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相与论学的有张载、邵雍,后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师周敦颐,全称 北宋五字 。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并汲取周、张、邵学说的部分内容,加以综合,熔铸成庞大的体系,建立了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派;与此同时,也有以陵九洲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与之对峙。南宋末,朱学确立了主导地位。元代理学北传,流播地区更广。 《张载集:理学丛书(繁体竖排)》探讨了宇宙本原、认识truth的方法途径、世界的规律性和人类本性等哲学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并涉及道德、教育、宗教、政治等诸多领域。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如海洋,诗国神游,可取一瓢而饮。全书分襟抱篇、构思篇、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共探讨了108个艺术问题,几乎将古今中外诗歌理论悉数收入囊中。每文以一个艺术问题一首诗为中心,旁征广引,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量;纵向适当联系 五四 以来包括当代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创作,横向适当联系西方的文论与诗论,力求汇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增强时代感与当代性;以文学小品的笔法撰写诗歌赏析文字,力求学术的通俗化、文学化与个性化,增强可读性。可作诗词爱好者、教学者与创作者以及大、中学生的参考读物。
原作者是李贽(号卓吾)。1960年,厦门文史研究者林颂著书立说,力挺龚显鹤,称 古典小说《荔镜记》出自晋江李贽之手 ,传说他因为与一个潮州友人争论陈三五娘籍贯问题,连夜赶写这部奇书。泉州知名学者李少园曾撰文称,上世纪50年代从日本发现并传回的古本《荔镜记戏文全集》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行的,虽然写着 合潮、泉两地的《荔支记》而成 ,但与李贽两次奔丧的时间相吻合。奔丧是 李贽成人后weiyi逗留故乡的一段较为空闲的时间,为期6年,他奔丧结束恰恰是1566年,当年《荔镜记》刊刻问世。 也有学者指出,这出戏以反对封建婚姻为主旨,与李贽主张婚姻自由有相通之处,但不能以此作为直接证据而断定是他的作品。并且《荔镜记》属于复古派文风,与李贽反复古的泼辣文风格格不入。李贽去世后,其名声大振,悼念诗文绵绵不绝,明代潘
本书收录鲁迅和许广平的散文、杂文、书信等共20万字。鲁迅部分收录散文20篇,多为忆旧怀人之作;杂文25篇,多为文史漫谈。许广平部分收录散文16篇,多为自述和怀人之作;另收录与胡适、周作人、蔡元培等书信十余通。
本书为黄苗子和郁风夫妇的合集,主要收录了他们夫妇与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艺坛人物交往的回忆性文字。除了散文,黄苗子的小品文也颇具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还选取了黄苗子谈美食、历史和人物的文章。黄苗子和郁风不仅同为作家,也同为艺术家,被誉为艺术界的 双子星座 ,他们与艺术界人士交往广泛,记述与他们交往的忆旧怀人的散文语言质朴,真实可感,具有可读性。
《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徐兰英伉俪合编的唐诗普及读物。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问世以来,伴随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的俗谚广为传布,并逐渐取代《千家诗》成为新的家塾课本,编订之初曾家弦户诵, 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 。迄今二百余年来仍在启蒙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陶冶审美趣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唐诗三百首》共选唐代七十七位诗人的作品,约三百一十余首诗。全书按照体裁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分为八部分,在各类的体裁下又大致按照诗人的时代先后编次。