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话剧《龙须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老舍先生原著,焦菊隐先生改编并导演的*部歌颂共产党建设新北京、得民心、顺民意的优秀剧作。此剧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充满京味儿的新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话剧的独特魅力,上演之初即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至今70年长演不衰,已经成为中国话剧的不朽经典。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了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与焦菊隐先生关于创作导演这部剧作的构思体会、人物分析,同工作人员的通信等文章以及曾参与该剧首演的郑榕、李滨等老艺术家和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不仅是对北京沧桑巨变的回顾,更对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礼赞。 由老舍先生原著,经焦菊隐先生改编的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遗失了几十年,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带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熟的学
本书稿是南京大学新文学中心马俊山教授的学术论文自选集。书稿中共收录了马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撰写的23篇学术文章,主要涉及中国早期话剧研究、著名话剧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当代话剧研究、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话剧历史与传统、现状与问题的深入思考。
本教材是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的高年级教程,本册是重庆大学出版社在2017年12月出版的《演员演剧指南.上》的后续教材,全套教材是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的高年级教程,主要为了学习 塑造完整人物形象 的知识而编,通过全书的学习,可以指导演员如何将剧本由文本转化成舞台呈现。该书操作步骤很好详实,案例丰富,可操作性强。全书接续上册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部分用一个具体的剧本《烟幕》为案例,实际指导演员完成一次完整的操作流程;第二部分,分析、批注《晚安啦,妈妈》等十余个剧本,从宏观上指导演员去探索人物塑造的实际操作。
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 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刘子凌*魏建主编的《话剧行动与话语实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话剧史片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流学术新探书系》从原始史料出发,对三十年代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人物、现象、思潮予以新的阐释,全书分为四章,对上海艺术剧社、剧联的成立与活动,以及国民党时期的话剧演出进行了介绍和研究,详细论述了苏联话剧*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历史脉络,重点探讨了袁牧之、 马彦祥、 曹禺和李健吾的话剧理论与创作实践。附录中收录了作者的3篇相关的话剧论文,对书稿内容进行了一个补充。 在学术上,本书采取史论方式,不求面面俱到,着力于话剧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在历史语境中认识三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地形图;不仅关注剧本,而且关注时人的话剧观念和演出形态,侧重于话剧作为一种社会性存在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戏里戏外:中国现代话剧观念的艰难抉择》以1907 1949年中国话剧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线索作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话剧进入中国之后所进行的种种尝试与遭遇的困境。通过对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二元对立格局的辨析、浪漫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转向、大众化与民族化道路的探索等问题的研究,论述中国现代话剧中存在的悖论与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们进行的艰难抉择。
本书依据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话剧演出史料,靠前次完整、系统地对此时期的话剧进行全景观的考察。靠前章海派话剧概论为海派话剧界定并勾勒出其致形貌;二章海派话剧的产生溯源并理清了海派话剧和文明戏的关系;三章从人生百味的流、民间性的闪现、通俗化的演剧风格三方面分析其文学风貌;四章分析海派话剧的剧评面貌,包括话剧对于现代市民生活方式的建构、众时代的媒介呈现等。尾声部分寻觅整理了海派话剧的退场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