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写作持续三年多,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中医的角度讲述对人体和疾病的整体认识,层层逻辑推理加上通俗的打比方、举例子,道出人体出现 生病 症状的原因 调集气血能量与一切侵害身体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以及治病的本质 排出致病因素,根源性消除疾病,而非控制症状或止住症状 这只能安抚患者,起不到真正的治疗作用。 对于人体的管理,作者提出:咳嗽、发热、流涕、腹泻,甚至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类风湿、癌症等,都是人体排出致病因素、与损伤机体的因素进行斗争的表现,盲目止咳、退热、止泻、降压、降血糖、止痛等治疗是助纣为虐的方式。 对于疾病的治疗思路,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提出:控制垃圾毒素继续摄入 补足气血能量 推动体内垃圾毒素代谢 打开代谢通道 清理血液 恢复身体干净的治疗思路。本书采访的病
徐大椿(1693年 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灵胎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藏书万卷,任翰林院检讨,父亲徐养浩,爱好水利,曾被聘用参与编修水利书籍。他自幼天赋异禀,十四岁学习八股文,自学《易经》、《道德经》等经学名著。长大后涉猎广泛,自学成才,于水利、音乐、武术等领域均有建树。中年时代,家人因病相继亡故,他便发愤习医,将前代医书朝夕批阅,久而无师自通,造诣颇深,堪称学贯古今的中医大家。灵胎于水利工作之余,帮百姓看病,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由于他几乎药到病除,不久便声名鹊起,多次被乾隆皇帝召见进京治病。徐灵胎与同时代的医学大家叶天士齐名,当时人称 叶天士师承十七人,徐灵胎读书破万卷 。徐氏在学术上讲求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对当时医学界的不良作风深恶
作者将人体经脉化入山河之中,以自然万物的灵动描绘出人体的十二经脉穴位地图。当它们都变化成有形之躯,会是怎样一幅山河景象?书中充满想象力的绘图将穴位的特性展示得逸趣横生,所附文字解说更能帮助读者直观理解经脉及穴位的相关知识。 本书作为一部精美、有趣的人体经脉科普读物,非常适合广大中医爱好者及更多想要了解中医传统文化的青少年阅读。
脉诊,常被认为是中医的标志性技术,以其独特的 占其外,知其内 的特点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辨证。通过脉诊可得知病之阴阳与病之根源,不仅可用于已病治疗的诊断,还可用于未病先知的预防、养生诊断。 全书共5章,不仅介绍了丰富的脉学理论知识及脉药辨证的要领,而且详细阐述了临证中脉诊和用药的辨证细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 五脏同调,六腑同治,平阴阳运五行 的特色治法。本书详细记录了民间老中医行医多年的指下真谛,弥补了历代脉书只讲理论的缺憾。 本书从临床实际经验出发,介绍了脉诊与辨治用药的新方法,并结合古今之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治法,是一部新颖且实用的中医著作,适合广大中医师和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天星十二穴》为中医普及学堂曾培杰老师开讲的 轻松学歌赋系列 之一。天为棋盘星作子,北斗光华耀太空。此十二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是道家全真派七子马丹阳金针度世心传,也是中医歌赋名篇。经曾老师精彩的讲解,可以让读者更轻松深入的理解人体经穴奥秘。本书不单讲穴位知识,还涉及修学、用药、养生、锻炼等内壮身心的学问,可谓是妙趣横生,言简意赅。读后令人拍案叫绝,中医悟性大开。是难得的中医类普及佳作,值得大家品阅收藏!
