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 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是作者 在动力气象学多年教学基础上编写的,同时包含了作 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三章,前八章是动力 气象学的基础部分,适合于气象院校本科生教学,后 五章反映了动力气象学较为近代的部分研究内容,可 作为本科生的教学补充材料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材料 。本书也可供气象科技工作者阅读。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沃斯特通过对20世纪美国南部大平原尘暴发生原因的探究和揭示,说明了尘暴是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并对现代美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省。他还特别注意探讨这些情况 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它们是否有可能再次带来甚至 为严重的危机。 在这本书首版25年后,沃斯特又将尘暴与现行的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了大平原的现状以及一场“新尘暴”的威胁。
本书围绕江苏沿海地区,运用长时段视角与学科交叉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揭示10世纪以来江苏海岸百年尺度上气候变化适应实践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主要通过梳理历史海堤、海岸开发及历史潮灾的相互关系,并比较不同岸段对海岸环境变化的适应方式,揭示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背景下江苏海岸历史适应格局的差异化过程及发展机制。本书有助于揭示江苏海岸历史适应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深化对中国沿海低地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变的理解,为探索沿海可持续适应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应格局提供了区域研究案例。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大气科学》回顾了国内外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发展历程,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对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所做的贡献;深入、全面地论述了大气科学及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科学价值;系统分析了当前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特点、动向和趋势,提炼出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重大战略研究方向及相应的措施;阐述了有利于我国大气科学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提出了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光化学过程,对气候、环境及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本书基于WRF-CMAQ模型的运算结果,分析黑碳气溶胶的分布规律。首先介绍CMAQ模型、WRF模型,确定排放源清单的概况,然后介绍基于WRF-CMAQ气象化学耦合模型的参数设置,运行此模型得到武汉地区黑碳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后以武汉市一年期的黑碳气溶胶实测数据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确定耦合模型的精度。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论诉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边坡和岗头隧洞塌方问题,探讨了气候化及暴雨引发的地质滑坡灾害;分析了断层破碎带队隧洞稳定性的影响和范围及施工处理措施。介绍了不同地质破碎带队隧洞进口段稳定性的影响和范围,采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模拟,探究安全系数队粘聚力以及内摩擦角的敏感性、抗剪强度参数队滑动面的位置以及面积的影响。本书编写是作者近年来对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边坡滑坡研究实践活动的忠实记录,更好第总结了长距离输水过程中复杂地质条件下,滑坡灾害防治体系关键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本书可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设计、施工、科研等科研人员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陕甘宁青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本书系统研究了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四省区旱灾的影响及其应对活动。清至民国时期陕甘宁青地区的旱灾应对活动,既是一场全民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本书的研究既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的特点,也给今天人们的防灾、减灾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手册以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应用的观测设备为背景,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业务要求和技术特点编写而成。本手册共两篇八章,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基础知识,第二篇为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实用技术。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综合集成硬件控制器、新型自动气象站和气象辐射观测系统等设备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安装要求、检测维护和日常维护等技术内容。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全书分4大部分: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科发展概况,探讨气象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气象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部分,分5章,系统介绍地球大气概况和辐射、温度、大气水分、气压、风等大气基本要素的概念、物理学基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部分,也分5章,全面阐述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等方面的现代气象学基本理论,并简要分析这些理论的相关应用。第四部分为应用气象部分,分5章,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非气象类本科专业设置,紧密结合与社会、经济和生活等
本书根据十多年来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总结,以国内外中尺度气象学发展趋势为思路,吸取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并考虑到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概括了中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原理及中尺度天气的预报方法。本书依据天气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尺度大气运动为主要对象,将中尺度气象学的诸多内容结合,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并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相互联系。
《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作者布莱恩·费根)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全书分为中世纪温暖期;“丰饶世界”的终结;爱尔兰大饥荒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介绍了天气分析预报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内容包括:概率统计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因子筛选、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及其谱分析、主分量分析、统计天气预报的几种新方法以及预报的综合集成和质量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