文之用。 此三部分体现了阅读、诵念、抄写三大功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方便设施”。
印光大师(1861-1940)是公认的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传为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师一生不争名争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会交往,终生默默修行弘法。他提倡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八句话,契理契机,不仅是佛教四众弟子修行的法宝,也是做人处世的指南。大师从1918年开始亲自从事刻印流通佛经善书的活动,并于1930年创办近代成功的佛经流通机构弘化社,累计提倡、鉴定推荐和作序跋的佛经、善书近三百种,流通经书数量六百余万册,流通佛像百万余幅。弘化社的经书根据情况分为全赠、半价和全价流通三类。1945年,大师仍以75岁高龄亲自料理流通事务。 印光大师一生著作颇丰,150余万字的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编注)被大德们赞誉为是一部浓缩
本书全面记录了虚云和尚的行履历史、言论思想、实践业绩,是了解、研究和总结虚云一生的*完备、*可靠、*直接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不可或缺的资料。全书分为十部分,基本上涵括了虚云现存的各类文字著述,实是迄今为止*为完整的的虚云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