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学校重要的产品。有优质的课程,才有优质的教育。一所学校只有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本书是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课程建设的成果集锦,回答了一所学校如何建构课程体系、怎样建设各类课程,又如何跟随学生发展的需要使课程不断升级等问题。读者从书中也可了解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建设力如何在一所学校落地。本书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生动案例,既可用于校长与教师培训,又可供相关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参考。
这本《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由檀传定等人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曾经十分愤慨地反问:为什么养猪养狗都要有个兽医学,培育人类下一代这样重要的:E作却可以不要教育学?!具体到德育领域’,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课件制作这样的教学技术都是“教师专业化”的应有之义,而培育人心灵的德育艺术却长期不在“教师专业化”的视野之内?!
本书对高校管理既不是一般的概念、理论介绍,也不是一般的经验总结,而是运用理论分析我国高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中国高校如何从战略规划走向战略管理阶段,从而认识战略,把握战略,运用战略。内容主要包括高校战略管理的内涵、特点,加强战略管理的意义;认识战略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点,如外向性是战略的主要特点,定位是战略的核心,舍弃是战略的精髓,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主体;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战略管理咨询的原则、途径、方法;站在战略的高度,加强院校研究,推进高校发展。
本书案例的特点:客观性——不以主观意识丽存在,案例是对某一特定事例或情景,做客观的书面描述或介绍;应用性——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示范,可模仿、移植、使用;综合性一一案例反映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能够说明许多问题;研究性——案例提供学习者和研究者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约翰·I.古德莱德是美国当代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的者,他一直怀着坚定的人本主义教育理想,努力推进学校角色和功能的现代化。在古德莱德看来,公立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公民责任感,帮助儿重成为民主社会中自由全面的参与者,这个目标与我们现在应付标准化测验的学校教育系统格格不入: 《学校罗曼诗》是约翰·I.古德莱德的自传体专著,他走出学者的身份,主张公立学校系统应致力于提供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价值。古德莱德娴熟地将美好的个人叙事与他整个人生中一直探索的教育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编织在一起。 约翰.I.古德莱德早期正式的教育经验遭遇的是加拿大大萧条之前简陋的北极星学校。从这里,将我们带回到他60多,年的教育历程之中。从约翰的份教育工作作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个农业社区中的只有一间教室的
通过研究20名校长成功治校的案例,作者提炼出了高效能校长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素质,为一线教育管理们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与指导。
近代中国饱受屈辱与压迫,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屡遭重创;然而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却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乃至抗日救国等方面都成就卓著,泽被后世。在这令人赞叹的成就背后活跃着一批至今仍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大学校长,如蔡元培、胡适、竺可桢、茅以升、严复……《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收录了50位有影响的中国近代大学校长,评述了他们的办学业绩、教育思想以及他们的品格特征。
首先是提纲关。提纲是一本书的骨架,决定着一本书的基本内容。提纲四易其稿,每一稿都有几万字。编写组多次向在北师大学习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征求意见,还专程到中山市与当期的校长们多次专题研讨,在对提纲多次修改并在校长们满意后,才开始正文的写作。 其次是正文关。初稿完成后,多次征求校长们的修改建议,并根据建议进行多次修改,前后总计六易其稿,许多章节与初稿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个别章节甚至是完全推倒重写。写作过程的艰辛,非亲身经历者很难体会。 最后是文字关。正文基本完成后,编写组邀请《中小学管理》杂志编辑部孙金鑫主任对于文字进行了深度加工,以使本书更加符合校长们的阅读习惯。书稿送交出版社后,出版社又组织专家对内容进行了修改,责任编辑又进一步对文字进行了加工。
本书所涉及的研究课题,主要针对当今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发展策略研究,以便准确界定艺术设计学科在高等教育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明确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指导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在不同类型大学中的教育方针,并确立相应的学科定位与专业设置,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调整招生政策与课程体系,确立正确的就业导向,从而影响国家制定系统合理的艺术教育和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