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成药的使用一方面是通过医务人员的处方,这其中包括部分西医医生在内;另一方面通过患者自行购药。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知识,大多人都是根据病名或药名而购买用药,这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完全不同,因而临床并未达到中成药的预期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中医药知识而乱用中成药,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以至于出现诸如龙胆泻肝丸中毒等类似的医疗事故,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名誉和发展。 鉴于此,为方便广大工作人员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我们邀请了部分临床一线的中医药工作人员编写了这本《中成药的辩证应用》。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每病包括无题概述、病因病机、辨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其防治研究多年来一直都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热点。本书以AD及相关疾病防治的现代研究为核心,结合 中医药防治脑病 研究团队30多年防治老年脑病的科研工作经历,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 临床诊治、实验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等方面,系统讲述了中西医结合防治AD及相关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突出了中医药防治的特色和优势。以提升学生用正确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开展防治老年脑病研究的能力,开拓科研思路。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涉及AD的基础研究,中编包括AD的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下编主要介绍AD研究的最新进展。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供从事衰老研究、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相
本书以西医“功能观”与中医“状态观”为主要线索,系统整理中西医康复医学理论和实践技术与经验。全书内容分四个部分:“康复概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融入了创新特色的“状态评估”、“状态治疗”和“状态康复”,易于对比理解和应用。功能影响状态,状态引导功能,充分体现了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思想,促进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本书体现了中国特色康复,重视人体内在状态,通过整体状态的改善,来促进疾病的疗愈和功能康复,基于现代医学,更融合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优势和特长,独具一格。本书表达的是“双赢的策略”:东方和西方的康复医学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通过整体观的连接,互补各自的理论和技术,有效地提高康复效能,造福广大康复患者。
本书立足连锁药店合理用药的服务核心,以中西医常见疾病——疾病基础知识——常见病病因——临床表现——常见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西医常用药物——联合用药及关联搭配为思路,对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14类药店常见疾病的诊断及用药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从店员角度为顾客提供了用药保健的温馨提示。同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对药店商品的营销与关联销售的合理操作,药店经营与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本书是药店在职店员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服务能力和技巧的学习范本。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由全国4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含中医院校、西医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联合编写的五年制本科教材。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包括总论及各论两部分,以及三个附录的内容。 修订后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材根据上版教材在使用中反馈的信息,结合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发展实际,对篇章结构做出了调整,一是各论部分按临床外科实际,采用按部位分章的方法;二是将原皮肤病调整出中西医结合外科范畴。此外,在编写过程中,力争遵循以下五个原则:①概念表述力求准确;②编写体例规范统一;③推陈出新,及时反映
本书分上下两篇探讨中西医整合肿瘤学的理论与实践,上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理论心悟 探讨中医哲学思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藏象学说、治病求本、治未病、扶正祛邪、标本缓急、中医预后观、中西医整合等理念的内涵,以及这些中医理念与西医学的表观遗传学、自稳态调控机制、精准医学、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肿瘤微环境等研究进展构建的西医学体系的异同,构建中医战略指导中西医整合战术并动态评估与调整的恶性肿瘤诊疗要点及路径。下篇 学中习西三十载实践与医案 将上篇的中西医整合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记录并分析典型案例,探讨多疗程扶正祛邪治则及相应中西医整合方案优化组合的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是以神经外科和神经科学集群为突出特色。《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从临床诊疗实用需求出发,简要概述了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常见与优势病种的概念和中医认识,系统阐述了疾病的西医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成药处方及针灸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和处方,重点突出了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诊断要点、治疗一般原则和用药的基本规律,并推荐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案以供参考。本书包含的病种有脑梗死、脑出血、癫痫、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多系统萎缩、肌营养不良、吉兰-巴雷综合征、免疫性脑炎、血管性痴呆、头痛、头晕、失眠、小儿抽动症、硬膜下血肿、脑外伤、胶质瘤、垂体瘤、脑膜瘤、脑积水、颅脑术后发热、焦虑、抑郁等。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本教材共分为10章,第1 3章主要阐述中西医学模式方法、中西医结合概念和发展态势;第4 5章主要提出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和介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第6~7章分别论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8章介绍药学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后两章介绍国外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提出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口腔疾病诊疗与康复》为 中西医结合诊疗与康复系列丛书 之一,是一部口腔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康复专著。《口腔疾病诊疗与康复》共十一章,全面介绍了口腔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中西医病因、临床表现与分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和康复及预防,并配以生动易懂的插图。《口腔疾病诊疗与康复》注重西医的诊断治疗和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传统的针灸、中医中药、外治等治法,内容丰富、翔实,是一部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专著。旨在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优势,中西医结合,开创口腔疾病治疗的新局面。
本书从中西医角度对结直肠癌展开介绍,对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预防和随访等方面进行阐述,主要讲解中西医结合治疗部分,其中包括中医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及治疗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本书最后综述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的进展,并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专家共识。
