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净*的《辽金元时期北京城市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辽金元时期北京的城市空间秩序及其变迁展开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将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城置于宏观的政治与经济变迁脉络中考察城市角色从地区中心向都城的转换,及其对城市物质空间发展带来的影响。下篇则将宫殿、坛庙、市场、道路等既作为社会力量的载体,也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从权力运作、经济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揭示国家制度建构、日常生活状态与城市形态变迁间的关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地名是观察城市历史变化的一个独特的参照,又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关联紧密的元素。本书以大量手资料,通过地名变化背后的历史背景,观察上海城市发展变迁。包括租界的拓展、产业的发展、市政的发展、都市娱乐业的更替、道路命名方式的由来。
《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从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学、有机更新三个理论维度对古城进行研究剖析,结合巴黎、京都、苏州、丽江、平遥等国内外五个古城保护与开发成功案例,在对漳州古城历史、山川形胜、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漳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工作应按照 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 的思路开展。从论证目标、整体保护、分类引导、功能布局、文化挖掘、风貌维护六个方面入手,实施古城保护与开发策略;从技术、法制、机制、社会、经济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保障体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学习。
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 (费孝通)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原真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真性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是定义、评估和监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城市空间形态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是城市经浊、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和城市功能空间组合的形体表现。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城市空间形态也将不断演化,城市空间形态的探索永无止境。适适逢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研究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更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从历史角度把东北地区城市划分为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论述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演进过程和典型模式;探讨了新时期东北地区空间形态与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对策和建议。本书既是对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一次总结,也晃对城市空间形态这一科学命题的新探索。
温州大学的王新和温州市规划局的蔡文云合著的《城中村何去何从》是以温州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丰富的调查研究,根据大量事实而作出的对策性研究成果。温州市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领先地区,温州市的城中村改造起步较早,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为化解其中各种社会矛盾而采取的政策和取得的一些经验,对于更广阔层面的城中村改造的对策研究和制度安排,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这部著作立足城中村改造的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社会矛盾,有针对性地作出政策研究,表现了脚踏实地、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尤其是书中关于政府在城中村改造、房地产开发中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怎样才能公平、公正地行使政府权力与政府职能,怎样既推进城中村改造顺利进展,又切实保护村民权益的一
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空间是我国城镇近现代的新城市空间,也是引导近现代中国城镇空间拓展、重组的重要空间类型。相应地,产业空间规划设计也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也是城市规划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在大量搜集相关史料、整理和借鉴相关史志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近现代产业空间的发展建设和规划设计史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基本分期、总结了其基本规律并挖掘解析了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规划史在专门史研究角度的学术空白。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行政管理和高等教育等专业人员和高校学生参考,也可供各级各类开发区的管理者、政府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我们正在进入梦寐以求的城市时代。大量的农村人口加速度地向城市流动,无数的小城市正在成为中等城市,无数的中等城市正在变成大城市,许多大城市正在变成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标志着民族复兴的城市时代越来越近地走进我们。在这个时刻,有一本书我们不能不读。尤其在这个为城市时代的到来欢呼的时候。本书是一个英国人霍华德先生1898年所著的,书中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充满预见性地表明了自己的忧虑和担心。尽管此书已出版100多年了,但它依然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对于跨越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该书几乎是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建设者的指南,在欧洲,它被称为城市建设的圣经。
该书收录了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2014年的毕业设计作品 祁县古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这是同济大学尝试的一次毕业设计课程,教师并不给出具体的设计题目,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古城的走访,发现问题,自我命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依托于晋商经济发展起来的有着上千所传统大院的古城,今朝面临着怎样的景况,而这种乡土城镇原型的出路又在何方?同时,作者也对如何培育具有引领社会与行业发展方向作用的 活力之源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乃至建筑学学生,进行了建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反思。
