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景宁县的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大仰湖湿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浙江大型真菌分布的集中地区。对该地区进行了三年的大型真菌考察,采集了1018份标本,在形态学和通用条形码基因检测基础上,共鉴定出大型真菌195个物种,其中包括8个中国新记录种在本《浙江景宁大型真菌图鉴》报道,4个新种/新亚种已另文发表。《浙江景宁大型真菌图鉴》对这些物种进行了集中展示并附有形态学描述和经济用途的简要说明,为当地菌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本底数据。同时,这也是中国东南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的一个缩影,对于推动对我国真菌资源的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环境工程中细胞型微生物类群——原核微生物及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的代谢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工程;微生物生态学原理与环境工程;水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微生物工程;废气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工程等。
本书对中国黏菌纲绒泡菌目及发网菌目进行了科、属、种的系统学研究。描述了各种的形态结构,讨论了种间关系,记述了地理分布,提供了中国已知种的分科、分属及分种检索表。附扫描电镜照片。 本书可供菌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学的研究工作者及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本书在初版结构的基础上,跟踪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相关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生物学革命性的变化,并结合作者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本着“精简、更新、求全和实用”的原则,对初版内容进行调整、删节和添新。全书仍然为l0章,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概论、原核生物、*微生物和古菌、真菌学、病毒学,以及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生化代谢、遗传学和免疫学等。全书中的相关图表作了相应更新。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适合从事与微生物领域相关的广大研究生、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已出版了六个版本,它在美国等国家的许多大学中作为微生物学课本或教学参考书。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再版使它成为经典的教材之一。该书既注重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能不断消化吸收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热点。内容覆盖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病毒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该书着眼于可读性,力求文字简洁、易懂,并配有丰富的插图和显微照片。作者运用了热情笔触以及在其他教材中少见的写作技巧,通过令人回昧的奇闻趣事把微生物学的学习带到了生活之中,它们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作者注重与实畦结合,拓展读者思路,在每个章节中穿插“生物技术”、“应用”、“公共卫生”、“特写”和“动手一试”等小短文。各章后都有大量复习题,如临床案例研
本书共分为三篇,21章。篇微生物学概论,阐明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和病毒;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与控制、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原理及其应用;微生物菌种选育与保藏、微生物系统进化和分类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第二篇免疫学基础,简要阐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其中包括抗原、免疫分子、免疫组织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免疫检测和免疫学在药学中的应用。第三篇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制药、抗生素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和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附录部分为本书中出现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名词中英文、拉丁文对照。 本书可供高等医药院校生物制药和药学等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药物研究和药物检验人员参考。
简述了切叶蜂科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经济意义地理分布于区系.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五卷 侧耳-香菇型真菌》对我国侧耳--香菇型真菌进行了属、种的分类学研究。记载了我国分布的该类真菌10属82个分类单元,包括78种2亚种2变种,详细描述了各种的形态结构,依据标本记录了生境以及地理分布等信息,讨论了种间区别和关系以及重要经济真菌的经济价值等,并提供全部种类的线条图和部分种类的原生态彩色图片。书末附有中文名称、拉丁学名索引和参考文献。《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五卷 侧耳-香菇型真菌》可供真菌学及食用菌学教学、科研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爱好者使用。
真菌作为生物界一个古老而重大的类群,在农业微生物、工业微生物以及医学微生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真菌基因组学》(原著第二版)向读者介绍了多种真菌,包括单细胞真菌酿酒酵母、丝状真菌的模式菌粗糙脉胞菌、重要的工业真菌里氏木霉,以及动植物致病菌镰刀菌、白色念珠菌等的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并以此延伸,对基因组学数据在真菌遗传学研究、工业技术、致病机理解析等方面的应用做了阐释。本书宽广的覆盖面、对*研究结果的详细阐述,使得本书内容深入且极富使用价值。本书可供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医学基础和药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参考。
