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10章,包含慢性病防控概论、慢性病监测、社区诊断、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健康管理、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疾病管理、评估、慢病组学、慢病信息化等内容。目前有关于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死因监测、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防控等单个方面的专著,但是在*层面还没有针对慢性病防控的系统的综合的专著,本书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阐述慢病性预防与控制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基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R语言实践》一书分为十四章,以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为主线展开,在R语言基本介绍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交叉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序列分析、Meta分析、倍差法、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等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同时描述了其中涉及的统计方法R语言代码实现过程,并介绍了R语言作图和空间制图,可为预防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以及流行病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利用R语言研究医学问题提供参考。
第一章介绍了媒介生物监测与防制发展简史。第二章内容为相关名词及释义。第三章介绍了常见病媒生物的形态特征、种类、生活史、分布以及所传播疾病、方式等基础知识。第四章介绍了常用防治器械以及常用病媒生物防治技术。第五章针对各种常见的病媒生物,介绍了其监测和综合防治的详细技术与方法。第六章介绍了常见病媒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式。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病媒生物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方法、大型活动中的病媒生物安全保障工作以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全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配有大量插图和表格,方便查阅,尤其适用于从事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基层人员。
编写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分类、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体系及制度建设、医院感染的意义、存在问题及进展,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分类及监测方法、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调查与控制,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消毒与灭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基本措施,包括标准预防、手卫生、个人防护、隔离、职业暴露的处置、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防控、医院建筑布局、医废处置、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病原学、多重耐药菌、重点部位(呼吸科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医院感染防控、重点科室(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移植病房、口腔门诊、内镜中心、血液透析中心、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等)的医院感染防控。
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大杀手之一,一直备受关注。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一些老的传染病时有卷土重来之势,生物战、生物恐怖导致传染病疫情暴发的可能性不可轻视。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与控制三者相互关联,如何基于实际监测结果快速、准确地进行疫情预测?如何基于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测结果进行科学控制?又如何通过监测、预测与控制三者的相互反馈信息,提出最优控制方案使疫情发展引起的损失和控制代价最小?如何实现传染病一体化防控?以上都是传染病疫情防控领域的科学技术难题。本书从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和疫情优化控制三个方面较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其中大部分属于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本书中首次公开。
全书共分十六章。 章 第四章旨在阐述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现和确定、新发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新发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与处置及其相关的关键技术。第五章 第十一章则针对近年来全球关注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或能够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预防控制的介绍,这些疾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埃博拉病毒病、寨卡病毒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等。第十二章 十四章,分别介绍了经血或体液传播的新发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丙型病毒性肝炎和猴痘。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分别介绍了导致儿童感染并传播的手足口病和以及病媒传播的莱姆病。每个章节都提供了详尽的案例研究和应对分析。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触发了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痛点。无论是 2003 年发生的非典,还是 2020 年发生的新冠病毒疫情,从近期人类经历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来看,公众对传染病规律认识的缺失,往往致使其在疫情期间产生恐慌心理,也让谣言获得生长的土壤。 因此,在疫情预防阶段、预警应对阶段、扩散应对阶段、疫情缓和平息阶段以及总结反思阶段,为公众还原传染病的科学真相,梳理重大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提升公众健康应急科普技能,补全这门有关生命教育的公共卫生课是亟需且必要的。本书从 这十二种传染病,您了解吗 传染病是如何入侵人类的 人类应如何反击传染病 三个部分具体展开。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从呼吸道感染侵入、传播而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都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除此之外,常见的风疹、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也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疾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以及如何预防等方面介绍了13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期能够提高民众对急性呼吸道疾病的认知水平及预防应急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和普及工作中,上海完善了群防群控机制,加大了健康科普力度,对于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实施有效的健康科普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个方向的健康科普,总结出以 速度、精度、跨度、广度、温度、深度 为核心的健康科普实践经验,不断地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战斗力,广泛发动市民群众,构筑了2400万市民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铜墙铁壁 。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流感的历史、疾病的发展、免疫和健康、生命和进化、社会和国家、全球与人类的层层递进、娓娓道来,通过十章的内容,深入浅出地将科学的知识,犹如打开了神秘的藏宝图,在疑惑的海洋中探险猎奇,和未来的科学家讲述科学的传奇,向今天的我们传播科学的春天。
《现代灭鼠技术及特殊环境应用手册》介绍了鼠类防控工作的基本知识、防控理念、调查及监测方法、防控方法和场景应用。内容包括鼠类防控工作概述、鼠类外形及生物学特性、鼠的常见种类及鉴别特征、鼠传病原体及疾病、鼠类调查及监测方法、鼠类防控方法、不同场景下鼠类防控方法的选用等。《现代灭鼠技术及特殊环境应用手册》有助于提升基层卫生防疫、有害生物防制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强化鼠类防控意识,提升鼠类防控技能,更好地保障环境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曾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准确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狂妄地以为人类已经征服了病菌。然而他们错了。潜藏在自然界黑暗角落里的神秘病菌突然现身人类的大都市,导致成千上万人感染甚至死去。从导致上千万人丧生的大流感,到突然降临“天使之城”洛杉矶的鼠疫;从导致美国老兵神秘死亡的军团病,到使新生儿出现畸形的寨卡疫情,每次疫情的暴发都令人猝不及防,打击着人类的自信。病菌的突然到来一时间会导致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但也有人迎难而上,去寻找病原体的真实面目。通过抽丝剥茧的探案式写法,作者为我们揭示“微生物猎手”们是如何找到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遇到过怎样的阻碍,不同的“猎手”之间产生过怎样的分歧,最终又是如
暂无内容简介。。。。。。
该教材旨在将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等相关课程知识进行综合,通过介绍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几种数据管理分析软件的应用,将医学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录入、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内容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系统、全面地进行介绍,有利于提高学生医学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尤其是医学研究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等能力。本教材已作为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苏州大学、中山大学、佳木斯大学、徐州医学院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生、七年制各专业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第二版的印刷本早已脱销。本教材旨在将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和计算机软件等相关课程知识结合,在论述研究设计、数据资料收集和数据库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介绍目前国际
这是一本让传染病远离你的书!多位权威专家对传染病相关知识进行解读,对重大传染病如结核、肝炎、艾滋病、流感和人禽流感等作了详细讲解,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有讲到,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读易学,咳嗽礼仪、洗手、戴口罩、摘口罩、常用物品消毒等操作配有视频,随时随地可看可学。跟专家轻松学传染病防护知识,让你健康快乐每一天!
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与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沉重的疾病负担已成为影响个人和家庭健康幸福以及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书采用简明清晰的图表形式,集中介绍2015—2020年通过全国性监测和调查获得的主要慢性病数据,也介绍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政策要点分析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慢性病防控项目进展。本书可供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员、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健康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慢性病防控与健康的各界人士阅读参考,也可供 交流。
本书共分为6章,基本包括了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对涉及的每一种疾病的诊疗过程,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方案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清晰阐述。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医疗纠纷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的大背景,本书重点突出诊断和治疗处理上的临床经验介绍,把有丰富临床经验高年资医师的临床思维方法和经验介绍给年轻医师,以期他们不走或少走弯路。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如何做好病情告知和医患沟通,帮助年轻医师 好地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本书立足临床实践,内容全面翔实、重点突出,力求深入浅出、方便阅读,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关于心肺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医学著作,适合心肺血管内科临床专业人员以及基层医务工作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