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五位普利策戏剧奖获奖剧作家的作品集,收入了山姆·谢泼德的“家庭三部曲”、大卫·马梅特的三部代表作、林恩·诺蒂奇获普利策戏剧奖的两部作品、阿亚德·阿赫塔尔的两部重要作品,以及马蒂娜·迈欧克的两部突破之作,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不 别、不同种族之人的困境与挣扎、理想与企盼,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展现了社会的不同剖面,探索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也让读者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欣赏戏剧,看到戏剧随时代发展的脉络。同时本书收入了五位译者为每位剧作家的作品所写的导言,能 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剧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路。
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京大学的戏剧戏曲研究始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1922年秋,曲学大师吴梅先生应南京东南大学之聘,南归授曲。在此后近百年中,薪火传递,直至今日。吴梅先生的弟子卢前、唐圭璋、钱南扬、吴白匋等先后在此执教。戏剧戏曲学专业 九五 期间和 十五 期间持续被江苏省政府评定为省重点学科。其古典戏曲部分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戏剧部分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细致地整理了该学科在百年发展史中,由南大戏剧人创作的代表性戏剧作品。
张庚、郭汉城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清代地方戏”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钱国桢编著的《中国戏曲音乐作品分析》是一本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分析论文集,为戏曲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特别是音乐院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条戏曲音乐作品分析的途径,对我国戏曲音乐欣赏、民间音乐分析的教学实践及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选择了14篇戏曲音乐作品分析论文,按照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和本土腔的五种分类法进行编排。论文主要集中到对唱段的形态分析,从故事情节、图表分析、文字分析和演唱与表演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相关的剧作者、表演者、声腔剧种的形成、戏剧矛盾的进程、人物性格的体现以及对戏曲美学等的探讨都有所涉猎。对戏曲史的探讨不多,只有两篇本土腔论文作了些简要的介绍。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这就是戏剧(第10版)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 者 (美)罗伯特·科恩著 出版时间 20201101 I S B N 9787301314760 定价 299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800 (千字) 页 数 684 读者范围 一
本书编订了荀慧生的部分日记,书名由荀慧生斋名“小留香馆”而来。以 繁忙演戏为生的荀慧生,青年时代起就开始记日记,且持续数十年不辍。本书包括两部分,一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一为40年代,中间还有间断。不过,这6册日记记录的恰好是荀慧生艺术上最辉煌的年代。是京剧名伶的日常生活最有价值、也最可信的文本。
《中国傀儡戏史》为三卷史述式结构,包括古代、近现代史卷,当代发展史卷和文化艺术史卷。本书为《中国傀儡戏史》首卷――《中国傀儡戏史(古代近现代卷)(精)》,由叶明生著。书中除了“绪论”之外,共分七章。 靠前章“先秦汉晋傀儡”,叙述傀儡戏产生的渊源,从先秦到汉代陪葬明器的俑偶到娱人歌舞偶人形式的演变,汉代嘉礼“丧家乐”到魏晋傀儡产生的歌舞“郭秃”的滥觞,南北朝机关傀儡或水傀儡的产生,体现中国傀儡逐级衍变与进展。 第二章“隋唐五代傀儡”,主要讨论隋唐傀儡的特征。此阶段之水傀儡、机关傀儡与提线傀儡得到长足发展,而被纳入政府教坊管理。提线傀儡出现了弄郭秃、弄老人、弄鲍老、弄黄胖儿等剧目,于教坊中列俳儿之首。 第三章“宋元傀儡戏”,受宋杂剧、南戏兴起影响,提线、杖头傀儡呈戏曲化发展,呈现固定音乐
《剧院运营管理:国家大剧院模式构建(套装共2册)》一书针对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和表演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剧院发展的现代运营管理模式,变硬件经营为软件经营,实现剧院建设的初衷等一系列当前剧院行业亟
周来达(1943年-),浙江象山人。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曲学研究》编委。北方昆曲剧院特聘研究员,临沂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特聘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戏曲音乐。出版学术专著4部(1部合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计200余万字。《百年越剧音乐新论》《当代视野下的平调曲牌考》《中国越剧音乐研究》3部学术专著分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戏曲音乐论著·全国一等奖”。《对戏曲音乐创作机制与戏曲生存发展的思考》等5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
周来达(1943年-),浙江象山人。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曲学研究》编委。北方昆曲剧院特聘研究员,临沂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特聘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戏曲音乐。出版学术专著4部(1部合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计200余万字。《百年越剧音乐新论》《当代视野下的平调曲牌考》《中国越剧音乐研究》3部学术专著分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戏曲音乐论著·全国一等奖”。《对戏曲音乐创作机制与戏曲生存发展的思考》等5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
