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基于对藻类(主要是微藻)DHA技术链的调研,对微藻DHA中藻种选育、发酵培养、收集提取、富集纯化、精制及产品技术开展全球知识产权竞争格局分析,包括全球微藻DHA专利的发展态势、技术分布、潜在的全球竞争、跨国公司的专利布局、专利申请覆盖国家、技术专利优势、研发重点、产品布局等,分析了印度、巴西、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微藻DHA专利保护状况,尤其是针对我国微藻DHA专利申请机构做了详细分析,*后提出微藻DHA技术研发方向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目前全球范围共发现大约700种。该目真菌除少数种类是菌根菌外,绝大部分种类都是木材腐朽真菌。这类真菌不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如桑黄等重要药用真菌就是该目的成员。此外,锈革孔菌目的很多种类是重要的森林病原菌,如祁连小木层孔菌可造成祁连圆柏大面积死亡。并简要介绍了它们的主要形态、生态习性、寄主、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锈革孔菌目中的锈革孔菌科在《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九卷锈革孔菌科》已经描述了18属106种。本卷是对锈革孔菌目真菌的系统编研,按**分类系统阐述了锈革孔菌目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包括对该目3科21属120种的系统论述,其中也包括锈革孔菌科在第二十九卷中未被包括的种类。对每一种进行了详
该书记述了产于我国的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真菌9属53种.有线条图55幅、扫描电镜图版8幅,是对我国马勃科和栓皮马勃科系统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对一些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的种类还介绍了它们的子实体所含的主要成分和利用情况。书末附有重要参考文献及中名、学名索引。
本书主要对厌氧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古生菌域以及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氨氧化细菌、铁还原菌这几类重要的厌氧微生物进行系统的论述,并简要介绍厌氧微生物在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燃料电池、临床医学等工业方面的应用。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产甲烷菌细菌学原理与应用》共分为8章,首先介绍了产甲烷菌的分类、生态多样性、生理特性、基因组研究及厌氧反应器中的产甲烷菌,然后阐述了产甲烷菌的甲烷形成原理,后介绍了产甲烷菌的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产甲烷菌细菌学原理与应用》可作为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的学习材料,也可供从事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教学与研究人员参考。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本书论述了作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环境下放线菌资源的区系组成、分布规律及特点,放线菌资源药用价值评估,放线菌产生的活性先导化合物,放线菌活性物质发现的新方法,放线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以及用复合放线菌肥防治三七土传病害。最后,本书还提供了微生物药物研发新思维。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放线菌资源学奠定学科架构。
本卷记载了我国被毛孢属等束梗孢类真菌8属67种以及它们的有性型,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图解、培养性状及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及其在人民生活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对未观察的一些种,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并扼要介绍。
本卷系统研究了我国凋落枯枝上的棒孢属等暗色丝孢真菌,描述了45属207种,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其中包括对《中国真菌志》第三十一卷和第三十七卷的补遗,并提供参考文献和真菌汉名及学名索引。
本书主要介绍研究病毒的各种电子显微学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内容包括:病毒样品的超薄切片技术,病毒的分离、纯化和病毒样颗粒的组装,病毒免疫电镜技术,生物材料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和冷冻电镜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等。理论介绍尽量做到浅显易懂,书中示例也取自经典的或者最近几年的科研成果。此外,在绪论中简略概述病毒的电子显微学研究的进展。 病毒的电子显微学研究在近十多年来有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发展迅速、成果斐然,其中也有本书部分作者参与的工作,书中均做了翔实介绍。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在保持了版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的特点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反映外微生物学研究进展的研究数据,并运用各种图示和表解使复杂的内容读起来更加清晰、条理简明和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处理了内容多、篇幅少、全面与简明、基础与前沿、历史与现状等种种矛盾,形成了本书的重要特色。 全书以阐明微生物的五大生物学规律为主线,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讲清概念、阐述规律,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联系实际,力求达到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的收益。 本书适合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的生物类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21世纪野生动物馆》集教育、娱乐为一体,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动物的起源、进化、习性、生存、繁衍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馆内共分动物综合馆、昆虫馆、两栖爬行馆、海洋动物馆、鸟类馆和哺乳动物馆六大展区,有序地介绍了各类动物的生活方式、生存技能、行为策略等内容。它将有助于您去更好地了解动物、保护动物。 少年朋友们,这是一套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从军事博物馆到科学技术馆,从野生动物馆到文化生活馆,从自然博物馆到历史博物馆,你们将在6大博物馆别致图片及生动文字的陪伴下,踏上知识的海洋、文化的宝库,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踏上纵览世界的征途吧!
本卷是《中国淡水藻志》绿藻门、双星藻纲、鼓藻目、鼓藻科的第2册,它是根据作者多年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的资料编写而成。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鼓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生物学、系统演化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各论部分系统地对我国绿藻门、双星藻纲的鼓藻目鼓藻科中的3属、233种、168个变种和25个变型共计426个分类单位逐一作了全面的、详细的描述,对有的种类进行了简短的分类讨论,其中有72个分类单位是由我国藻类学家首先发现、命名和绘图的,只有10个分类单位是由国外藻类学家采自我国的藻类标本进行研究并首先命名发表的。绘制的精致细胞形态图版70幅,插图3幅,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图版6幅。同时列述了目、科、属、种的检索表,以及附有译成英文的目、科、属、种检索表。书末附有中
真菌作为生物界一个古老而重大的类群,在农业微生物、工业微生物以及医学微生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真菌基因组学》(原著第二版)向读者介绍了多种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酿酒酵母、丝状真菌的模式菌粗糙脉胞菌、重要的工业真菌里氏木霉,以及动植物致病菌镰刀菌、白色念珠菌等的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并以此延伸,对基因组学数据在真菌遗传学研究、工业技术、致病机理解析等方面的应用做了阐释。本书宽广的覆盖面、对*研究结果的详细阐述,使得本书内容深入且极富使用价值。本书可供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医学基础和药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微生物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微生物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书参考了目前国内外优秀的微生物学教科书,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拓宽知识面,紧跟国内外微生物发展动态,由一些从事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年轻工作者编写而成,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中图表主要引自国内外*教材,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在编排方面,注重启发学生学习微生物学兴趣。在内容方面,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知识背景以及应用趋向的特点,增加部分基础知识,如细胞分裂周期、D值、Z值等概念以及对病毒的控制等;“遗传变异”一章中删除了基因工程方面的内容,以避免与后续专业课程冲突。另外,为帮助读者了解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化工行业以及制药领域
《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由我国从事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的综述论文组成,反映了我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过去、现在,并指出了未来尚需研究的方向。共分为真细菌基因组(包括人畜病原真细菌,农用真细菌,环境真细菌,冶金、食品真细菌基因组)、古生菌基因组、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病毒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方法五个部分。《中国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内容属微生物学科前沿领域,可供从事医学、农业、工业、环境、生态、动物医学、植物病原微生物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微生物工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为配合我国农林院校生物类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组织编写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分17章。前10章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工程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微生物工程概述,微生物工程菌种的来源、选育及保藏.微生物工程的培养基,微生物工程灭菌、除菌设备及技术,微生物的代谢及其调节,微生物反应动力学,微生物工程的生物反应器,微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微生物工程的固定化技术和微生物工程的下游技术。该部分意欲作为本课程必修的专业理论。后7章分别介绍微生物工程在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具体有微生物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制药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食品酿造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环保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能源开发业上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