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在英文中,可以把一出戏叫作 a play ,而 play 又有 玩 游戏 的意思,因此也可以把演员(player)称为 做游戏的人 。巧合的是,在中文中, 戏剧 与 游戏 都有一个 戏 字。在游戏中,游戏者要遵守规定情境,与他人合作,完成自己角色的任务,在不断流动的每个瞬间,鲜活的即兴表演产生了。 玩游戏与戏剧表演在心理上只有程度区别却没有本质的不同。 用游戏来学习表演,不仅合理,而且具有其优势。 本书包含275个表演练习、活动和游戏,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内容丰富的合集,覆盖了表演训练的各个阶段。作者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戏剧实践和行业经验,详细说明每个游戏的使用方法和目的,以及与影视产业的关联,旨在通过具体的游戏情境全方位训练演员,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本书不仅是戏剧教师、导演、表演指导者进行课堂以及其他形式表演训练的指南,一般
《课堂内外的创造性戏剧》分为两大部分,共21章,讲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儿童创造性戏剧,对创造性戏剧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阐述。对想象,游戏,运动、节奏和舞蹈,哑剧,即兴表演,木偶剧,朗诵,演讲等都做了分节讲述,有案例分析,有特殊情况解答。且结尾都列有小结、练习题、思考题,为学习者提供了实践和思考的路径方向,实用性强。
戏剧教育原来是这么精彩、这么激动人心!戏剧体验可以为孩子带来很多益处。它拓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培养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它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为各学科的学习提供真实生动的语境。戏剧中的聚焦练习、合作练习、信心练习培养孩子获得专注力、合作能力、自信心等渗透于生活各处的核心生存技能。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和不同的文化与人群交汇,可以穿越时空,体验现实世界里的各种职业以及生活方式,学习理解他人。 本书以简单实用的方式,介绍了戏剧教学方法、戏剧要素和训练活动,以及建立课堂秩序、利用教学空间和资源的妙招,帮助老师们将更多富于想象力的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日常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作为中国现代*影响的话剧导演,焦菊隐不仅以其导演实践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在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以其毕生的努力为创立导、表演理论的中国学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戏剧理论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焦菊隐戏剧理论研究》一书首次对焦菊隐的戏剧理论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梳理其流变,寻绎其意蕴,总结其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与此前同类著作相比,本书的研究更为集中、系统、深入,且多有创见,代表了当前对该课题研究的新的水平。
本书是中国知名话剧导演林奕创作的一部话剧入门读物。林奕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和上海捕鼠器戏剧工作室的导演,多年来创作了《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原告证人》《推销员之死》等一系列深受观众喜爱的话剧。本书以其代表作品、改编自阿加莎 克里斯蒂小说的经典悬疑话剧《无人生还》的创作与演出展开,聚焦于导演、演员、幕后人员的日常工作,全方位介绍剧场、剧本、布景、选角、音效及灯光设计等话剧相关知识,图文并茂,生动展现了话剧舞台背后的热爱与坚持。
本书是我国舞台灯光的系统专著,它的出版将会对我国舞台灯光艺术与教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书是一本历史性与实用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知识性与探索性、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互交融的综合性论著,它是五位作者长期舞台灯光教学、艺术创作与研究探索的结晶。全书分为十篇,内容涵盖舞台灯光艺术和技术。书中附有大量的图片和剧照。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舞台演出的灯光设计和灯光工作有关人员,从事剧场建筑设计的建筑师、照明师。本书可用作全国文艺院校相关专业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对于从事影视照明、舞台美术、导演等人员也颇具参考价值。此外还可供舞台灯光设备生产厂的科技人员和其他照明业的从业人员参考。
你即将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和你的学生开始一段美妙的旅程! 可你无所适从! 成功运作一个戏剧项目,你需要资金、场地、剧本、团队,还要面对排练演出中的各种困难,以及技术方面的麻烦。事情千头万绪,该如何起步呢? 本书涵盖了一个戏剧项目从策划、剧本选择,到创立团队、排练和演出的所有步骤。作者将三十七年的亲身教学与实践经验凝练成书,用实际的事例、具体的方法、详细的信息,讲述了如何成功运作一个戏剧项目,完成一次次充满智慧与激情的戏剧探险。书中还附有插图、照片、讲义和表格等许多额外资料,读者可以按图索骥,轻松上手。对于校园剧社、民间剧社,乃至小型职业剧团来说,这都是一本极为实用的书,是戏剧大海的惊涛骇浪中的一艘救生艇!
