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话剧《龙须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老舍先生原著,焦菊隐先生改编并导演的*部歌颂共产党建设新北京、得民心、顺民意的优秀剧作。此剧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充满京味儿的新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话剧的独特魅力,上演之初即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至今70年长演不衰,已经成为中国话剧的不朽经典。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了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与焦菊隐先生关于创作导演这部剧作的构思体会、人物分析,同工作人员的通信等文章以及曾参与该剧首演的郑榕、李滨等老艺术家和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不仅是对北京沧桑巨变的回顾,更对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礼赞。 由老舍先生原著,经焦菊隐先生改编的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遗失了几十年,
书稿在系统梳理晚清以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延安时期的戏剧活动做了整体论述,重点考察了延安时期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重要收获、可贵经验及当代影响,在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展现出延安时期戏剧活动的重要价值,在经验和省思两个维度上揭示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时间轴为线索,论析了自晚清到20世纪30年代四个历史片段下的戏剧改良运动,探究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发生的历史动因,以及各个历史片段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其中的分段问题、大戏热问题、两种戏改路向问题,以及1943年后出现的两个典型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呈现了延安时期戏剧社团活动的概貌,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与鲁艺实验剧团为个案,揭示出延安时期戏剧发展过程中“普及”与“提高”的双重合奏。以戏剧理
本书汇集了著名剧作家喻荣军的8个话剧作品《家客》《不可说》《孟小冬》《星期八》《你们怎么能打一个小女孩的脸》《大道》《美好的事情》《人世间》以及3篇创作感想。各剧聚焦社会热点,生活内容丰富,艺术功力饱满,尤其重视现代人的心灵观照,内涵深刻,发人深思,加上文字畅达,堪称佳作。不少作品都已搬上舞台,深受观众好评。该书被列为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选编的 海上风`艺术文丛 系列,从一个方面呈现了作者在2014至2023年间在话剧创作方面的艺术水平与工作成果。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带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熟的学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剧作家曹路生先生的话剧集,他曾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人类表演学博士,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副主编,其创作的戏剧作品在数量和形式上都非常丰硕,荣获过文华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等。书稿中共收录了九个剧本,编剧取材于著名的中外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基于雨果的《九三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伏尼契的《牛虻》、徐渭《玉禅师》原著基础上进行的话剧剧本创作,还有根据文献资料创作的《弘一法师》、《庄周戏妻》,其中《弘一法师》是传记体文献剧。还有两个剧本是在现当代小说基础上改编成的剧本,如改编自当代作家陈彦同名小说的《主角》,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另一个改编自阿来同名小说《尘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2FYSB037)研究成果。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国立剧专成立前中国话剧的相关概念和观念基础(新剧、文明戏、话剧、国剧等),国立剧专的话剧教育方式与特色及其对此前话剧教育(北京“人艺剧专”、北京艺专戏剧系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等)成果的继承和,较之于同时期话剧教育(延安“鲁艺”、“孤岛”上海的戏剧学校等)的独特性,校长余上沅与熊佛西民国时期戏剧教育观念的异同,余上沅戏剧教育观念对剧专师生的影响,剧专教学与学术研究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国立剧专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值得珍视的教育传统及其当代演化等。本书是一部围绕民国时期国立剧专的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研究的学术著作,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的学术参考价值。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本书收录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11个话剧剧本。《主角》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尘埃落定》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剧本发表于《新剧本》月刊;《九三年》由国家话剧院上演;《庄周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本书稿是南京大学新文学中心马俊山教授的学术论文自选集。书稿中共收录了马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撰写的23篇学术文章,主要涉及中国早期话剧研究、著名话剧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当代话剧研究、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话剧历史与传统、现状与问题的深入思考。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70周年研究等。作者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本书收录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11个话剧剧本。《主角》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尘埃落定》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上演、剧本发表于《新剧本》月刊;《九三年》由国家话剧院上演;《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