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荣和林东红主编的《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强调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注重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在内容、编写格式和配套教材等方面进 行了新的尝试:在内容上以经典的理论和技术为主, 主要包括一般血液学检验技术、体液学检验技术、输 血学检验技术、脱落细胞学检验技术及寄生虫检验技 术等内容,强调以检验技术的应用为主线,适当反映 了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相关的进展;采用图片与文字 并行,章前给出本章学习的重要问题和各章结束加小 结的编写格式;数字配套教材以网络增值服务的形式 出版,主要包括本教材的多媒体课件和拓展知识等内 容,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一本好教好学的实用教材 。
为了顺应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针对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贯彻四年制教育思想,体现适合四年制教学需求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理事会、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全国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决定成立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根据*确定的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启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六轮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轮规划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 本轮教材的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1.创新教材体系,促进学科发展 本套教材兼具医学检验专业第六轮教材修订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首轮教材编写的双重
医学检验技术是归属于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的二级学科。吕建新、王晓春主编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点课程,编写内容上在不遗漏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摈弃既往教材编写中求多求全的思想,不能以作者的兴趣或专著式编写,内容的取舍及轻重要符合教材的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严格控制篇幅。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和技术,要明确并重点详尽介绍,切实体现“三基”,突出“检验技术”的专业特色。
刘保江等编著的《麻醉护理学》共分为六篇二十二章,篇主要麻醉科的工作任务及麻醉专科护士工作职责及如何培养麻醉专科护士。第二篇为麻醉护理学知识与技能,介绍了围术期常用药物和液体管理及监测技术与护理。第三篇为临床麻醉护理,第四篇为重症护理,第五篇为疼痛诊疗护理,第六篇为麻醉护理管理,主要介绍麻醉科药品管理、院内感染防治、信息化管理及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等。
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本科中医养生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十三五 规划教材的一个分册。教材内容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并围绕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人员写养生教材,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的中医养生学人才
本教材是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养生学专业编写的教科书,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养生实践,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养生专业课的衔接课程。内容包括:*章:学科概念;第二章:学科结构与特点;第三章:学科源流;第四章 学科现状与发展;第五章:生命;第六章:寿夭;第七章:健康;第八章:体质;第九章:形神;第十章:生态;第十一章 思维方法;第十二章:研究方法;第十三章:应用方法;第十四章:传播方法;第十五章:产业转化;第十六章:学习要求与方法。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本教材是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基础上修订而成。全书分为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为眼科学基础知识介绍;各论为眼科疾病;附录为眼部常见肿瘤、常见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防盲治盲、眼科相关正常值、方剂索引和歌诀等。本教材以培养临床通科医师为目标,坚持以 三基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基础,体现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
《针刀医学基础理论》第二版在编写思路上,除继承了版教材中之精华部分外,对针刀医学的哲学思想及其基础理论也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本教材以力学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作为主线,论述了人体的力学解剖结构——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力学病理构架——网眼理论;在具体内容编排上,增加了针刀解剖学基础及慢性内脏疾病病因病理学理论两个章节,修订了针刀的机械作用原理以及针刀的治疗原理,充实了在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以及慢性内脏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力学因素所起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容,重新归纳和总结了针刀医学与经络理论的关系。
由李峥和王志英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项目中临床护理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适合护理学院(系)作为本、专科教材使用,也可作为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参考用书。《精神科护理学》是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精神行为障碍的分类为主线,把全书贯穿起来,介绍了精神科常见疾病患者的护理。《精神科护理学》共十四章,前三章介绍了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等,其他章节具体介绍了常见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精神科护理学》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及北京安定医院合作编撰而成,编者均是临床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写作水平的教师。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基础护理篇,内容包括病人的人、出院护理;舒适、安全的护理技术操作;预防医院内感染的技术操作;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的技术操作;药物疗法的护理技术操作;胃肠道、泌尿道的护理技术操作;物理降温护理技术操作;标本采集技术操作八个部分,共40项基础护理操作。下册为临床护理篇,内容包括内科护理技术操作;外科护理技术操作;妇产科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急救、重症护理五个部分,共38项临床护理操作。本教材既可作为大中专院校护理专业的在校学生、临床实习生以及规范化培训中年轻护士的教材,也可作为护理老师的课堂示教及考核,护理质量控制人员进行护理操作质量检查的重要参考书。
《实验针灸学》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上,绪论主要讲述实验针灸学的概念、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基本研究方法、发展简史等;章为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与技术;第二章为针灸作用理论的科学基础;第三章为针灸作用技术的科学基础;第四章为针灸作用效应的科学基础;第五章为针灸作用效应的基本规律。参考书目为编写中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读者可根据需要查找。全书终由郭义、方剑乔统稿。
