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现代气候学基础(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陈星、马开玉、黄樱。 本教材共分九章,包括章绪论、第二章气候系统理论概述、第三章气候监测和全球气候、第四章气候诊断分析、第五章气候系统中的平衡与循环过程、第六章气候变化、第七章气候模拟与预测、第八章季风气候概述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其中第四章中有关诊断的统计方法和第九章气候资源可根据需要作为选讲内容。各章节编写的具体分工是:、第二、第四章由陈星和马开玉撰写,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章由陈星撰写,第九章由黄樱撰写,全书由陈星统稿。
本书研究了1711—1911年期间云南气候与天气灾害,讨论清代档案中天气资料的系统偏差问题,重建该时段云南雨季开始期、昆明雨季降水等级及冬季平均气温等方面的气候要素序列,分析典型灾害的天气背景和云南季风气候演变的特点。附录部分详细地反映了有关重建气候要素序列的具体考证过程。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是近年来灾害科学、地球科学的重点领域、发展方向及热点问题。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有关区域气象灾害风险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以暴雨、洪涝、干旱缺水、台风、低温冷害、草原火灾、沙尘暴、雪灾和雷电等主要气象灾害为研究案例,综合、系统地论述了气象灾害成灾机理与致灾过程、气象灾害风险内涵与形成机制、气象灾害风险评价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内容框架、通用程式与实用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特别是提出了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和风险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概念框架与风险评价普适模型。本书分为三篇15章。篇:理论篇,包括3章。从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入手,系统论述了气象灾害及其风险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基本特征;论述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及其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总结了气象灾害
本书介绍、分析和比较了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气候政策,并就中国低碳发展提出一些概念、观点和建议。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会对以下问题有所了解:中国、美国和欧盟各有什么样的气候政策?欧盟2012年后的气候政策路线是怎样的?欧盟在气候政策方面的领导力受到什么样的挑战?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了哪些贡献?如何对这些贡献进行定量评估?中国2020年碳强度减排目标意味着什么?低碳发展下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如何推动中国低碳发展?
《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作者布莱恩·费根)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全书分为中世纪温暖期;“丰饶世界”的终结;爱尔兰大饥荒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卫星气象探测的基本理论,卫星资料的获取和资料处理方法,定量提取气象参数的原理和方法,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特别是卫星在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全书分十章:、二章给出卫星气象学的概貌,卫星观测的内容、特点和气象卫星的发展情况,并介绍气象卫星观测所用的轨道及卫星轨道的基础知识;第三章是气象卫星观测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辐射传输理论、卫星观测原理;第四章描述卫星资料的获取、接收和处理;第五~八章是卫星云图分析的基础,介绍中纬度地区重要天气系统的云图特点,卫星资料在热带地区和台风中的应用,以及在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第九章是由卫星资料定量获取气象要素;第十章简要介绍气象卫星资料在农业、森林火灾、海洋遥感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相关专业
郝时远主编的这本《特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应对机制——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反思与启示》以2008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为调研对象,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新闻与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反思了应对这场灾害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特大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危机的应对机制,包括自然灾害型公共危机管理、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社会支持模式、自然灾害危机应对机制的法制建设、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与舆情等问题。《特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应对机制——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反思与启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和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研究》依据作者高占义、王少丽、胡亚琼、杨建青承担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水利部合作项目“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研究”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编著而成。全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了项目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项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章从自然条件、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5个方面介绍了陕西咸阳、河北沧州和山东威海三个试点区的基本情况;第3章介绍了地下水动态研究中常见的数学统计方法和地下水模拟软件GMS;第4章至第6章分别以三个试点区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评价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构建适应于三个试点区的水文地质模型,对未来不同气候和情景条件下的地下水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进行预测评估,提出适应对策和建议;第7
这是世界上本系统地阐述水文气候学的专著。第1章和第2章引入了水文气候学的概念框架,并介绍了耦合气候范式,用来集成水循环中大气和地表分支及其与气候系统的联系。第3章至第5章描述了如何测量和估算水文气候变量。其中,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了大气和地表测量,第5章介绍了与水文气候分析有关的光学遥感和雷达数据。第6章讲述了地表径流。第7章和第8章简述了大气现象时空变异性和地-气相互作用。第9章和第10章分别介绍了著名的洪水和干旱*事件及其发生过程与机制。这为分析气候系统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的水循环时空变异,提供了一个颇有理论价值的构架。 对于大气科学、水文学、环境遥感、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环境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这是一本理想的教材。对于在这些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它也是一本有用的参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全书分4大部分: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气象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科发展概况,探讨气象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气象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部分,分5章,系统介绍地球大气概况和辐射、温度、大气水分、气压、风等大气基本要素的概念、物理学基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基础理论及其应用部分,也分5章,全面阐述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及其防御等方面的现代气象学基本理论,并简要分析这些理论的相关应用。第四部分为应用气象部分,分5章,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非气象类本科专业设置,紧密结合与社会、经济和生活等
本书在介绍中长期水文预报的常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投影寻踪、灰色系统、小波分析、模糊系统等较新的科学方法在中长期水文预报领域的应用。包括回归分析技术、周期外延叠加预测技术、时间序列预测技术、灰色预测技术、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技术、小波分析技术、投影寻踪预测技术、模糊分析预测技术及组合预测技术。所有方法均附计算程序流程框图和Visual Basic6.0源程序代码。 本书是全面介绍水文中长期预报方法的科技专著,是一本探索和研究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的参考书和工具书,内容全面,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程序代码及注解详细,便于读者使用。 本书可供从事中长期水文预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习的参考书。
早在两千多年前,屈原带着对大自然的疑惑写下了《天问》,而庄子把大自然描述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人关注“天地”、“四时”、“万物”的空间、时间的相互关联。大自然的结构、规律和关联是客观存在的。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的目的是通过“天地之美”,“四时之法”和“万物之理”,认识气候变化,探索驱动原因。 《天问:谁驱使了气候变化?》试图用来自天文、地质、海洋和气象的科学数据探索“气候变化的真相”。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来自地质时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沉淀。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是环境问题。科学问题是要研究的,环境问题是要治理的。当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分不清,又掺和上经济利益时,就容易引来争论不休的政治分歧。
《全球变化科学导论(第3版)》分为 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 、 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 以自然为主的环境演变 和 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 四篇,共17章。在内容方面对第二版作了进一步修订和补充,还特别针对通识教育课程计划进行了内容和结构重组。系统介绍了全球变化科学产生的背景及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问题、全球环境演变中的渐变与突变、ENSO和温盐环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世界人口增长与资源能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影响问题的对策、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公约及低碳经济和减排行动峰会,并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较新研究进展成果。本教材对全球变化中的每一重大事件或现象都尽可能从观测事实、过程、机理和未来预测四个方面科学地加以说明。教材每章节均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能气象学》意在介绍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的气象学边界层条件,为这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形式的规划和运营提供可靠的气象学信息,包括风法则的推导和对风轮廓线的描述等;同时论述了复杂地形和海上风场的风况研究,以及夜晚低空急流;还有一章专门讲述了大型风电场和效率及其尾流问题。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能气象学》的理论性很强,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总结性,参考价值很高。《《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风能气象学》》适合对风资源评估的气象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是风资源评估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大气辐射 含典型案例的入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