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本书主要对厌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古生菌域以及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铁还原菌这几类重要的厌氧微生物进行系统的论述,并简要介绍厌氧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燃料电池、临床医学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乳酸菌科学与技术》主要围绕乳酸菌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主题展开。《乳酸菌科学与技术》分九篇:**篇,绪论,主要介绍乳酸菌科学与技术的概况、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第二篇,乳酸菌的基础生物学,主要介绍乳酸菌的系统分类、生态分布、生理代谢、遗传重组和噬菌体学等;第三篇,乳酸菌的组学,包括乳酸菌的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第四篇,乳酸菌的环境生理学,主要涉及乳酸菌对酸、渗透压、温度、氧化应激等环境因子的适应与响应;第五篇,乳酸菌的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利用乳酸菌来生产和制备有机酸、维生素、细菌素、脂肪酸等产物;第六篇,乳酸菌的功能挖掘与评价,主要涉及乳酸菌的健康促进、免疫调节与安全保障等;第七篇,乳酸菌的工业应用,主要包括发酵食品、发酵剂制备、医药制剂及饲料制剂等;第八篇,
本书严格根据*版本综合大学微生物学教材,参考医学、环境、农业和食品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总结作者多年教学经验,归纳总结了各章的重点、难点及目的要求。每章分为五大部分,即名词解释(共800余题)、选择题(共近450题)、填空题(共近700余题)、判断题(共近450题)、问答题(共500余题),章后都附有参考答案;并设有考研疑难100解。本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习题覆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全部内容,是一本新颖、系统、实用的备考书。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学生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练习用书,同时对高职(专科)升本入学考试复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鸿和陈瑞玲主编的本书内容包括:入门指导、细菌总数测定,大肠菌群的检测、沙门菌的检测、志贺菌的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真菌、酵母菌总数的检测。 为了更具实用性、先进性、可读性,便于学员和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学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检测项目为主线,以完成相应检测任务为中心,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引入其中,使学生在完成各项目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每个项目分为3个任务进行学习:任务一是对某种微生物(某种菌)的认识;任务二是检测流程(国家标准的操作步骤);任务三是检测过程(技能训练)。通过3个任务的完成达到掌握某种微生物检验方法的目的。另外,在每个项目后,还配有单元测试题作为巩固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拓展部分则是介绍微生物学领域的趣味科普故事,使
本书收入了世界各地区主要的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珍贵彩图1280余幅。涉及物种主要有蜥蜴类、龟类、蛇类、蛙类及鲵、蝾螈等。按照一般志书编写方式,记述了相关物种的彩色图片、拉丁学名、英文名称、中文译名以及规格大小和地理分布等。 为满足爱好者需求,本书还介绍了两栖爬行动物的驯养方法,疾病防治技术以及管理知识等。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资料权威,图文并茂,是迄今为止两栖爬行动物方面有价值的工具书之一。 本书可供两栖爬行动物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欣赏,也可供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保护的专业人士参考。
《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学》的配套教材。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医学的重要学科,微生物学技术作为基础研究手段之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验课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教材内容分三篇,篇为基本技能实验,主要介绍微生物学常用实验技术,突出重基础的原则。第二篇为应用性实验,主要介绍药学专业常用的、与微生物学有关的实验技术,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第三篇为其他药学相关技术简介,此部分为选择性实验,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空间。教材后附有常用玻璃器皿及玻片清洁法、常用实验动物及基本技术、常用培养基的配制、常用染色液及试剂的制备等。各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具体情况选
全书分为概述、微生物实验和附录三部分。概述主要讲述微生物实验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相关实验记录与报告的规范、实验室规则及安全注意事项、生物安全等内容。实验部分精选了微生物实验的无菌环境和操作,微生物实验的重要仪器,显微镜使用和形态学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及生长,微生物遗传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微生物检测和鉴定,微生物技术的应用等相关内容的实验。附录内容包括常用染色液的配制、常用培养基配方、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本书以综合性大学、师范、医药和农林院校有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为对象,也可供其他微生物实验技术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根据国家*“八五”规划教材的精神编写的供全日制药学专业使用的微生物学专科教材。 全书分四篇共十六章。篇微生物概论,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和药学的关系。第二篇免疫学基础,阐述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重点介绍药物变态反应及免疫制剂。第三篇常见病原性细菌及病毒,扼要说明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及致病规律。第四篇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介绍微生物与药物变质的关系、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药物的抗菌试验及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验等。 本书密切联系药学专业特点,重点突出,实用性强。亦可作为医学院校有关专业成人教育(职大、夜大、函授等)的教材或其他医药人员的参考资料。
微生物学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活跃、发展快、取得成果辉煌、应用前景广阔、对其他学科影响*、重要的学科之一,因而也是受瞩目的学科之一。它的许多理论和实践方法正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生命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它不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方位地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水平到生态种群结构水平各个层次上丰富着其理论和技术,而且正在为促进人类社会和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显示出日益辉煌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实践前景。21世纪,无疑将为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提供无限宽广的平台。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农学、动物学等生命科学学科专业的主干课 程,对于这些有关专业的学生甚至非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作乃至生活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因此,在编写中,力求使学生既具有
本卷系统研究了我国凋落枯枝上的棒孢属等暗色丝孢真菌,描述了45属207种,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其中包括对《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一卷和第三十七卷的补遗,并提供参考文献和真菌汉名及学名索引。
本书为《微生物学》(闵航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的配套实验教材,含“实验指导”与“实验报告”两分册。实验指导共设29个实验,系统包括了形态观察、操作技术和实际应用,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生态、环境、生物活性、系统发育、分子生态等不同方面,以适用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应用生物学、农学类、环境微生物学等各个专业。使用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加以选择。
《丛枝菌根——从多样性到应用(英文版)》由王发园、石兆勇著,主要内容:Thebook provided the authors'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The first fourchapters summarily reviewed AM fungal biodiversity in China, andthen typically studied AM fungal biodiversity in forest ecosystems,desert ecosystems, and the saline-alkali soil. The latter sixchapters focu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AM fungi in improving plantnutrition, accele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of pollutedsite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products.
全书共11章。绪论介绍动物生态学的产生、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动向。章介绍生态因子对动物的作用与动物的适应;第二至第四章介绍动物种群动态、相互关系及其遗传与进化;第五章介绍动物行为生态学;第六和第七章介绍动物群落生态学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八章介绍动物地理区划;第九和第十章介绍动物保护与生态安全;第十一章介绍动物生态学野外研究方法和分子生态学方法。为便于学习,各章后附有复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书目,并提供与动物生态学相关的主要中外文期刊名录和网站。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农、林、师范、综合性)生物学、动物科学、自然保护、生态学、环境科学、野生动物保护与资源管理等专业的本专科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用书,也适合从事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保
本书(第3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第2版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6年曾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本书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实用性。全书共分12章,包括: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及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传染与免疫及微生物的分类等内容。本书内容全面,简明扼要,取材新颖,文字简练,图文并茂。每章均有英文摘要和英文大纲以帮助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每章均有“研究进展”,对当前学科进展作简要介绍;每章除设有复习题、扩展思考题外还有考研提示、网上探究、参考文献和重要名词中英对照,利于学生掌握本章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对某领域的深入探讨和思考,便于读者查阅和参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