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依照《安贝氏菌物词典》第10版的分类系统,小菇科隶属于担子菌门蘑菇纲蘑菇目,包含11个属:赤小菇属、胶孔菌属、扇形小菇属、半小菇属、小菇属、扇菇属、脂小菇属、黏柄小菇属、元蘑属、幕府菇属和干脐菇属,全世界约有800种,中国有10属(仅扇形小菇属未见分布)120余种。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采集标本的基础上,本书记载和描述了中国小菇科真菌104种(变种),包括9个新种、1个新组合和30个新记录种,提供了每个物种的名称、形态描述、生境和国内外地理分布,以及宏观特征、显微特征的线条图和担子体原生态彩色图片,文末附系统发育树。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乳酸菌科学与技术》主要围绕乳酸菌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主题展开。《乳酸菌科学与技术》分九篇:**篇,绪论,主要介绍乳酸菌科学与技术的概况、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第二篇,乳酸菌的基础生物学,主要介绍乳酸菌的系统分类、生态分布、生理代谢、遗传重组和噬菌体学等;第三篇,乳酸菌的组学,包括乳酸菌的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第四篇,乳酸菌的环境生理学,主要涉及乳酸菌对酸、渗透压、温度、氧化应激等环境因子的适应与响应;第五篇,乳酸菌的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利用乳酸菌来生产和制备有机酸、维生素、细菌素、脂肪酸等产物;第六篇,乳酸菌的功能挖掘与评价,主要涉及乳酸菌的健康促进、免疫调节与安全保障等;第七篇,乳酸菌的工业应用,主要包括发酵食品、发酵剂制备、医药制剂及饲料制剂等;第八篇,
《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指南》是一部系统梳理与深入探讨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的综合性指导书。《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指南》围绕微生物学研究的**领域、新兴方向、多学科交叉应用、高通量与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四大模块展开,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详尽的实验技术解析与应用示范。 在**微生物系统部分,《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指南》深入剖析了细菌趋化、群体感应信号调控、六型分泌系统及毒素-抗毒素系统等核心领域,重点介绍功能鉴定与机制解析的实验设计与操作细节。在新兴衍生微生物方向,《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指南》着眼于微生物学前沿课题,从细菌生物被膜的构建与研究,到耐药性持留菌形成机制及生态位竞争研究,再到生防菌的应用开发,提供了从基础实验到研究应用的完整技术路径。在交叉领域中,《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指南》结合光遗传学、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