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本地化应用发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来源、定义、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的主要影响评价方法和货币化方法,并以2017年为基准年,基于终点损害类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本地化的终点损害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重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太阳能电池行业、风电行业、建筑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各类包装行业以及包装物处理处置技术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的案例分析,针对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行业发展建议。本书旨在普及生命周期评价知识,并提出一种能反映中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某个组织产品、活动或服务系统潜在环境影响的方法,补充完善我国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体系,为提升其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和案例借鉴。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工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 专题资助下编写完成的一部青藏高原湖泊的综合集成报告。《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共分为两篇。**篇是青藏高原湖泊总论,分章节论述了青藏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水资源变化、湖泊水质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湖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多样性,以及湖泊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篇是青藏高原湖泊分论,对青藏高原单个主要湖泊进行2019~2023年期间的概况、水质、生物和沉积物底质性质的介绍。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系统地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湖泊的*新研究数据,对于推动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 亚洲水塔 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借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的核心思想,综合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统计数据、规划资料,对海南岛18个主要市、县的城镇扩展过程进行制图和分析,构建了海南岛从1988年建省以来超过30年的城镇建成区变化状况,系统地反映了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特点,为后期城镇管理规划等部门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海南岛城镇扩展遥感监测图集》可供从事遥感、城市规划、智慧城市等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使用。
《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六篇:一篇土壤质量及评价;第二篇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三篇理化指标与肥力测定;第四篇无机元素测定;第五篇有机污染物测定;第六篇土壤生物毒性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覆盖了土壤理化指标及污染物80个大类,共计500余个指标,147个监测方法。首先编入的是国家和行业土壤监测标准方法,同时还把现代土壤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多元素的ICP MS,多组分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GC-MS,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一高分辨质谱法等)也纳入其中,以便推动我国土壤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提供的监测方法,供环保工作者、科研人员和相关人士参考。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理与应用》创新性地提出了“载体-荷载”视角下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理和理论方法,阐释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托的九个城市资源环境维度:水资源、能源资源、大气资源、土地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交通资源、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资源,对我国35个大型样本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剖析了样本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我国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政策体系。
《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技术方法与实践》是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南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岩溶水作为岩溶区主要供水水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岩溶水系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构成极大威胁。《岩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技术方法与实践》以岩溶动力学理论和环境科学为指导,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南方岩溶区水循环与污染特征,详细阐述了岩溶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程序与主要内容,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系统阐明了岩溶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估的关键技术方法。
生产建设项目在施工建设期或生产运行期形成开挖边坡、扰动地表、工程堆积体、硬化路面等扰动地貌单元,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各扰动地貌单元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破坏是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根本原因。本书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环境分析基础上,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影响评价体系,揭示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过程及稳定性条件,分类设计典型水土保持措施,提出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式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丰富了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学科体系,也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提供支持。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应用卫星遥感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模型方法,包括原有模型的改进、新模型的发展及基于模型数据融合方法的模型参数优化。在模型方法探讨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和碳释放空间格局及近30年的动态变化,并阐释了其空间形成和年际变化机制。本书的研究内容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热点和国际前沿,大部分内容和结论都是作者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系统监测及全球气候变化应用领域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河流生态系统诊断与修复:以西安沣河为例》在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供识别、诊断、评价、治理、修复、评估与管理等系统性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分为上、下两篇,共10章。阐述河流生态系统基本要素、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特征,开展面源污染识别、特征分布、来源解析及运移规律分析,讨论河流水质对污染源的响应,探究河流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环境要素的相关性,开展河流代谢功能评价,系统性阐述河流污染源治理、水质净化、河岸带生态修复及河流管理技术体系。
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下,近年来鄱阳湖流域的气象水文变化以及频繁发生的干旱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鄱阳湖流域干旱发生机制与模拟预测》侧重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现象的常态化问题,结合当前鄱阳湖流域的气象水文特征,采用多源观测、统计学模型和数值仿真模拟等研究手段,系统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季节尺度干旱的发生规律。从大气环流异常、遥相关型、水汽条件等角度深入阐述了流域季节尺度干旱的形成机制,构建了考虑大尺度气候因子的统计-动力混合预测模型。同时,针对该流域水文事件和典型干旱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估,并应用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深入探究鄱阳湖流域2022年干旱事件对地表-地下水文情势的影响机制,并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干旱情势进行了预测。此外,《鄱阳湖流域干旱发
《黄河岸线资源与生态调查评估》基于岸线资源与生态调查研究框架,紧密结合国家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采取遥感解译、模型评估、实地调查等方法技术,系统调查评估了黄河岸线资源与生态状况,并对沿岸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资源等进行了研究分析。《黄河岸线资源与生态调查评估》共7章,内容包括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基础、黄河岸线资源调查与评估、黄河岸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黄河沿岸湿地类型与空间格局、黄河与沿岸文化资源、大河流域经济带理论与经验、黄河岸线保护与利用政策建议等。
为适应自然资源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转变的新的形势要求,《耕地资源质量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价新方法》依托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耕地质量-江苏东海、宜兴野外基地”,在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的支持下,基于土壤样点、空间预测和赋值方法综合优化下的县域耕地资源质量等级评价,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的省域耕地资源质量等级评价,基于大气-土壤-作物多介质系统监测的耕地污染风险评价和源解析,基于监测-模拟的城市地区土壤、大气多环芳烃分布变化、来源和风险预警,基于溪流溶解态有机质监测的土壤环境变化的效应评价,基于污染物湖泊沉积记录的资源环境保护效应评价等方面,对基于新方法的耕地资源质量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价进行了较系统
本书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绩效管理、污染防治绩效管理、资源可持续利用绩效管理、环境绩效管理的标准化流程等方面对我国环境绩效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研究。 本书认为:(一)环境绩效具有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多维度、综合性的特征;(二)我国环境绩效水平存在空间异质性、动态波动性和发展不平衡性;(三)我国环境绩效管理取得较大进步但环境绩效管理体系依然有待优化;(四)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绩效管理需要构建差异化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五)水资源环境绩效管理体系重构需要多措并举和系统推进;(六)环境绩效管理标准化流程设计的关键在于流程再造。
本书是研究和探索银川平原地下水环境演化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部专著,是编者对所承担的宁夏财政厅资助项目“沿黄生态经济带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效应调查评价”、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AAC03205、2020AAC03459)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批地勘基金项目第二标段(HZ20170040-Ⅱ)在这一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的总结。主要包括银川平原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水文地质特征、不同地区地下水循环特征、重点湖泊及黄河与地下水的关系、地下水合理开发建议及重点湖泊保护建议等,对保护地下水及地表生态环境具有意义。现居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