本书介绍了有关诊法研究的抓独法。有关抓独法,之前曾经再吴述系列书有所介绍。本书将着重讲解抓独法在每个疾病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把《伤寒论》的条文逐一梳理,我们会发现整本《伤寒论》其实都是在讲抓独法。本书将从概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劳复这几方面来分析整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每一方、每一证的出处。具体介绍了《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的各种方剂,包括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苓类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三物汤等,还有各种主证,包括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对这些方、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著者不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年间,是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原书分四卷,创造性的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经》的原书虽然早已亡佚, 但书中的文字却被辗转抄录于一些古籍当中。历代医家在这些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地补充内容,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注本。明代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依《证类本草》编次,分为三十卷,在经文下以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附 主治参互 以尽其详, 简误 以防其失,是研究《本经》的一部承前启后的优秀著作。本次整理出版的《神农本草经疏》,以明末毛晋绿君亭刻本为底本。
本书介绍了中医温病学中的湿热病内容,包括温病概论、湿热病脉证提刚、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中)、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下)、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下)、阳明湿热概论、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化热伤阴脉证并治、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上)、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下)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上)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下)、辨湿热传入厥阴脉证并治、湿热病中西汇通(上) 、湿热病中西汇通(下)、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上)、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下) 、常用药物的种属分类、四时加减用药法、阳明湿热五加减正气散、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下)等。本书为吴雄志教授的又一力作
本书介绍了中医免疫学的内容,包括10章。章为免疫学概论,介绍了西医免疫概论、中医免疫概论、正邪相争与免疫应答、炎症与免疫等。第二章为免疫药理,介绍了免疫药理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为六经免疫本质,介绍了中医六经辩证与免疫相关的实质。第四章为太阳病,介绍了太阳中风、太阳风湿、风湿合热、肺病免疫等内容。第五章为少阳病,介绍了正邪相争(上)、正邪相争(下)、少阳化火、少阳截断、少阳入络、少阳养胎。第六章为阳明病,介绍了少阳病与免疫相关的内容。第七章为太阴病,介绍了免疫增强、气虚炎症、太阴风湿、太阴风水。第八章为少阴病。第九章为厥阴病。第十章为附录,介绍了中医免疫学方面的答疑以及图片。全书内容实用,观点突出。
本书是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的心得体会、经验阐述、独家秘要。书中详解了作者运用中药的非常规功效和用法,重点介绍了专药专方,见解独特,非同一般,用法用量有理有据,临床效果斐然。本书所述之药物运用,均来自作者的临床实践与真实病案,不仅阐述了作者对单味药、药对、角药的独特认识和使用要点,还强调了剂量的增减对疗效的影响。本书内容原创,文字质朴,论述翔实,理法方药兼备且易学易用,实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本书为你揭示了认知二4四节气的全新视角,从人体脊柱与每个节气点的全息对应入手,全维度解读了二十四节气与生命大健康的真相,即生命大健康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精气神互动的结果,其中木之作者耕耘生命大健康三十年,基于《黄帝内经》的身心实践。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癌症营养与中医食疗学概论,叙述了食物营养与健康、癌症的关系,中医食疗学的渊源与发展,中医肿瘤学的概说及食疗学的特色与运用,常见的天然抗癌食物,膳食与食物烹调的防癌知识;下篇为常见癌瘤的中医食物疗法,分别介绍了消化系统、支气管、乳腺、头颈部、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造血及淋巴系统、皮肤与软组织肉瘤等肿瘤病的食疗方法,物理、化学治疗期间的营养疗法。
