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微生物非培养技术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世界范围内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编写而成的。本书是国内本以非培养技术为立足点的专著,主要介绍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与新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全书共分为三篇,12章。篇主要阐述了纯培养技术的发展史、存在问题以及非培养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篇介绍几种经典的微生物非培养技术原理,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宏基因组技术、DNA指纹技术、分子杂交及生物芯片技术等;第三篇列举并总结了各种非培养技术在菌剂构建、揭示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信息、阐述宏观功能与微生物动态关系以及开发微生物新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实用性,可作为从事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环境科学
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同时,丰富生产应用开发实例,就卫生保健产品、食品和饮料发酵、食品添加剂和补充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产、微生物酶类、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环境卫生物技术等专题展开论述。**修订版还增加了有关发酵终点的判断,细胞自溶的监测,发酵染菌的防治与处理,发酵过程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及间接参数检测等内容。此外还增加了一些新设备的介绍。 《微生物工程 (第二版)》共分四大部分 28章:**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9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8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和产品,举例(7章)。《微生物工程 (第二版)》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
本规范汇集了“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微生物菌种资源采集环境描述规范”、“微生物代谢产物药理活性描述规范”、“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和古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小型丝状真菌、大型真菌、病毒、原虫八个类群的57个描述规范和微生物菌种编码体系。 由于描述规范编写人员专业水平所限,加之微生物类群丰富,遗传特性差别巨大,与动物、植物相比而言,对微生物的特性了解较少,因此,在制定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中难免存在错误、遗漏,敬请读者不吝斧正。 本汇编的规范由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 本汇编的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
本书的内容重点是微生物学基本原理,且侧重于医、药和卫生方面应用的微生物学,因此无论是内容的取舍,还是插入短文,或是思考题、附录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点,而且也是本教材的特色。 本书的取材新颖,增添了不少新资料和新知识,使之与迅速发展的微生物学科相适应,保持了教材的先进性。例如,对发展十分迅速的生物膜的重要性及其功能进行了拓新;根据学科的发展,对宿主、防御和免疫学章节进行了重大改变,增添了许多新的信息;对病毒及其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及其疫苗、朊病毒、艾滋病等部分均进行了拓展、改组和更新。
《中国真菌志(第四十四卷):牛肝菌科 ( II )》继《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二卷;牛肝菌科(I)》之后,续编牛肝菌科(II),包括11属,115种。每种有主要文献引证,形态特征描述,种名拉丁文释义,模式产地,生境与已知树种组合,中国产地及世界主要分布区,部分种追记了其研究史,并讨论了与相近菌种的关系和用途。本卷附墨线图40幅,彩照12幅,图例说明及捡索表均具汉英文对照。
全书内容由微生物资源开发和遗传育种两部分组成,而侧重微生物遗传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对微生物变异、诱变剂的诱变机制和使用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对微生物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做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并以实例为引线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讲解,对菌种工作者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操作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书中虽侧重常规育种,但也做到与时俱进,这体现在噬菌体、转座子、原核生物核外遗传因子的横向转移和原生质体融合与杂交育种等章节中。
本书是21世纪生物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分上、中、下三篇,共15章,是国内生物科学领域中较全、较新的一本全面阐述抗体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学术专著。上篇介绍了抗体的基本理论,包括抗体的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抗原与抗原提呈、抗体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与调节。中篇和下篇详细介绍了抗体基本技术及相关的技术。 本书可供各高校、研究所从事抗体研究及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由高等教育司,是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学用书,本版为英文影印版。全书包括“INTRODUCTION TO MICROBIOLOGY”“MICROBIAL NUTRITION GROWTH,AND CONTROL”“MICROBIAL METABOLISM”“MICROBIAL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等八个部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2版)》主要介绍正常自然环境、海洋环境、*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和这些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本书旨在介绍环境微生物学中重要的微生物、微生物所依赖的不同环境的特性、检测微生物及其活性的方法,还评价了微生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位作者是亚利桑那大学的亲密合作伙伴,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却又相辅相成。这些涉及领域广泛的研究为本书阐明重要的知识点提供了大量例证。多位撰稿人的贡献也使此书在深度和广度上具有延续性,内容上则与当下的研究前沿基本一致。 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导读版分为基础篇和拓展篇,所配光盘包含原著全部彩图。这本教材适用于环境微生物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也可以作为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参考书。