本书所选的诗,既侧重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一流诗人的代表作,也酌情收入不知名作者的佳作,甚至收入僧人、歌女之作。所有这些诗作或慷慨激昂、或哀怨悲歌、或沉郁顿挫,范围相当广泛,且又脍炙人口,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入笔者1923 1966年间致亲朋、学者的200余件书翰,是其数十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内容涉及论学、论人、心志情感和日常生活。由此可以了解陈氏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学术探索,了解其性情与为人。这批书函对于研究20世纪学术史、研究陈寅恪均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张草纫选注的这本《黄仲则选集》收录黄仲则诗434首,前言详细介绍了黄仲则的生平和创作。正文所收诗歌作品按照黄仲则生平活动的轨迹,分为前后不同时段以时序编排,各时段作品之前附黄氏简谱。整理者对所选各诗加以简明准确的注释,重要的作品后还辑有评论资料。
清褚人获编著的《隋唐演义》,是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共100回。主要贯穿了三方面内容:一是隋炀帝的艳情故事,二是唐明皇、杨贵妃的风流韵事,三是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隋唐草莽英雄的故事。小说事件纷繁,人物叠出,但通过作者的匠心巧手,安排得脉络井然。小说中塑造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脍炙人口。
《三不朽图赞》,亦称《越人三不朽图赞》、《有明越人三不朽图赞》、《於越有明一代三不朽图赞》、《明於越三不朽名贤图赞》等,为张岱晚年所著。其书总分立德、立功、立言三门,收录明代绍兴府八县(会稽、山阴、萧山、诸暨、馀姚、上虞、嵊县、新昌)一百馀人。每篇图赞可分画像、传记、赞语三部分,画像大都为张岱亲自访求而得,甚可宝贵;传记则撮述人物字号、籍贯及生平大概,甚为简略;赞语则以韵语敷衍人物事迹,平平无奇。《三不朽图赞(精)》以浙江图书馆藏陈治德刻本为底本,该本仅有一百零七人,所缺余烈妇、胡幼恒、余□修三人图赞及徐迪惠摹徐龙川像则据绍兴图书馆藏本补足,凡得一百一十人,一百一十一幅画像。平步青、李慈铭二家校语多有参考价值,则据民国铅印本补入。各本序跋题记等除张岱自序置于篇首外,馀依时序汇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文献的最早注本。此书至今未有点校本。宜确定以高第、黄省曾明正德13年刻本为底本,以朱多煃明隆庆5年刻本、俞初万历13年刻本、冯绍祖万历14年刻本、朱燮元朱一龙万历29年刻本、日本庄允益校刻本等为参校本,且酌情参校清代名家的手批资料,吸收其校勘成果。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文献的最早注本。此书至今未有点校本。宜确定以高第、黄省曾明正德13年刻本为底本,以朱多煃明隆庆5年刻本、俞初万历13年刻本、冯绍祖万历14年刻本、朱燮元朱一龙万历29年刻本、日本庄允益校刻本等为参校本,且酌情参校清代名家的手批资料,吸收其校勘成果。
《读书札记二集》内容包括 史记之部 、 汉书之部 、 晋书之部 、 后汉纪之部 、 资治通鉴考异之部 、 弘明集之部 、 唐人小说之部 、 敦煌零拾之部 、 人物志之部 等。
本书是清代张鉴所著纪事本末体西夏史。《西夏纪事本末》卷首二卷,正文三十六卷,卷首下《西夏堡寨》附有从《范文正公文集》中辑出《西夏地形图》、《陕西五路之图》。详述西夏从建国到覆亡的历史。
1934年英国入侵云南边境造成 班洪事件 ,周光倬为 外交部特派云南边地调查专员 ,经昆明、楚雄、腾冲入境,将调查经历与沿途山川风貌、人文风情等作《赴滇缅边界调查日记》与《滇缅南端未定界调查报告书》。
《曾国藩家书》记录的是曾国藩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种种实践与思考。有学者曾说过:"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曾国藩家书》真实、诚恳,并且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可谓清代版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本书为记载历代义烈之士的传记体史书。张岱从各种史料中辑录出义烈之士500余人,人物始于东周,终于明亡的1644年。每则传记之后都系以张岱自己撰写的论赞,对人物做出精彩点评。本书的*终定稿,当在清初。本书原藏于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部,为稿本,是国家珍贵古籍。此次是本书问世以来的首次点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