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介绍了媒介生物监测与防制发展简史。第二章内容为相关名词及释义。第三章介绍了常见病媒生物的形态特征、种类、生活史、分布以及所传播疾病、方式等基础知识。第四章介绍了常用防治器械以及常用病媒生物防治技术。第五章针对各种常见的病媒生物,介绍了其监测和综合防治的详细技术与方法。第六章介绍了常见病媒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式。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病媒生物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方法、大型活动中的病媒生物安全保障工作以及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全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配有大量插图和表格,方便查阅,尤其适用于从事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基层人员。
传染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大杀手之一,一直备受关注。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一些老的传染病时有卷土重来之势,生物战、生物恐怖导致传染病疫情暴发的可能性不可轻视。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与控制三者相互关联,如何基于实际监测结果快速、准确地进行疫情预测?如何基于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预测结果进行科学控制?又如何通过监测、预测与控制三者的相互反馈信息,提出最优控制方案使疫情发展引起的损失和控制代价最小?如何实现传染病一体化防控?以上都是传染病疫情防控领域的科学技术难题。本书从传染病监测、疫情预测和疫情优化控制三个方面较系统和深入地论述了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其中大部分属于原创性研究成果,在本书中首次公开。
《基于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R语言实践》一书分为十四章,以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为主线展开,在R语言基本介绍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交叉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时间序列分析、Meta分析、倍差法、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等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同时描述了其中涉及的统计方法R语言代码实现过程,并介绍了R语言作图和空间制图,可为预防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以及流行病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利用R语言研究医学问题提供参考。
本书除附录外分为六章。前三章集中讨论了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和*新研究进展,第一章为现代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第二章为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第三章为艾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后三章则聚焦于湖北省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第四章为湖北省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控制,第五章为中西医协同防治艾滋病的湖北实践,第六章为湖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应用案例。本书可供医学专业人士、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广大关心艾滋病防治的人士参考。
本书介绍了鼠类防控工作的基本知识、防控理念、调查及监测方法、防控方法和场景应用。内容包括鼠类防控工作概述、鼠类外形及生物学特性、鼠的常见种类及鉴别特征、鼠传病原体及疾病、鼠类调查及监测方法、鼠类防控方法、不同场景下鼠类防控方法的选用等。本书有助于提升基层卫生防疫、有害生物防制工作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强化鼠类防控意识,提升鼠类防控技能,更好地保障环境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
《医用统计方法》(第2版)是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及外高级统计师在版的基础上,根据历年教学、科研中的应用及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统计理论与方法编写而成。本书重点在于讲清各种统计方法的意义、原理、计算原则、适用条件及结果解释等,同时也增加了计算机在统计中应用的内容。 鉴于分类数据在医学上的应用十分重要,而统计书籍很少介绍的情况,第2版在这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各种CMH分析方法,并对Logistic回归分析的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扩展。鉴于临床研究工作的需要,增加了临床试验设计、医学检验指标的正确性和一致性的分析方法以及成组序贯检验等内容。在多变量分析方面增加了对数线性模型、典型相关分析以及广义线性模型(包括广义估计方程)等。 本书主要是面向医学工作者,并作为医学生的统计教材。全
为系统阐述艾滋病暴发进程及人类社会对这种疾病的认知和防控经验,彼得·鲍德温教授所著的《流行病的应对》采取比较方法,不仅描述了艾滋病暴发后西方发达 (欧洲和美国)的应对之道,还针对与艾滋病防治问题息息相关的婚姻家庭、法律惩处、公务警察、 恋、血液病等各领域进行了梳理评介,同时也从政治演进与文化革新角度对艾滋病的社会影响进行了剖析。19世纪是公共卫生策略的大熔炉,这些策略通过社会学家所说的路径依赖范式一直延续。各国从预防这些早期疾病中吸取的教训— 之间是不同的—到20世纪被再次应用于这一新的流行病。
本书共分为6章,基本包括了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对涉及的每一种疾病的诊疗过程,包括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方案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清晰阐述。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医疗纠纷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的大背景,本书重点突出诊断和治疗处理上的临床经验介绍,把有丰富临床经验高年资医师的临床思维方法和经验介绍给年轻医师,以期他们不走或少走弯路。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如何做好病情告知和医患沟通,帮助年轻医师 好地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本书立足临床实践,内容全面翔实、重点突出,力求深入浅出、方便阅读,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关于心肺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医学著作,适合心肺血管内科临床专业人员以及基层医务工作者使用。
本书内容包括人类和环境、生活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预防保健策略、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等。
急救医疗体系是社会应急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卫生行业的窗口,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急诊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意外死亡和伤残现代社会被忽视的疾患》引起重视。1966年9月美国交通部宣布《公法89-564,公路安全条例》,其第11款拟定了院前急救服务人员标准和计划。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197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急救医疗服务是卫生保健中最薄弱的环节》,提出建立全面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1973年11月实施《公法93-154,急救医疗系统条例》,1976年、1978年、1979年对法律进行了完善修改。到1978年,79%的救护车设有对讲机,151个地区中72个地区具有空中救援能力。1979年9月美国医学会确认急救医学为美国第23个医学专业。1981年急救联络中心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本书内容既包含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意见、专家学者的精辟见解和地方卫生厅局、医院、药械厂商的成功经验,也汇集了业内多家主流媒体的主要观点,对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公立医院改制改造”、“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监管职责”、“吸引外资发展我国医疗事业”、“中国民营医院艰难前行”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核心内容聚焦于我国卫生防疫制度演进与传染病治理现代化,包含建立的防疫体制机制、制定的防疫方针政策、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等,研究主要时间范围为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百余年历程,主要考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卫生防疫制度演进及其内在逻辑,着重阐述了我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传染病治理现代化,突出了新时代这个重点,总结了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形成的历史经验。
《卫生除害处理监管指南》立足于卫生除害处理基本知识、原理与处理技术和操作要求,从监管的角度全面介绍了出入境船舶、航空器、集装箱、出入境货物的卫生处理要求和监管要点以及卫生除害处理从业单位配置和监管的要求。全书各章节结合不同对象、场所的卫生除害处理特点,就卫生除害处理对象的基础知识、原理进行了系统介绍,并结合典型案例介绍如何开展工作。该书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实用性、操作性、指导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