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今天的节目就是向您介绍有关明代青花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铜官窑石渚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揭露灰沟、灰坑、房基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为长沙铜官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焰红石渚: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瓷器》精选了精品瓷器150余件进行出版。大量外销瓷风格瓷器的出土证明铜官窑是中晚唐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长沙铜官窑是中晚唐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首次提出“早期越窑”与“越窑”这一全新概念,并根据研究成果提炼后把“早期越窑”分为成熟、发展、繁荣、停滞、衰落等几个历史时期;“越窑”篇经深入研究,也提炼归纳为复苏、发展、鼎盛、衰落几个历史时期。上述这些分期都是深入研究的成果,有其独到的见解,非常难得,过去还没有这样深入的研究,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于“早期越窑”与“越窑”发展的原因,该书也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除了宁波港的发展外,另一个促使窑业发展的原因,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开通,促进了文化、贸易的发展与交融。西方胡人在“早期越窑”制品中的大量出现,说明了宁波、绍兴这些地方早已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热土,其影响已深入到制瓷领域了。 《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总结了从东晋到隋代三个多世纪早期
本书是一部有关洛阳唐三彩的大型图集。唐三彩虽然只是一件件的马、骆驼、各种人物、各类器皿,但这些俑类,这些器皿,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又化内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雕塑、绘画、陶瓷工艺水平,同时反映了当时的民族风尚,社会的繁荣昌盛,东西文化交流和东西商贸的盛况。一句话,它们是盛唐盛世的一个缩影,也是洛阳盛唐时期的缩影。《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的出版,一定会受到雕塑界、美术界、陶瓷界、收藏家、鉴赏家们的欢迎和喜爱,一定会得到研究唐史,研究唐代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这是陈圣泓教授继《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之后又一部有关古代紫砂器研究的力作。其中包括《砂器墨拓》《虚斋名陶图录》(上、下)和《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三种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文献,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古砂器全形拓的历史,弥补了紫砂文化史上的一段缺失,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 抢救 意义。
权奎山先生长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精)》收集了权奎山先生生前陶瓷考古研究文章近四十篇,其中几篇为尚未发表的手稿,基本反映了权奎山先生陶瓷考古研究的学术水平,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及制瓷手工业的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章。
水头窑址位于闽南地区的漳州市云霄县,水头窑未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于20世纪50年代末文物普查时发现并登记,2017年8月,为了配合云平高速(云霄段)的基本建设,厦门大学考古专业联合漳州市文保所对水头窑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两宋时期的青瓷和青白瓷。本书即这次考古发掘的考古报告。
本书是巩义黄冶窑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全书以窑址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黄冶窑的窑炉、作坊遗迹以及各种瓷器,出土遗物除了我们熟知的黄冶窑典型产品--唐三彩,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产品,如早期白瓷和黑瓷,对于我们认识黄冶窑的创烧、兴盛以及停烧的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类型和延续时间及分布范围,运输途径、规模变化。为白马窑的下一步文物保护鬼话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对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提供了资料支持。本书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调查成果,包括展示了调查收货的重要的200余件瓷器标本。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看,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皇帝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是国家的中心。故宫文化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地方性的,无疑属于大传统,是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堂皇的部分,但是它又和民间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以接合三空足为特征的陶鬲,如苏秉琦先生所说 :“世界各地都没有 见过类似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 遍而长久,是中华古 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和古文明 的起源与流变具有特 别意义。”故将各地域的陶鬲从谱系上做一梳理,是 解读中华古文化源流 的重中之重。为破解这道天书般的学术难题,主 编的这本《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便应 运而生。这是部系统研究鬲谱与其相关的考古学 文化纵横关系的论 文集,是陶鬲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陶鬲谱系研究 也将因此而获得新 的起点。
草野编氓,目不睹先生礼器法物,而瓦盆上缶,无人不资为饮食之用。此书流传,天下之乐闻其说者广矣,岂特补古人未备已哉? 桐川此书,谓之为陶人之职场可也,谓之为本朝之良史可也。后之视今,因器以知政,固不独为博雅君子讨论之资矣。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是继《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后推出的又一典藏巨制,科学版中国出土器物全集系列初具规模。由全国200多家文博单位,1000多名专家学人共同打造而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瓷器的集大成者。该全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瓷器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将成为学术研究的良好平台和监赏收藏的标尺。 《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收集了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五十多年来在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发掘中出土瓷器约4000余件(套),中国80年,新中国50多年古代遗址和墓葬考古科学发掘出土瓷器全部涵盖,囊括了从夏代至民国时期的中国出土瓷器资料。每卷有瓷器彩色图盘240幅,配有文字说明。各卷前还附有概述一篇,简要介绍本地区瓷考古出土概况。全书均为中英文对照。《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图版装祯精美,为研究
金银曜烁 美熠四方 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 分为初见、容融、和合、余绪四个部分,包括了来自首都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北博物院等32家文博单位,600余件金银艺术品。一级文物数量达110多件,占总数的近20%,一二三级以上文物总占比超90%。其中包括刘家河出土中国早期金臂钏、西周虢(guo)国墓地出土金腰带饰、汉代掐丝镶嵌金辟邪、北魏波斯狩猎纹鎏金银盘、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银茶碾等精品文物。画册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五省市各文博单位之间交流互动的丰硕成果。
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陶瓷史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很多的学科,一部完备的陶瓷史的写作需要有多学科的协作与努力。中国硅酸盐学会在组织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全国的许多文物考古部门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 、轻工业部、 建筑材料工业局以及各省市所属的陶瓷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对这些标本作了科学分析,并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对当时的烧制工艺进行了论证,对我国瓷器的起源问题和陶瓷 存在的一些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了研究,使本书在论述一些重要观点时有 多可靠的科学根据。 陶瓷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产物,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品,它同时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都同当时社会
本书所收录的主要是古陶文,即汉代以前的陶文,也酌情收录部分瓦文、砖文。所谓 新出 ,主要是指王恩田先生的《陶文图录》、袁仲一、刘钰先生的《秦陶文新编》出版后新出的古陶文,也有一部分是二书失收和未收的。全书收录陶文1143方,按照时代编排,分商以前、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含战国秦)。战国又分齐、燕、三晋(韩、赵、魏)、楚。书稿所收每一陶文下,先录陶文原拓或照片,图下依次标示编号、器形、释文、出土地、著录作品、现藏地等(不可知者阙如)。对陶文著录作品原文未释或误释者,径改;对少数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的字,择善而从一家之言;陶文原拓缺字和未识字用 □ 代替。所收材料公布或发表截止日期为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