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概论、男性解剖生理及病理、男性生育、性学、遗传学、免疫学、男科检查与诊断、男科药物、男科治疗与养生保健、男科检测治疗仪器等。各论包括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与节育、精索疾病、睾丸副睾疾病、阴囊疾病、腹股沟疝、疾病、前列腺疾病、男科老年病、性传播疾病、等。全书共25章,100余万字,论述160余种男科疾病。按先西医后中医的体例,从每种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阐述,并介绍男科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方法。
本书分基础、诊断、治疗、预防与护理共四篇,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角度,系统地介绍湿疹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几种特殊类型湿疹的预防与护理,并详细地对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案进行了介绍。
耳鼻咽喉科学领域是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较早的学科之一,涉及面广,经验颇丰。但是,在理论体系上实现中西医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难度甚大,尽管这一目标又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努力奋斗的长远目标。有鉴于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依据能合则合、不能合则分的原则,在尽*努力以促进两种医学实现不同程度结合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许多中、西医理论分别介绍的惯用作法。由于本书只是普通本科非耳鼻咽喉科学专业临床系列课程之一,在教材内容取舍和编排上,我们采用了围绕主干课程构筑学生知识体系,抓住当代学科发展前沿开拓学生视野,为其日后在医、教、研实践中能够*自由度地迎接新文化浪潮的挑战打基础的做法,有意尝试适当淡化在本科教学体系中流行的过分强调各分支学科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观念,重在学生整体医学模式知识的构建。
谢春光、李应东主编的《中西医临床内科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丛书之一。全书分8章,分别是总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肢体经络病证。每节所列的内科疾病均从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临证备要、结语、复习思考题、文献选录这些方面进行了严谨而又全面的论述,其中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均以中医内科学为主、以西医内科学及检验为辅,有利于中西医临床在理论上互相参考,在应用上互相借鉴。《中西医临床内科学》适合广大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学生使用。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是一部集肾脏病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大成的学术专著,本书编著者皆为我国著名的中、西医肾脏病学专家,全书内容反映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精华、现代医学肾脏病领域的*进展及名老中、西医临床经验。内容翔实,论述明晰,读者可从本书中全面、系统地了解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是一部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和参考价值很高的学术专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希望各专业委员会编写相关专业的中西医结合专著,以适应中西医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并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研究等事业。叶任高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牵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此书,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
本书共12章,系统、详尽、深入地论述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中医病机、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辨证,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治疗和预防。重点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各种治疗方法及其进展,如小针刀疗法、中药离子导入、硬膜外腔中西药物灌注、介入疗法、微创手术等。本书是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骨科专家的经验总结。內容图文并茂,实用可读。主要供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供关心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的人员学习。
本书系统介绍了颈椎病的基本概念、解剖结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规律与特点,并从中、西医两个方面阐述了治疗方案,尤其是对各种非手术疗法和颈椎保健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可操作性强,易于参考学习。本书对临床中常见的颈椎病、颈椎椎管狭窄症、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并附有多个典型病例。
本书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徐治鸿教授主编,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等院校的17位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病专家参加了本书的编写。 全书共20章,重点介绍了口腔黏膜病的含义概念、中医西医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临证)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内治、外治,中医辨证分型和方药、针灸治疗、预后转归,预防护理、典型病案、专家验方、临证心得、经验体会等。内容包括口腔黏膜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四诊、中医辨证论治、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病毒与细菌性感染)、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口腔黏膜溃疡性病变、口腔黏膜斑纹性疾病、口腔黏膜疱性疾病、唇部疾病、舌部疾病、口腔黏膜肉芽肿性疾病、传染病与口腔黏膜损害、营养不良与维生素缺乏的口腔黏膜
吴军、王波主编的《中西医临床外科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系列之一。内容共23章,包括中医外科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西医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既反映了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又保持了中、西医外科学各自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便于教学,书中病因病机、治疗方案、鉴别诊断等内容,大部分采用表格形式介绍,书末附有外科常用方剂。《中西医临床外科学》主要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中医学专业(外科方向)五年制、七年制学生使用,亦可供中西医临床专业研究生使用。
《帕金森病中西医治疗》一书,从中医和西医的不同角度,分别对帕金森病的中西医研究史,帕金森病的西医发病机制和中医辨证论治,帕金森病的中药治疗、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针灸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以及帕金森病的预防、养生和康复治疗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前帕金森病发病机制、防治的全貌。本书是我国目前*部帕金森病中医和西医兼顾,并同时涵盖了帕金森病现代研究主要内容的学术专著,对于探索帕金森病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一书,旨在把胃肠病现代科学手段、诊疗技术与中国传统脾胃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创造一个合理的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学说体系,以期为同道和后人提供参考和借鉴。该书由多位资深消化病专家联合执笔,将其临床经验加以总结,从现代*诊疗技术、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中医辨证施治疗法、经验方治疗、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多方面对各个胃肠病进行了诠释。本书在编写中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原则,力求能够全面地反映胃肠病证治的新经验、新成果、新进展,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