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
本书为 城市史研究指南 丛书之一,是作为中国城市史研究初学者的入门基础,而非全方位介绍的手册,因此本书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书稿简单介绍本学科的内容(以时间为序),在此基础上介绍相关史料,尤其注重*基本的、连续编辑的、通史性的大型史料汇编、文献集等,以及重要的研究等。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城市史研究影响广泛的期刊、关键人物、学术机构、网络资源等。通过阅读本书,初学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城市史研究发展的脉络、关键人物、目前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可以选择有价值和研究前途的研究方向和主题。
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分析了在城市高速扩张的时代背景下,建筑遗产与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并对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终归纳出一套量化的、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学习。
宽窄巷子的成功一方面要归功于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专业团队的创作性劳动,另一方面也与成都的经济基础、地方文化、旅游市场、消费人群等密不可分。所以,任何地方对宽窄巷子保护利用的经验的借鉴都应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途径。现在,刘伯英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宽窄巷子的经验总结成《美丽中国宽窄梦(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复兴)》,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宽窄巷子的“思路”和“点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的文本。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城市空间形态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是城市经浊、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和城市功能空间组合的形体表现。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城市空间形态也将不断演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探索永无止境。适适逢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从历史角度把东北地区城市划分为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论述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演进过程和典型模式;探讨了新时期东北地区空间形态与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对策和建议。本书既是对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一次总结,也晃对城市空间形态这一科学命题的新探索。
本书在对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和现象以及 车站在地区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的主要线索,本书首先提出了 车站关联地区 的概念设想及研究视角,对其与 车站地区 概念原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并希望在实证分析中得以检验。研究提出了 车站关联地区 空间演化的实证研究分析思路及 车站关联地区 与 车站地区 空间开发的规范研究分析思路。据此以广州 三站 地区案例为对象展开讨论。
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空间是我国城镇近现代的新城市空间,也是引导近现代中国城镇空间拓展、重组的重要空间类型。相应地,产业空间规划设计也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也是城市规划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在大量搜集相关史料、整理和借鉴相关史志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近现代产业空间的发展建设和规划设计史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基本分期、总结了其基本规律并挖掘解析了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规划史在专门史研究角度的学术空白。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行政管理和高等教育等专业人员和高校学生参考,也可供各级各类开发区的管理者、政府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我们正在进入梦寐以求的城市时代。大量的农村人口加速度地向城市流动,无数的小城市正在成为中等城市,无数的中等城市正在变成大城市,许多大城市正在变成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标志着民族复兴的城市时代越来越近地走进我们。在这个时刻,有一本书我们不能不读。尤其在这个为城市时代的到来欢呼的时候。本书是一个英国人霍华德先生1898年所著的,书中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充满预见性地表明了自己的忧虑和担心。尽管此书已出版100多年了,但它依然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对于跨越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该书几乎是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建设者的指南,在欧洲,它被称为城市建设的圣经。
本书将《管子》城市思想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研究,即营国思想与营城思想,并归纳出其因应务实的独特性。放之国家建设中,营国思想是全面的经营国家的方略,营城思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转到城市建设上,营国思想就与营城思想共同构筑起经营城市的城市思想。 本书可供从事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人员使用。
本书从丝绸之路和城镇演化的历史脉络入手,系统研究了两千一百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兴衰的原因和动力机制,根据城镇发展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组合分类探讨城镇与区域环境的相互关系,归纳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区域作用范围、结构类型、作用机制、功能构成、人地关系历史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剖析黄土高原、河西绿洲、沙漠荒原、青藏高原四个不同生态环境类型区典型城镇兴衰演变历史,系统研究典型城镇兴衰内外动因的作用机理,对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城镇产生、兴盛与衰亡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政权的稳定与繁盛的经济贸易交流是西北多民族地区兴盛发展的条件,而沿线生态的合理利用则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杨春侠著的《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第2版)》重点围绕我国跨河城市现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提出了跨河城市与河流的整合对策,以及跨河地区与河流的互动对策,并总结出五点综合策略。这种既有理论分析,又紧密结合我国实际的写作方式,在我国当前普遍重视城市生态、整治河流水体、建设滨水地区的情况下,对跨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先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小城镇、村落,它们是区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物化档案,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宝贵的遗产。但是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在进行经济发展和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对历史建筑、空间结构布局和文化脉络的科学保护,不同程度地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有的造成了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的继续蔓延,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0月公布了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务院2008年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些均对我国历史文
2005年5月,受成都市洛带古镇的委托,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深圳)和香港中营都市与建筑设计中心为洛带完成了古镇整治和复兴整体设计方案。该方案包括镇域旅游规划、总体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古镇城市形态设计和建筑工程导则,街道和广场设计,本结构主体建筑设计。方案设计中也借鉴了欧洲古镇设计和复兴的理念和方法。在方案完成之后的五个月里,设计中心作为总顾问参加了工程的实施。本书真实记述了洛带古镇改造工程从策划、设计到工程结束的全过程,并从上万张照片中选出一些,表现出古镇150天的变化。本书将为中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古镇设计和复兴工程提供有益的经验。
2004年笔者就读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时,曾做过一项课程研究 北京城市变迁 街道 ,即运用新老照片进行对比的方式,考察北京旧城街道景观之变化。当时笔者从学校资料室找到一本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的图书《北京旧城》。 《回眸京城:北京老城街景同视角比较》记录了大量老北京的街景照片,主要拍摄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本人以这些老照片作为蓝本,重返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并以同样的视角拍摄了一张新的照片。研究成果是一本摄影集,利用同视角的新老照片进行对比,营造出北京旧城街景空间变化的整体印象。
《既有建筑加层技术与政策研究》编著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筑福国际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本书重点研究我国既有建筑加层改造的政策体系和加层技术体系(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通过对既有建筑加层改造工程的实践分析,总结编制的“既有建筑加层改造工程应用技术指南”,具有高度的工程实践指导意义和技术可操作性。本书的出版发行,能为提高我国既有建筑加层改造技术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我国既有建筑加层改造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2012年度文化研究院重点项目《北京城市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研究》的课题成果,首次从明代北京城址形态变迁、城市规划建设与功能的演变进行系统研究,反映了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为增加读者对明北京城的感性认识,书中收录百余幅图片,首次以科普方式写作出版。
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是中国 一五 计划时 期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也是规划成果获得较高评价的成功案例之一,其编制过程、理 论范型、运作实施等方面具有历史典型性。唐相龙著,李百浩主编的《苏联规划在中国--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 制史实研究(1949-1966)/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大系》 基于历史与价值视角,通过还原兰州第 一版城市总体 规划的编制过程, 以小见大 地透视中国现代城市 规划从延续近代都市计划到效仿苏联规划模式,再到 自主规划的发展历史阶段,分析兰州第 一版总规编制 过程中的重点关注,总结出第 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兰州规划史和中国现代规划史上的地位及其价值,从而 为今后现代规划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本书可供从事城乡发展研究、城乡规划设计、城 市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和参考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成为21世纪X大的世界性事件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密集区成长迅速。城市密集区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而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推动城市密集区的快速成长。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30多个地区类似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实际上佐证了城镇化主战场转向城市密集区的趋势明显。 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和蔓延的大潮,尤其是城市密集区人口和空间的快速膨胀,生态空间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密集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生态服务质量已面临严峻挑战。 本书从实证案例分析入手,系统探讨了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与问题,总结其生态空间保
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本书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的发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