《中国海藻志(第2卷)·红藻门(第7册):仙菜目·松节藻科》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海产红藻仙菜目松节藻科海藻分类学研究的成果,记述了1科26属117种(不包括变种),其中有27种(包括新变种)为我国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对每个分类单元均以我国的标本作出科学而祥细的描述,并附有精美的特征图,每种都有形态和构造特征描述、生态习性,产地和分布较祥细的论述,内有插图131幅,图版13面。《中国海藻志(第2卷)·红藻门(第7册):仙菜目·松节藻科》是目前国内较全面论述海产红藻松节藻科的专著。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2版)》主要介绍正常自然环境、海洋环境、*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和这些微生物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本书介绍了细菌感染实验动物的研究方法与操作过程。从生物结构、新陈代谢、生物防控等各方面进行了论述,提供实验室研究的整体方案。该书可供医学、生物学研究人员参考。刘永生,男,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病毒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岗位专家。以*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以*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30余篇。
《中国真菌志(第四十四卷):牛肝菌科 ( II )》继《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二卷;牛肝菌科(I)》之后,续编牛肝菌科(II),包括11属,115种。每种有主要文献引证,形态特征描述,种名拉丁文释义,模式产地,生境与已知树种组合,中国产地及世界主要分布区,部分种追记了其研究史,并讨论了与相近菌种的关系和用途。本卷附墨线图40幅,彩照12幅,图例说明及捡索表均具汉英文对照。
本书对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给予了—个详尽的分析和描绘,重点介绍了*进展和应用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书的作者们向我们展示了较为简单的微生物在改善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增加对整个生命体功能生物学的理解方面的大量实验操作,以及这些微生物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成为如此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本书揭示了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分掀口何在药物的发现方面发挥作用,包括鉴别新的靶点、新的诊断标记物以及前导物的优选。 每个章节都是由该领域的—个或多个权威专家撰写,并被仔细地编排以确保本书保持系统性和连贯性。本书重点强调了目前有前景的研究策略、相关方法、技术以及工具。关键主题包括以下部分: 从蛋白质组学角度阐述微生物的致病机理 全细胞建模 结构蛋白质组学和计算分析 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生理蛋白质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微生物工程(第二版)》是为了配合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建设而编写的本科生教材,作者多年从事微生物工程教学和科学研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将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版在保持*版特色的同时,广泛吸纳了同行建议,丰富生产应用开发实例,就卫生保健产品、食品和饮料发酵、食品添加剂和补充剂、微生物生物量的生产、微生物酶类、燃料和工业化学品、环境生物技术等专题展开论述。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28章:*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9章),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8章),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4章),第四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和产品举例(7章
本卷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舟形藻科(II)(除舟形藻属Navicula外)分类学研究成果。记叙了双壳缝目舟形藻科3属,共计273个分类单位,其中羽纹藻属Pinnularia(包括8个亚属),有252个分类单位,其中种117个,变种117个,9个变型,9个变种变型。多孔藻属Porosularia(包括2组)共计19个分类单位,种16个,变种3个。湿岩藻属Hygrapetra有2个分类单位,1个种和1个变种。属于我国模式产地的新属1个,种32个,90变种,9变型和9个变种变型。对每一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构造描述,并详细记录了生境、产地和分布,并附有根据我国标本所绘图或照片,或二者兼有。有些还在种之下附有简短的讨论和说明,后面还有英文的各级分类检索表,以及参考文献和名称索引。
由BibekRay(雷伊)和ArunBhunia(布恩亚)合作编著的《基础食品微生物学(第4版)》作为国际上食品科学及相关专业的经典教材,已修订再版多次。 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食品微生物简介、微生物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有益作用、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食品中的微生物控制、微生物检验与食品安全。各个章节安排逻辑性、系统性极强,叙述流畅,简单易懂,概括了食品微生物学方面几乎所有的知识点。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同时,微生物学、公共卫生学、营养学、兽医学等学科的学生也会学习这门课程。对于食品科学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而言(食品微生物学方向除外),此课程可以为之构建一个了解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知识基础;而对于食品微生物学方向的学生而言,该
本卷对我国子囊菌门中的丛赤壳科和生赤壳科真菌进行了全面的形态学和系统分类研究,记录了26属112种,其中生赤壳科11属45种、丛赤壳科15属67种;对科和属的国内外分类研究概况进行了评述,提供了已研究种的形态描述、图示和必要的讨论,以及中国已知种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上述真菌类群主要是植物和其他真菌上的寄生、兼性寄生或腐生生物,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经济植物病原菌,还有一些可产生具有药用或生物防治价值的代谢产物,少数产生真菌毒素。 《中国真菌志 第四十七卷 丛赤壳科 生赤壳科》可供生物学、菌物学、植物保护学、自然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