中国话剧必须民族化;话剧借鉴戏曲,是民族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话剧必须民族化,但它又必须是现代的、话剧的。 舶来的话剧与中国民族现实相拥抱,从而在民族精神的深刻表现、民族性格的真实刻画与民俗风情的生动描写中走向现代化,也在戏剧审美和艺术创造等方面从民族戏曲那里汲取营养。 本书力求在这个方面做系统、深入的探讨。
该著作在广阔的世界视野中展开对现代中外戏剧关系研究,从比较戏剧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对当前及今后中国戏剧的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假如我们放眼整个古典戏剧的发展历程,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一条 神 英雄 人 的发展路线:《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了天神盗火受罚的故事,《熙德》讲述了英雄在道义与情义间的取舍,《戴爱丝 拉甘》讲述了通奸之人受到幽灵的折磨。这与现代戏剧的发展经历类似 救世性反叛 戏剧也将目光投向天国的神,然后逐渐回到 社会性反叛 戏剧中的高举 个人 大旗的凡人英雄,后到 存在主义反叛 中的无用之人。可以说,旧式戏剧完成了反叛的循环,戏剧在新一轮的循环中进入了现代戏剧。无论是旧式戏剧、现代戏剧还是当代戏剧,它们都处在循环的过程之中。书中所分析的九位戏剧家包括 : 易卜生、斯特林堡、契诃夫、萧伯纳、布莱希特、皮兰德娄、奥尼尔、阿尔托以及热内,基本囊括了对现代戏剧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家。虽然这些戏剧家的创作历程和思想经历各有
序 颜长珂书荫兄命我为此书作序,给我出了难题。对他钟情的学问,我知之甚少,几乎是个门外汉,实在无从置喙。书荫对戏曲古籍研究的兴趣,大概早年就萌生了。197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研究生,他有幸成为张庚先生的的弟子。张庚对于戏曲文献的搜寻与研究,历来非常重视,但深憾于人材的匮乏。书荫学习勤奋,热爱专业,刻苦钻研,深得导师的赏识和器重。1982年,书荫《曲品校注》著就,张庚为其欣然作序,肯定 作者经过多年辛勤搜寻,从大量的明人诗文集、笔记、碑传及地方志中,征引了比较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向来被人所忽视的中小作家的材料,尤为罕见和珍贵。所以本书无论是对作家作品的考证,还是对以往成说的修订,都显得详明和公允 ,期望他继续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1989年,张庚、郭汉成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再版
《丝路交流与戏*形态的生成、蜕变》采用神话-仪式学基本理论框架,综合运用音乐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方法,在综合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文献及传统习俗材料的基础上,沿着神话—偶仪—乐器—戏*的路线讨论了戏*文化观念的发生,依据脚色—叙事—*牌—文本的线索讨论了戏*诸因素的形成,因循唱(念)—腔—乐的思路讨论了戏*形态的蜕变,多视角、多维度全景式地将戏*发生、形成与蜕变的全过程还原到历史的语境中。总体上,《丝路交流与戏*形态的生成、蜕变》视野开阔、材料丰富、观点新颖,为中国戏*史、戏*音乐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本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晚清民初戏剧传播研究,除学界研究较多的文本、表演传播之外,本书注重考查文体间传播、图文传播、报刊传播及出版传播等问题,包括小曲对戏曲的传播、小说作为戏剧传播的软媒介、图画类期刊对戏剧传播的影响、民国初期戏剧类书籍的出版发行分析等;二、晚清民初戏剧批评研究,主要对清末民初的剧话体戏剧批评文献、批评群体、批评载体等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剧话文献考辨、剧评家专题研究、作为批评载体的报刊研究等。
本书主要介绍诺埃尔 卡罗尔的戏剧理论,绝大部分内容属于首次在国内出版。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主要是卡罗尔于2015年12月在上海戏剧学院所作讲座 亚里士多德《诗学》:西方戏剧理论的奠基 的中译文。这是卡罗尔教授应邀专门为上海戏剧学院撰写,其有关研究内容和观点通过本次讲座在国际上首次公开。在该部分,卡罗尔主要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概念,他对悲剧基本情节结构的分析,他对悲剧价值和意义的辨析,卡塔西斯的意义,他对悲剧诸成分的探讨,他关于悲剧定义的关键术语等内容。(2)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卡罗尔对戏剧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即 何为戏剧 的研究。在该部分,卡罗尔着重论述了戏剧的二重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 剧本写作的艺术和戏剧演出的艺术。(3)第三部分主要是卡罗尔在2003年出版的