《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一书英文原版2000年由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出版。作者为当代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本书英文版原名为《ExhibitingExperimentalArtinChina》(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中文版改为现名。本书分为导言: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关于展览的展览、“是我”一个展览的个案研究、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以及附录等组成。附录部分列有中国实验艺术展览年表(1990—2000)。全书以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为时段,聚焦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展览”问题,介绍了这一时段的多个重要展览,包括展览的目的、组织以及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吸引了许多实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展人的注意,促使他们投入到互相关联的活动和讨论中去。许多具有鲜明原创性的展览被构想和组织,许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
本套书系《民国京昆期刊文献汇编》系列之一,据民国版《春柳》原版影印。 《春柳》杂志是民国初年京津地区 份戏剧专业期刊,在戏曲、话剧领域影响颇大。该刊与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史之起点的春柳社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春柳》杂志1918年12月创刊于天津,原定每月1期,每期约100—150页,至1919年10月休刊,共出版8期。 创办之宗旨,在于改良戏曲、研究戏曲、针砭社会。其关注领域主要是京剧、昆曲和新剧(早期话剧),主要撰稿人皆业界一时之选,如齐如山、张豂公(张厚载)、袁寒云、罗瘿公、春柳旧主(李涛痕)等。栏目有题字、脸谱、肖像、名伶家世、名伶小史、戏场杂评、新旧剧脚本、新旧剧评论、戏剧词典、北京名伶演戏月表、名伶生辰表等,还有关于梅兰芳1919年东渡日本演剧的系列报道,以及有关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史之起点的春柳社的
汉剧传统十大行当中,净、杂两行都属于“花脸”,在化妆上都需要脸谱。戏曲传神写意,脸谱是 能集中体现的形式之一。本书 从学术上追溯了汉剧脸谱的渊源,归纳了汉剧脸谱的特点和流变,指出了其与京剧脸谱的区别,搜集了大量已经濒临失传的脸谱画法。具体而言,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 部分,对汉剧脸谱的渊源、流变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汉剧十大行脸谱进行分类,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杂十类,且图文并茂地展示各种类别的汉剧脸谱,对特色脸谱及已濒临失传的汉剧脸谱单列出来,指出特色脸谱与京剧脸谱的区别,分析濒临失传的汉剧脸谱的画法。第三部分对本书所列的汉剧脸谱进行系统总结。
本书稿的主要内容就是仡佬族傩事活动中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傩坛口述文本,仡佬族地区傩坛坛班掌坛法师多是心口相传,实际的傩事活动中,其真实脚本多是口述文本。这类文本记录起来篇幅太大,本书只收录了一个框架式自述文本。 (二)傩坛科仪抄本这类文本是本书的主体内容,本书稿收入了《安龙谢土科仪》至《造茅解结科仪》(按音序排列)共50余件科仪抄本。 (三)仪式剧文本,仡佬族傩仪式活动中,确实有一些戏剧性的成分。本书稿根据仪式活动中的人物对话具有明显戏剧特征这一标准,将“神戏”或“正戏”归入《仪式剧》一类,共15种。 (四)杂戏文本,本书稿以“除神戏(正戏)之外的戏剧文本”作为标准,把搜集到傩坛“插戏”归入《杂戏文本》,共20余种。 (五)经忏咒诰等本书稿将
本书通过梳理喜(富)连成社科班存在的历史,同时追溯其继承的前代京剧艺术传统,探讨京剧教育史上“科班”这一类重要人才培养机构兴起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同时展现京剧教育由一种传统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向转型的历史进程。
本书是一部关于近代戏曲档案文献目录的资料汇编,共收录三部目录,即《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二卷》、《国立北平图书馆戏曲音乐展览会目录》以及朱希祖的《整理升平署档案记》,其中收录了大量的与戏曲相关的档案目
周来达(1943年-),浙江象山人。中国戏曲音乐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曲学研究》编委。北方昆曲剧院特聘研究员,临沂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特聘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戏曲音乐。出版学术专著4部(1部合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计200余万字。《百年越剧音乐新论》《当代视野下的平调曲牌考》《中国越剧音乐研究》3部学术专著分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浙江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戏曲音乐论著·全国一等奖”。《对戏曲音乐创作机制与戏曲生存发展的思考》等5篇学术论文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
当前学界对傩的研究,有相当比重习惯于从宫廷大傩开始,言必《周礼》等,引用集中于春秋、两汉时期,再勾连至研究者所在地域散轶或绵延至今的傩文化现象。这种“首尾呼应”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研究范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