《中国近现代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空间是我国城镇近现代的新城市空间,也是引导近现代中国城镇空间拓展、重组的重要空间类型。相应地,产业空间规划设计也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也是城市规划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在大量搜集相关史料、整理和借鉴相关史志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近现代产业空间的发展建设和规划设计史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基本分期、总结了其基本规律并挖掘解析了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规划史在专门史研究角度的学术空白。
本书在对国内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政策与模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在河北省唐山市进行的大量建筑调查、现场检测和居民调查分析,紧密结合唐山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专项规划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既有居住建筑诊断的内容和方法,提出当前北方采暖地区城市既有居住建筑改造专项规划编制的思路、方法和要点。系统地提出了北方采暖地区城市既有居住建筑改造三大类型、六种模式和政策体系,以及投融资测算分析方法和模式及配套的技术、经济、管理政策框架和思路,为推进北方地区城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方法和模式。 本书共分八章,对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规划方法和思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现状分析、国内外既有居住建筑政策与模式分析
王刚编著的《汉正街街道形态与意义的演变过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采用考古式笔触全视野细致 探究汉正街规划与建设的整个过程,历时态长轴展现 汉正街街道形态和意义的动态演变过程;研究方法上吸纳列斐伏尔历史- 空间-社会三位一体的技术路线,即将街道的形态变 化纳入到社会史的框架中,并将其视为社会史的同一过程,强化过去研究取径上 忽视空间影响社会关系的能动性方面。援引福柯的权 力网络概念并修正使用,通过此概念展开全书的经纬叙述,力图将空间从历史中 显现,凸出空间维度,以空间性思维建构历史与社会 生活,转变空间历史研究的范式。书中后得出空间生产、文脉保护、非正规性、 公众参与等历史启示。 《汉正街街道形态与意义的演变过程》适合城市规划、建筑学、人文地理等空间学科专业读者阅读参 考,也为研学列斐
本教材内容分10章阐述,即行人和车辆的基本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城市道路横端面规划设计,道路线形综合设计,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城市桥梁和隧道。本教材在编写中尽量结合我国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本领域*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阐述的同时,在工程知识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加强与深化,以利于规划设计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本书可作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等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参考。
本教材内容分10章阐述,即行人和车辆的基本知识,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城市道路横端面规划设计,道路线形综合设计,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城市桥梁和隧道。本教材在编写中尽量结合我国道路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本领域 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阐述的同时,在工程知识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加强与深化,以利于规划设计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 本书可作为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等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参考。
《既有建筑加层技术与政策研究》编著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筑福国际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本书重点研究我国既有建筑加层改造的政策体系和加层技术体系(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通过对既有建筑加层改造工程的实践分析,总结编制的“既有建筑加层改造工程应用技术指南”,具有高度的工程实践指导意义和技术可操作性。本书的出版发行,能为提高我国既有建筑加层改造技术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我国既有建筑加层改造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完善,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附有意大利、法国等外国实地拍摄的近千幅照片,仔细地对他们的建筑风格、形式特点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中所呈现出的各种规律作出了归纳和研究,并进一步探求了这些规律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文化甚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本书共分为十个部分。在国外的城市中,以罗马、佛罗伦萨和巴黎作为研究的重点。因为这几个城市几乎是西方(除希腊外)所有重要的建筑风格的起源地和代表地——罗马风格(其后的罗曼式亦是这一风格的延续和仿效)、文艺复兴风格、哥特风格、新古典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既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也在形式上继承发展。探讨这些建筑风格之所以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原因,不仅可以从这些城市的建筑形式以及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形式中发现其规律,更重要的是还需对其人文精神和
改造翻新再利用这种模式是针对“建筑虽还年轻,但却已变老”这一问题而做出的解答。近年来,新的建筑项目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范围内拔地而起,因此,人们在感叹城市新变化的同时,不禁要去思考那些带有历史感的古老建筑和那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生活、工作需求的旧建筑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些旧建筑是否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改造以*的成本实现建筑资源的再利用?比起完全拆除,改造翻新利用必然是一种可尝试的方式,即让保护与商业运作相结合,这也是获得保护资金的来源之一。 因此,本书遴选出近两三年来在改造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建筑案例,从建筑类型来说,涵盖住宅、办公楼、艺术展示馆、会所和演出场馆等。从建筑风格来说,既有传统四合院的改造,也有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改造。建筑地点方面,包括北京、上海、杭州、义乌、深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成体系的文化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在许多领域都反映出历史的传统。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历史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中国广阔的疆域内,保存了许多历史城市,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好这些遗产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本书围绕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保护内容与方法、各国的保护制度等进行了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名城保护规划实例、简介与分析。?本书适合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