根据《*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建设若干意见》的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的指导下,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作为规划教材之一,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材是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石印玉教授主编的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编写结构沿袭版,主要对近年来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行了补充和归纳。修订了原版的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并增加了“纤维肌痛综合征”一节。还添加了一些近年来学科内已达成共识和获得认可的新的定义和诊疗方法,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本教材由来自全国20余所高等医药院校的教师联合编写而成,编写内容互有交叉,故不在书内相关内容部分一一署名。主编和副主编的
由于免疫学检验技术发展迅猛,本次修订除对原有的章节进行修改外,还增加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流式细胞术、免疫自动化仪器分析及应用和免疫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四个章节,并对原有的有关抗原和抗体的制备技术进行了合并,这些修订便于学生全面掌握当今免疫学检验的主流技术。在修订过程巾注意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相结合,使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许鹏光、叶建州主编的《中西医临床皮肤性病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西部精品教材之一。全书分总论和各论,共24章。总论介绍了皮肤性病学的基础理论,中医、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预防调护及皮肤美容。各论介绍了常见皮肤性病的中医、西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中医、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预防和调护及典型病案等。编者参阅了古今中外皮肤性病学大量资料,中医以临床表现为主线,体现了因、机、证、治的整体性;西医以现代皮肤病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先进的诊疗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以临床治疗效果为依据,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中西医临床皮肤性病学》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专业、中医专业使用,亦可作为中医师及中西医医师参考用书。
《中药资源化学(第9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坚持以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中医药教育、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以期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
卢祖洵、姜润生主编的《社会医学(附光盘)》在广泛吸纳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医学基本构架的完整和全面,力求创新。对传统教材取舍不定的内容尽量融汇其中。与目前已出版的《社会医学》教材比较,虽然本教材的章节设置没有大的变化,但对“医学模式”、“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健康管理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等章节修改的内容较多。尤其是系列教材统一规定的编写要求,如教学建议、学习目标、各章内容小结、习题、配套多媒体课件等,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必然赋予本教材更多的特点。
本书由5篇20章组成。篇为生物药剂学,共6章,介绍了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基本规律,阐述了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及其体内过程。第二篇为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共6章,重点论述了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第三篇为。药物动力学的进展与应用,共4章,主要介绍了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如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群体药物动力学、时辰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物动力学;还介绍了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方面的应用及其进展。第四篇为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共2章,介绍了生物利用度、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体外溶出(释放)试验、生物等效性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第五篇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与习题,共2章。在附录中
《人体形态学》以突出护理特色为原则,删繁就简,压缩篇幅近10%,同时也更新和充实了一些与护理关系密切的内容;尽可能选用彩图,共更新插图173幅,以利于教学过程;解剖学部分,调整上版教材的大局部、小系统编写模式为大系统、小局部模式,以系统解剖学内容为核心;各章节根据需要均增加若干个“box”,以拓宽同学们视野;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为依据规范了部分名词。此外,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本教材还制作了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配套光盘和配套教材,其中配套教材除提供相应习题和参考答案外,增加了大纲要求、重点与难点、学习辅导等内容,可资借鉴。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药药理学》坚持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遴选主编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制订了主编遴选评分标准,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议,遴选出一批教学名师、高水平专家承担本套教材的主编,同时实行主编负责制,为教材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药药理学》着力提高教材质量,努力锤炼精品,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中医药教材的特色;学科定位准确,理论阐述系统,概念表述规范,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及教学适应性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力求新颖脱俗,富有改革的特色,强调 三基 、 五性 ,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全书分为八篇,共四十六章,重点论述现代药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又反映学科的新进展,对临床常用药物看重介绍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临床用途和不良反映等。本书作为医学教材,亦适用于广大临床医药卫生人员参考。
本教材是全国高等医药学类规划教材,由全国择优遴选的13所高等医药院校专家联合编写。全书分为5篇,共20章,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植物药类、动物药类、矿物药类和中成药类。本教材增加了中药鉴定新方法,新技术、新概念、并吸收了《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相关内容。 本教材共收载重点药材77种,熟悉药材77种,了解药材134种、附药6种,收载代表性中放药7种,教材中收载的理化鉴定方法,含量测定标准、检查项目指标等,均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标准进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用性和指导性。 本书为中药学、药学专业的本科教材,亦可作为中医药工作者的参考书籍。
本书突出强调了中药药剂学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及中药制剂的优势与特点。在绪论部分增补了“中药药剂学的基本内容”,重点介绍了传统中药药剂学及现代药剂学的理论内涵,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等,以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中药药剂学的特色和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全面的认识与把握。在中药药剂工作的依据部分,除介绍了法定依据外,还对知识产权、临床、生产、市场依据等几方面的内容做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