《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研究》:西方现代戏剧叙事范式的转型可追溯到19世纪末,其转变是同整个西方现代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向同步发生的,它打破了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传统戏剧倡导的“摹仿说”和“情节整一”的叙事原则,叙事范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戏剧功能,如戏剧视角、戏剧语言、戏剧节奏、戏剧时空、戏剧结构等积极参与戏剧的叙事活动,并发挥着功能性作用,使西方现代戏剧呈现出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态势和象征性、写意性、符号性的叙事特点。叙事范式的转变使西方现代戏剧的叙事形态应运而生,具有动态性、整体性、观念性的特点。在现代戏剧叙事转型的过程中,静止戏剧、悲喜剧、境遇剧、狂欢化戏剧、叙事体戏剧、独白型戏剧、文献戏剧等开始形成,它们不仅仅是戏剧的物质形态也是剧作家和舞台导演的精神形态。
欧阳予倩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人物,是中国话剧的开创人之一。欧阳予倩一生的经历就是一部鲜活的戏剧运动史。欧阳予倩同时又是通才大家,他不仅是戏剧表演家、导演者、戏剧教育者、传播者,还是早期中国电影编导和开风气先的艺术研究者。 本书以中央戏剧学院独家馆藏为基础,收录了1990 年版六卷本《欧阳予倩全集》未刊文献资源,是为 集外 ,包括话剧剧本、电影剧本、文艺理论及评论、杂文、讲演及座谈发言、诗词和书信,提供了多角度认识和研究欧阳予倩的新路径和新思路。
戏剧文本是一个既必不可少又并不完整的客体。必不可少,因为虽然在舞台表演的历史中,某些演出避开了事先写好的文本(意大利即兴戏剧的传统,太阳剧院集体创作,七十年代舞台剧院的表现艺术),戏剧很难省略文本。索引就是在图书馆书架上开始的现实。为了存在,戏剧像音乐一样通常需要确定它的乐谱。 不完整,指的是文本只提供了演出微小的一部分。的确,它就像一台绝妙的赌博机;但在这一点上,比起任何其他文本,它仍是 懒惰的机器 。安伯托 艾柯(UEco),它要求依靠众多媒介才能完全存在:演员、导演、舞美专家。它提供了某些戏剧演出的组成成分,演出的文本将由演员说出来,但它仍需要其他非语言的提示才能转变成真正的戏剧。它的身份是被 打穿 。(A.尤波斯菲尔德)。 因此,一部戏剧比其他作品要求多,它*为开放,保持
众所周知, 唱 居戏曲 四功 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剧艺术的性质。豫剧作为 地方戏 大剧种,其突出的舞台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 唱 ,素有 一腔遮百丑 之审美准则。本书的研究从历史轨迹、方法技巧、语言吐字、谚语口诀、演唱理论系统等展开论述。书稿包含历史、实践和理论三方面内容。章是关于豫剧演唱发展历史的描述,以演出场所更迭和社会、人文、公众背景变化为参项,将豫剧演唱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段,概略地梳理剧种的发展背景,详细地论述总结了演唱艺术的成就。第二至四章是关于演唱技法本体的研究,借用现代科学成果对七种用嗓方法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豫剧 窝班 教习机制和演唱训练规程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挖掘,尤其对 夹板音 给予新的关照;关于演唱方言土音辨正、语言创作特征的抽象总结则具有语言音乐学的意味,特别是对 润腔 进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 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戏剧评论:人类表演学刊》是当今世界人类表演学的旗舰学刊,已有60多年历史,大部分时间由谢克纳教授主编。该学刊为国际人类表演学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发表和交流的平台。上海戏剧学院 谢克纳人类表演学研究中心 从《戏剧评论 人类表演学刊》中选择和翻译了多篇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优秀文章,与国内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一起,结辑出版。自2007年第1辑始,《人机动物表演/人类表演学系列》是第6辑。 《人机动物表演》适合人类表演学的相关学者、从业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