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1930年的 包豪斯丛书 是现代主义时期*为集中的一次出版行动,《包豪斯舞台》是这套丛书中的一册,由包豪斯的核心教师奥斯卡 施莱默、莫霍利-纳吉等人合著。 舞台表演 及 表演空间 是包豪斯的重要概念之一,包豪斯认为传统戏剧是宣传的手段,将观众与表演者隔开;不认同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将舞台视为表达讽刺和嘲笑的场所。施莱默等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台形式,由抽象的运动、色彩、光线等构成。包豪斯的舞台概念放在当时看是极具革命性的,而放在100年后的现在看也仍然极富前瞻性和实验性。《包豪斯舞台》一书中收录了施莱默等人对舞台的理解和阐释,还涉及其对空间的研究。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的努力,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续编还在与昆曲有关的艺术边缘作些介绍,特别是对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做出总结,这些观点也是对昆曲美学上的新突破。面对儒学艺术教育,作为昆曲研究者的张卫东先生也是不断实践,有些对读古书吟诵的文章深入浅出,道出民间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走的一条中庸之道。
本书选取了20个中国经典戏曲折子戏片段,按照重表演、强动作、融程式、明节奏、多组合、舞身段、少唱腔、练身韵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戏曲表演片段教学要求,突出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化、写意性等综合特点。以两至三个片段或独幕小戏为一个单元,进行基本剧情分析,对教学难点与教学要求进行详细阐述。为了达到广泛教学应用的目的,在编撰中作者尽量避免了个性化的剧本分析和阐释,侧重基本的剧本分析和教学要点的说明。
本书名为《当代剧场与中国美学》,是陶庆梅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本土戏剧实践,做出带有问题意识的整理与研究推进。书中围绕国内演出过的一些重要戏剧作品,展开叙述、分析与讨论,深入思考、剖析当代欧美现代戏剧理论的历史脉络与概念内涵,并尝试在与当代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建构中国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 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与实践,深受西方影响。如何在新时代形成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不仅是戏剧一个文艺门类的问题,更包含了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学术的自身理论建构的可能性问题。这对中国文明伟大复兴前夜的思想文化界,可谓至关重要。
茂腔是山东胶东半岛兴起的地方戏之一,主要流行于青岛、胶州、胶南、高密、诸城、日照等地区,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唱腔委婉、悠扬,变化多、起伏较大,其念白和唱腔用地方语言,使人听起来亲切易懂,被誉为“胶东之花”。单晓杰著的《高密茂腔研究》主要运用民族音乐中的观察法、访谈法、整体概述法对高密市茂腔戏进行研究,主要围绕茂腔的起源与发展、茂腔的生存环境、茂腔的音乐类型、茂腔唱腔的音乐形态、当代茂腔的生存现状以及茂腔的传承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自2006年茂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加入到了茂腔文化研究之列,因此,期望本著作的出版能够为高密茂腔的研究提供一些文本资料,以供参考。
本书精选了儿童戏剧表演学习中的一些经典作品,题材涉及广泛,具体包括语言基础训练、儿童诗歌、古诗词、戏剧游戏、戏剧小品与儿童短剧、寓言故事,汇编作品适合7~11岁少儿初学者。书中作品涵盖了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指定的朗诵考级内容,戏剧作品为六 一艺术团教师的教学成果,经过多年实践后集结成册,时代感强。本书中的每个训练后都给予了简洁明了的教学提示,不仅可以作为儿童学习戏剧表演的一本辅助性教材,更是教师在戏剧表演艺术教授过程中的一本专业性指导教程。书中的作品内容可以为更多的幼儿园和小学提供节目素材与启发,实用性强。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超越套路的剧作法-修订版 出版社: 京华 出版时间: 2016-12-01 作者: 肯.丹西格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 页数: 239 印次: 1 ISBN号: 9787550285446 商品类型: 图书 版次: 1
本书收集并整理了浙江代表性的十五个剧种,主要从分布地区与发展历程、剧目举要、艺术特点、剧种保护和当代发展等四个部分分别对十八个剧种进行介绍:在分布地区与发展历程一节,本书从各剧种的源起脉络进行梳理,简要介绍其流传地区和发展历程。浙江本土曲艺繁杂,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富有激情活力的劳动人民将民间曲调和本土方言与外来声腔巧妙融合,由田间地头的劳动曲调和祈福祭祀的宗教音乐发展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戏曲班社。
张铨著的这本《淮剧/符号江苏·口袋本》以翔实的图文资料和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了中国戏曲百花苑中较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淮剧。全书从淮剧的历史渊源、舞台形态特征、声腔风格流派、人物小传、代表性剧目方面展开,以审美的视角,阐述淮剧艺术的发展与嬗变;从淮剧音乐、语言的生产与蜕变,细叙它的表现程式、手法及其独具个性化的形态特征;以风格、技巧归类的方式,详介淮剧声腔在唱腔、唱法上的不同特点;多侧面地记录着淮剧前辈及当代艺术名家的身世历史、流派脉络、演唱技巧与艺术风貌;透过拥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剧作特征的代表性剧目,集中展示淮剧艺术的精华,展望淮剧艺术传承发展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