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戏剧教育作为一种多元艺术形式,近年来在幼儿教育界受到特别关注。本书针对幼儿戏剧与幼儿教育结合较多,但是关注文学较少这一情况,特别强调幼儿戏剧的文学要素。全书分为 戏剧基础理论篇 和 戏剧实践运用篇 ;理论篇共有两章,分别为 戏剧的概貌 和 幼儿戏剧 ;实践篇共有三章,分别为 经典戏剧鉴赏与排演 幼儿戏剧鉴赏与编排 幼儿戏剧活动 ,书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剧本赏析,幼儿戏剧改编和排演等实践指导,*后附录部分的经典幼儿剧本是很好的编排参考。本书适合作为高校、大中专院校戏剧课程教材。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话: 戏剧表演就像举起镜子观照自然。 但是与镜子里的映像不同的是,戏剧中的形象是由真实的物体构成的,其中瞩目的就是人的身体,其在映像的世界之外是独立的存在。在整个西方戏剧史中,有一些时候隐藏在幻觉之后的现实被展示出来。近年来,欧洲和北美戏剧开始唤起人们对其作品中真实元素的关注,即表演者的直接呈现 他们并不创造角色,他们甚至不是演员,而是作为自己出现在舞台上;文本不是由剧作家创作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有时候演员和表演者(跟观众)共处于真实的环境,其中包含有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真实元素。 马文 卡尔森认为,这些戏剧无论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现象学层面上,都构成了戏剧的重大转向,它不再模仿 而这正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戏剧的核心。《打碎哈姆雷特的镜子:戏剧与现实》考察了近当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近二百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本书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本书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被循环使用。任何一个经常去剧院的人都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马文·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戏剧作为不断发展的社会习俗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效果。本书分为“幽灵出没的文本”“幽灵出没的肢体”“幽灵
南音,作为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文化,它是传承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滋养与历史融合的具体载体,是福建与台湾共同保护留存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保存了上千年的音乐珍品。本著作立足于闽台两岸,从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比较近代以来,在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社会环境下,闽台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关系变化。从多角度、多方面立体的视域比较和总结研究南音与南音戏的种种关系,为二者在当代更好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对策。从音乐学的角度梳理南音与南音戏的内在关系,主要从管门、滚门、曲牌、门头大韵、撩拍、乐队编制、润腔法、曲调发展手法、曲词文本等方面来比较研究。从 非遗 保护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两岸南音与南音戏的艺术创作发展新动态。
该书以福建省仅存不多的,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带有元明时间弋阳腔遗存的古剧种的大腔戏作为阐述对象。它按丛书的统一格式进行建构,包括:概述、唱腔、器乐、人物简介四大部分,因为大腔戏系一古老的小剧种,除唱腔外,较别的剧种多了一个部分 剧本选录 和 附录 。 概述 部分主要介绍此音乐形式的大体情况,可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面貌了解; 唱腔 主要精选了各种剧目的精彩唱段,以展示各类唱法与腔调; 器乐 则包含唢呐曲牌和锣鼓谱; 人物简介 主要介绍了大腔戏各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 剧本选录 则精选了永安市青水乡丰田村大腔戏班展演的《白兔记》全本唱腔; 附录 部分则精选了七篇大腔戏的研究文章,适合相关人员阅读了解。许多资料都是编著者通过田野调查、搜集所得,对研究福建地方音乐特别是弥足珍贵。本书收
本书是雅克 勒考克40年戏剧生涯中生命哲学与教学方法的集结。勒考克从体育运动的韵律与节奏中捕捉到了戏剧表演中肢体的表现方法,这套训练体系以即兴练习为开端,*终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创作,影响了众多当代戏剧与其他艺术的实验与探索。 勒考克在书中回忆了如何走上戏剧之路,讲述了教学时的观察和思考,从而提炼出了他的核心观点: 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 ,即演员通过普遍的人性将抽象之物形象化,再转化于动作之中,以提升表演的层次。从中性面具到表情面具,从意大利即兴喜剧到小丑,勒考克与我们分享了关于身体的智慧,为戏剧表演带来新生。