《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汇编》是在《自然科技资源收集、整理、保藏技术规程》平台项目设计的总体框架下,在国内首次出版的一本关于微生物资源操作技术的工具书。对于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保藏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以及促进微生物资源充分共享和可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 自2003年开始,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依托中国农业、医学、药用、工业、兽医、普通、林业、典型培养物、海洋等9个*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在微生物资源分离、鉴定、保藏及管理等方面制定了37个技术规程,并在技术规程制定中遵循了下列原则:,优先考虑技术规程框架的系列性、完整性和配套性;第二,技术规程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与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相衔接。
阿特拉津是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三嗪类长残效除草剂,由于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效果好,博得广大用户的青睐。而阿特拉津的大量使用,对土壤、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关于阿特拉津环境污染的修复与治理已引起了科学家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采用菌根生物技术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进行了修复研究,获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并把研究结果整理成册,与广大同行分享。本书开篇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阿特拉津的使用现状、危害及丛枝菌根(AM)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然后开展了黑龙江省阿特拉津残留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研究,筛选到优势AM真菌菌株;继而以优势菌株和蒺藜苜蓿(Medicagotruncatula)三室共生培养体系为研究对象,从生理学、酶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角度进一步深入揭示菌根共生体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
细菌是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研发的重要材料。本指南介绍了微生物生物技术系列实验原理、反应试剂的作用、操作步骤、操作流程、操作要点,以及如何观察实验结果、如何记录结果和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复杂的生物技术研究方法,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便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理解和建立成功的信心。内容涉及细菌基础分子微生物学、克隆和转化、先进的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研究和分子微生物学的应用。本书既有常规的生物技术实验,也融入了先进生物技术实验;既有理论研究实验,又有应用型研究实验。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Notes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BR》 本书第3版沿袭第2版的编写特点,但对全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全书分为12个部分,包括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分类、代谢、遗传、生态、感染和免疫以及真菌、藻类、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内容,增加了系统学、微生物学、RNA代谢、细胞DNA和RNA操作、细菌生物武器、寄生性原生生物等章节。使第3版强化了普通微生物学部分,突出了细菌学内容,同时更加关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并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全面、重点地概括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突出介绍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本卷对我国子囊菌门中的丛赤壳科和生赤壳科真菌进行了全面的形态学和系统分类研究,记录了26属112种,其中生赤壳科11属45种、丛赤壳科15属67种;对科和属的国内外分类研究概况进行了评述,提供了已研究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以及中国已知种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上述真菌类群主要是植物和其他真菌上的寄生、兼性寄生或腐生生物,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经济植物病原菌,还有一些可产生具有药用或生物防治价值的代谢产物,少数产生真菌毒素。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七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可供生物学、菌物学、植物保护学、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与其他现有的生物技术教科书有所不同,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Clark教授和西南伊利诺斯大学的Pazdernik博士共同撰写的《生物技术:遗传革命的应用》行文简捷直白,文风幽默,通俗易懂,作者在构思每一章的内容时,都从基本概念入手,展开论述,终充实成具体而详细的原理。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话题涵盖广泛,有助于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内涵,如何开展本领域的研究,以及生物技术对未来的影响。 本书适合作为科研院所、综合性大学、师范、农林、医药院校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用书,亦可作为科研人员了解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的参者用书。
本卷是《中国淡水藻志》绿藻门、双星藻纲、鼓藻目、鼓藻科的第2册,它是根据作者多年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的资料编写而成。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鼓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生物学、系统演化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各论部分系统地对我国绿藻门、双星藻纲的鼓藻目鼓藻科中的3属、233种、168个变种和25个变型共计426个分类单位逐一作了全面的、详细的描述,对有的种类进行了简短的分类讨论,其中有72个分类单位是由我国藻类学家首先发现、命名和绘图的,只有10个分类单位是由国外藻类学家采自我国的藻类标本进行研究并首先命名发表的。绘制的精致细胞形态图版70幅,插图3幅,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图版6幅。同时列述了目、科、属、种的检索表,以及附有译成英文的目、科、属、种检索表。书末附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