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气候变化成就了人类上下6000年的故事,也正是气候变化正威胁着人类的共同命运。气候变化是一场危机,但也是一场可以解决的危机。本书围绕气候变化的历史,从地球初生时黯淡的太阳开始,历经冰雪地球、二叠纪末的大灭 、白垩纪末的大灭 、始新世初的“热室地球”、过去数百年前的冰河时代,一直到如今的 变暖时代,从地球过往的经验教训里,寻找我们渡过目前危机的方向。地球没有人类,确实照样转,但这本书从古气候学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也正是因为有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形式的存在,地球才能演化成如今的宜居模样,而我们正在有意无意间,一步步毁掉我们的共同家园。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本书以全球气候矿统的观念,从全球观测系统入手介绍近工。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事件的研究成果,从多时空尺度的角度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 全书分十章。章介绍全球气候系统的构成;第二章介绍全球气象、海洋、陆地观测系统和地球数字观测等內容;第三章介绍地球演变和地质时期气候,内容从地球的形成到百万年的气候变化;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历史时期和现代气候的变化,天气与气候事件安排在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先后介绍海洋热力变化,包括太平洋上的EI Nifio事件、印度洋的Dipole事件和全球季风;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是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气候可预报性问题的论述。 本书可供大气、海洋、天文、环境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作者布莱恩·费根)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全书分为中世纪温暖期;“丰饶世界”的终结;爱尔兰大饥荒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对千千万万物种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来说,气候变化无疑是一道催命符。 本书作者系资深新闻记者,他历尽艰辛,万里行程,足迹遍布欧亚非。从达尔富尔种族屠杀到北极圈冰川融化,从佛罗里达珊瑚礁群死亡到沿海岛城深陷萧条,从卡特里娜风灾到新奥尔良保险费用激增,从意大利海龟生态恶化到发达国家移民风潮……他藉由对过去、现在、未来事件的深入探访,以及对气候灾难现场的第一手报导,向我们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超越环境与天灾,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保险业、酿酒业、航运业,就连公共卫生、地方选举等等,都和气候变化脱不了关系。 纷纷扰扰的哥本哈根大会已落下帷幕,而气候变化的警钟却长呜不止。气候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明日之事,而是息息相关的切肤之痛。如果不思改变,我们终将自食恶果。
本书主要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作者运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明清史,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中的气候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力图复原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环境史研究的有益补充。 全书通过对明清时期文献资料中相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提取,讨论不同来源资料的特点和运用,并以此为基础,对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降水(梅雨)及 气候事件进行重建,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因此,本书对于客观地分析当前气候变化的特征,认识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未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均具有 重要的参考和
《中国元宝枫》主要介绍了元宝枫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苗木培育、栽培与管理、化学成分的研究、加工利用、开发研究等,为元宝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生态条件脆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提供了科学依据,总结了一套元宝枫育苗和丰产栽培技术,为以后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书是大学本科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以气候系统为主线,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和气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全书共分十二章,内空包括气候概述、辐射过程、大气热力学过程、大气中的水分、气压变化和空气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下垫面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分布和分类、气候的变化等。结合各章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对气象、气候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进行了介绍,阐述了人类与大气圈的相互关系,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环境问题。 本书以其新颖的版式更接近于读者,适于用作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环境、水文、农林等专业师生作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技术人员和中学地理教师的参考用书。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预测》作者赵传湖、盛立芳、孙即霖、姜霞在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预测的通识教材,旨在使非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和天气的变化有正确认识,了解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不可知因素,提高探究自然的兴趣。全书共分四章,包括大气概述、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变化、气候变化、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及预估等。内容包括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天气和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规律、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及预估的基本方法。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预测》结构完整、紧凑,取材广泛、深度适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力求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启发性,兼具通俗性和趣味性。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与预测》适用于非大气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大气科学专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权交易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文库》以全球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权交易这一重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全方位、较为深入地阐述了碳排放权交易从理论设想到全球实践的历程、现状和发展前景。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解释了导致全球气候加速变化的科学机理和驱动因子,阐明了气候变化给人类已经造成的危害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所采取的行动;二是深入剖析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和基本属性,并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这一全球主要的市场化碳减排机制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三是根据对中国碳排放历史、现状与趋势的分析预测,并结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方案,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本书为城环所潘家华研究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编号:70933005)的很终成果。本课题以长三角城市地区为例,基于靠前外的深入调研,系统梳理了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方法学,以上海市作为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课题开展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未来气候风险评估、适应规划等研究工作。针对“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的一些共性问题例如城市特别气候灾害、水资源、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气候变化影响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加强气候风险评估、城市适应规划、区域决策机制、多目标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一些典型发展中国家城市的适应案例,以便为靠前读者提供信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