朱震亨(1282 1358年),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著名医学家,因住处有一条小溪名 丹溪 ,故学者尊称为 丹溪翁 或 丹溪先生 。他幼学儒家经典,能 日记千言 。少年时,父亲、伯父因庸医所误,先后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在乡里备受欺凌,丹溪 不肯出人下 ,常诉讼到衙门,久而久之,那些大户便不敢欺负朱家。由于他为人正直,敢于出头,被推举为里正。36岁时,入八华山,拜许谦为师,研习程朱理学。因老师劝说,弃儒习医,昼夜研读《黄帝内经》,后来师从医学大家罗知悌。学成后,悬壶乡里,数年间 声誉顿著,遍浙河西东,至苏州一带 。他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 滋阴派 ,提出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等论点,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 金元四大家 之一。 本次整理出版的《朱丹溪医书全集》,共收录了八部著作。其
继先圣典籍精蕴,解百病原始要终。 原文对照,溯本求源,执简驭繁。 本套书共两册,一册为白话解讲义,一册为《四圣心源》原文。开本设计方便携带,便于读者携带背诵,随查随记。其中《四圣心源》白话解,由黄元御中医学术第七代传人陈宇雷主编,宗黄师原义,解脏腑气机升降之微义,一字一句讲清经典,为中医入门之佳作。另附原文,为读者原汁原味地呈现古籍。 《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精华之作,是黄元御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的体现。黄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 妙悟岐黄 褒奖其学识,亲书 仁道药济 概括其一生。 《四圣心源》阐发《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明确指出中医脉学乃是一种用深邃的心灵与灵敏的触觉形成的经验科学,并客观地说明这种经验科学的实用价值。第二章是对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机理,试图用寸口之脉乃是心血管之脉与经络系统之脉的合金这一观点作出阐释与探讨。第三章为 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 ,提出新的脉象分类的标准,并吸收临床上常能见到的,为西医所称道的 5 种脉名,中西合流共为 36 种脉象,依照二分法的划分原则,分为形态和节律两大子项,再由子项划分为若干亚类,每种脉象附有病理因素示意图。
本书介绍了中医诊法中脉诊的内容,共计13章,章为脉学原理,介绍了脉学的机理。第二章为十二脉法,介绍了各种脉法的特点。第三章为脉学一统,介绍了脉诊临床研究。第四章为左手脉法,介绍了 左手脉象特点。第五章为右手脉法,介绍了右手脉象特点。第六章为奇经八脉,介绍了奇经八脉的来源。第七章为肿瘤脉法,介绍了肿瘤的脉象特点。第八章为血证脉法,介绍了 各种出血疾病的脉诊方法。第九章为杂病脉法,介绍了各种疑难杂症的脉诊方法。第十章为平脉法与截断法。第十一章为平脉法与聚类法。第十二章为平脉法与抓独法。第十三章为平脉法与标本法。附录中介绍了有关脉诊的答疑,病案举例等内容。附有中医诊法的彩色图片。
本书原为晚清名中医周树冬遗著残卷,后由周树冬之孙周楣声加以增减重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针道,除扼要叙述古代刺法外,对用针的各项要领有深入浅出的阐发,共分因时、察形、识禁、审经、辨脉、认症、忌偏、选穴、先后、取穴、择针、进针、持针、深浅、候气、导气、补泻、中机、防晕、留针、出针等 21 节。条理分明,井然不乱。下篇为十四经要穴诗,亦有推陈出新之处。
《医心方》,共三十卷,是日本早期的中医医书,被称之为 日本方书的府库 。作者丹波康赖系汉灵帝刘宏后裔,祖先因避战乱迁居日本。康赖于公元 982年开始撰著《医心方》,公元984年(即宋太宗雍熙元年) 完稿。全书每卷一类, 下分子目, 子目下引文以医论、医方为主,上列证候, 下列其方, 如有可注明之处,又附之按语。此书 上根据之农黄扁张之经, 下贯穿之唐以上各家之著 ,引用隋唐以前中医古籍达二百余种,其中一些来自古医书的内容已经失传,因此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中医学者和爱好者的书籍。 本次整理出版的《医心方》,以日本安政年间(1854 年 1859 年)浅仓屋藏板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便读者的阅读与研究。
本书按照中医学的课程体系分为6章,依次从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常用中药、方剂的组成运用、临床疾病的诊治等方面进行叙述。第一章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介绍中医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第三章中药功效与辨识,对中药的炮制、药性、配伍等知识进行简介,并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与常用中药的特性。第四章中医方剂,从方剂的分类、组成与变化、剂型与使用以及21类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方解、运用、方歌进行介绍。第五章中医临床,对肺系、心系、 肝胆、脾胃、肾系等十大系统的常见疾病从概要、诊断、治疗方面进行阐述。第六章针灸与推拿,从经络、腧穴、常用针刺、推拿方法进行介绍。本书严遵中医理论,立足中医临床,内容广博,分类
本书精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248首著名经方,以方名为首重新编写方歌,内含药物组成、剂量、主证、病机等。书中分 方歌 组成 用法 功效 主证 应用 提示 经选 等栏目来阐述。书后附有经方索引、中医主要证候经方治疗索引、西医常见疾病选方参考等。
《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