这是一本专为3岁至8岁儿童设计的实用戏剧游戏手册,包含40节课程计划,200多个独立的戏剧游戏,教学提示清晰简单,易于操作。本书内容是基于国际先进戏剧教育经验研发而成的一套完整的戏剧课程,涉及团队协作、声乐练习、角色扮演,以及服饰装扮、木偶制作和故事表演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参与感的戏剧体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早期的各项技能与综合素质,帮助孩子在探索与研究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建立自信心。书末还附有课程模板,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本书是“高博士现代汉语方言丛书”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漳州闽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6出歌仔戏剧目,包括4出独幕歌仔戏和2出闽南语诗词歌仔戏。戏文的对白、唱词使用的都是地道、纯正的闽南语土语俗词、谚语、惯用语,所有方言、俚语、土字、俗言均用汉字表示,并标注了 音标,再配以闽南本土音乐进行吟诵歌唱,把剧情主题、细节、人物性格特点等表现了出来。每出戏文均附有“词语简释”,对其中的难语生字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解释。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闽南歌仔戏,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漳州的戏曲和文化。
nbsp nbsp在 中国民族民间舞 的发生研究中,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 事件 。它一方面被学界高度肯定,强调其原生性的意义,另一方面,它又被 巧妙 遗忘,诸多学者无意识地将其没入隐隐约约的宏大历史之中。这也就凸显了记忆和遗忘的辩证逻辑;记忆乃是社会性的集体工程,而遗忘却比记忆更加消耗精力和资源。《记忆的话语机制与文化逻辑 中国民族民间舞 的发生》尝试以此为切入点,回溯20世纪40年代以来, 中国民族民间舞 的发生轨迹。通过梳理 中国民族民间舞 从业群体、审美形态的发生与发展,探索这一审美符号系统生成的复杂原因与时代特性。同时,从 文化记忆 的理论视角,重审 中国民族民间舞 学科发展中有关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的 记忆 策略,并以此为案例,呈现 记忆 建构过程中的话语格局。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当代 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狂想曲”。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小写的戏剧”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大写的戏剧”辩护。他所倡导的“大写的戏剧”,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本书是一本戏曲学院靠前文化交流系戏曲专业知识中英文对照读本,适用于该系戏曲知识初学者。中国戏曲学院靠前文化交流系是靠前个培养以“靠前文化交流”为核心,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通晓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艺术,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近年来该系师生为传播戏曲所做出的成绩在靠前上声名远播。该英语教材就是为迎合该系特色课程而编写。内容列举中国九大戏曲剧种渊源、特色、有名艺术家等概况,简单介绍,配以英文翻译并标明具体术语、特色语言的单词解释,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具体单词、词组用法和语言运用能力,旨在为他们今后传播中国戏曲、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书稿整体上看,作为大学教材略显简单,但是为戏曲英语初学者和了解中国戏曲的外国友人提供了工具书,且该书
《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研究》: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范式的转型可追溯到19世纪末,其转变是同整个西方现代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向同步发生的,它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传统戏剧倡导的“摹仿说”和“情节整一”的叙事原则,叙事范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戏剧功能,如戏剧视角、戏剧语言、戏剧节奏、戏剧时空、戏剧结构等积极参与戏剧的叙事活动,并发挥着功能性作用,使西方现代戏剧呈现出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态势和象征性、写意性、符号性的叙事特点。叙事范式的转变使西方现代戏剧的叙事形态应运而生,具有动态性、整体性、观念性的特点。在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的过程中,静止戏剧、悲喜剧、境遇剧、狂欢化戏剧、叙事体戏剧、独白型戏剧、文献戏剧等开始形成,它们不仅仅是戏剧的物质形态也是剧作家和舞台导演的精神形态。
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现代舞的发展历程。从*代现代舞者玛莎 格雷厄姆到50年代的阿尔文 艾利,作者清晰地展示了现代舞是如何诞生、发展以及确立其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的。现代舞发端于20世纪初,*初的参与主体是白人女性(大部分为犹太人)、男同性恋者和非洲裔美国人,他们是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边缘人群。正是这一因素决定了:从诞生之初,现代舞的艺术诉求和表达方式就与社会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舞者用身体发表着对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各种社会偏见的强烈抗议 从 艺术为谁服务?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到 怎样通过舞蹈来表现美国和美国人?身为一名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二战 之后,随着美国社会的繁荣发展,现代舞的政治诉求逐渐让位于纯粹的美学原则,并放下对抗性的姿态,与百老汇舞蹈和芭蕾舞等艺术类型进行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