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戏八大经典丛书》之一。该书详实生动地记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迎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以及她们各自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该书着重记述了文成公主为藏汉民族团结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阶段,以政治颂歌和捍卫新生两种模式为主,1957年至1962年是第二阶段,以革命史重塑和乌托邦想象两种模式为主,1962年至1966年是第三阶段,反修防修模式统摄了这一时段的戏剧类型。*章主要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发展阶段及形成的各种戏剧模式进行总括性描述。第二章至第六章是对各种模式的详细阐释,其共同点是以问题意识统领每章的分析,把握每种模式所特有的质素,挖掘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各种模式之间相互指涉、互为依存。第七章是从传播学视角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传播环境、传播机制进行整体观照,第八章是从整体上对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各种模式所投射的价值内涵和逻辑特征进行分析,爬梳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由*初的理论存在到付诸文化实践的脉络及调整,
《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 中学版)》是一本中学生编写的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全书内容详实,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戏曲知识普及读本(通用 中学版)》从戏曲的起源形成,到戏曲历史、戏曲表演、戏曲舞台、戏曲音乐、戏曲唱词和文学、戏曲习俗等各个方面向中学生推介民族戏曲的艺术特质,并且在末章向读者介绍了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通过展现这些新剧目的魅力,彻底破除了 戏曲是老古董 的旧观念,让青少年从新的角度认识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选取了20个中国经典戏曲折子戏片段,按照重表演、强动作、融程式、明节奏、多组合、舞身段、少唱腔、练身韵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戏曲表演片段教学要求,突出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化、写意性等综合特点。以两至三个片段或独幕小戏为一个单元,进行基本剧情分析,对教学难点与教学要求进行详细阐述。为了达到广泛教学应用的目的,在编撰中作者尽量避免了个性化的剧本分析和阐释,侧重基本的剧本分析和教学要点的说明。
本书名为《当代剧场与中国美学》,是陶庆梅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本土戏剧实践,做出带有问题意识的整理与研究推进。书中围绕国内演出过的一些重要戏剧作品,展开叙述、分析与讨论,深入思考、剖析当代欧美现代戏剧理论的历史脉络与概念内涵,并尝试在与当代西方现代戏剧理论对话的过程中,建构中国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 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戏剧文学与实践,深受西方影响。如何在新时代形成自己的戏剧理论语言,不仅是戏剧一个文艺门类的问题,更包含了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学术的自身理论建构的可能性问题。这对中国文明伟大复兴前夜的思想文化界,可谓至关重要。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的努力,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续编还在与昆曲有关的艺术边缘作些介绍,特别是对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做出总结,这些观点也是对昆曲美学上的新突破。面对儒学艺术教育,作为昆曲研究者的张卫东先生也是不断实践,有些对读古书吟诵的文章深入浅出,道出民间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走的一条中庸之道。
本书以现代性理论和生存美学为揳入视角,探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先锋戏剧呈现的独特风貌。采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从戏剧文本出发,在描述该时期先锋戏剧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细读剖析、探幽索微,发掘其在艺术观念、思想意蕴、形式探索等方面的先锋特质,揭示其将世界性视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后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对本阶段先锋戏剧发展的整体性把握。
昆曲溯源际上进北京已经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间也曾几经兴衰而立于不败之地,这都是因当时儒家治国的封建社会体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们,他们创作的那些传奇文本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而后则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会的制约时代,昆曲的振兴也就自然无力回天,现仅凭剧作者或艺人的努力,是不能改变它衰亡的命运?…… 续编还在与昆曲有关的艺术边缘作些介绍,特别是对昆曲是礼乐文明的延续做出总结,这些观点也是对昆曲美学上的新突破。面对儒学艺术教育,作为昆曲研究者的张卫东先生也是不断实践,有些对读古书吟诵的文章深入浅出,道出民间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走的一条中庸之道。
《矛盾与制衡:戏剧表演的一种论述》是一本探讨戏剧表演艺术的专著。作者从 16个悖论 出发,对戏剧表演艺术悖论的实质、历史渊源和内在属性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从而帮助演员从理论上和实践、训练及表演中认识自我、进入角色,为自由演绎剧中人物奠定基础。
本书是一本中学生编写的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全书内容详实,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本书从戏曲的起源形成,到戏曲历史、戏曲表演、戏曲舞台、戏曲音乐、戏曲唱词和文学、戏曲习俗等各个方面向中学生推介民族戏曲的艺术特质,并且在末章向读者介绍了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通过展现这些新剧目的魅力,彻底破除了“戏曲是老古董”的旧观念,让青少年从新的角度认识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戏剧戏曲艺术家生平及其创作成果的历史文化散文,以年代倒叙为方式,以历史史实为基底,捕捉重点人物、重点事件、重点作品,评述了1680年至1220年之间李渔(清)、孔尚任(清)、洪升(清)、汤显祖(明)、徐渭(明)、王实甫(元)、郑光祖(元)、马致远(元)、白朴(元)、关汉卿(元)十位著名戏剧戏曲家的人生起伏、留世作品和社会背景。 本书共十章,每人物一题,计十万字,透过古代戏剧戏曲家的社会处境、遗民身份、文人视野、自由品格、批判个性、创作环境、语言技艺、悲剧意识、突破精神和领袖风范,考察了非官方语境下文人的生存状态,较一般的独立人物评传而言,语言上更具通俗性与共情感,逻辑上更具侧重面和梗概性;同时,兼具历史线索视角,以十人之经历及其创作取向的为一体,援中外横向之对比
《中华戏曲(第52辑)》为是中国戏曲学会、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同人刊物。刊物以戏曲文物研究为特色,以戏曲史、戏曲理论研究为核心内容。本期共收录新戏曲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包括戏曲文物、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戏曲与民俗、宗教等关系及仪式剧研究;高层次的戏曲理论、戏曲美学研究;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戏曲作家、作品研究;当代戏曲现状与走向研究等。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茶馆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01-01 作者: 老舍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25.00 页数: 151 印次: 4 ISBN号: 9787201111445 商品类型: 图书 版次: 1
本书是一本中学生编写的戏曲知识普及读本。全书内容详实,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本书从戏曲的起源形成,到戏曲历史、戏曲表演、戏曲舞台、戏曲音乐、戏曲唱词和文学、戏曲习俗等各个方面向中学生推介民族戏曲的艺术特质,并且在末章向读者介绍了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发展状况,通过展现这些新剧目的魅力,彻底破除了 戏曲是老古董 的旧观念,让青少年从新的角度认识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收集并整理了浙江代表性的十五个剧种,主要从分布地区与发展历程、剧目举要、艺术特点、剧种保护和当代发展等四个部分分别对十八个剧种进行介绍:在分布地区与发展历程一节,本书从各剧种的源起脉络进行梳理,简要介绍其流传地区和发展历程。浙江本土曲艺繁杂,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富有激情活力的劳动人民将民间曲调和本土方言与外来声腔巧妙融合,由田间地头的劳动曲调和祈福祭祀的宗教音乐发展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戏曲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