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是我国北方地区梆子腔剧种中颇具特色的代表,在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流派,本书着重对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为代表的 丁、牛、郭、冀 四大晋剧流派进行研究。 书中将四大流派精要概括为 须生巅峰的丁派、云遮月般的牛派、绝活频出的郭派、婉转流畅的冀派 ,以此为基点,既介绍了各流派代表人物的艺术生涯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又结合实例,突出介绍了各流派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不忘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对各流派在当下的传承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现实,对晋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和展望。 本书弥补了晋剧研究方面关于流派综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对晋剧的传承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书是研究粤剧 排场 的专著。 排场 作为一个戏剧术语,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般包括戏剧场面、身份、演出场次安排、舞台调度等;粤剧排场指由演出各要素综合而成的戏剧段落,是可以在不同地方重复借鉴的程式套路的组合体。本书介绍了粤剧排场的概念、形态、表演特征、成因、教学传承、兴盛与衰落的历史,以及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书根据闽剧老生行当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纲要,选取16首闽剧老生名家经典唱段,13出深受专家、观众认可的经典折子戏,3出荣获全国大奖、传承价值极高的经典大戏作为范例编入教材,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塑造角色并进行角色创作,在继承的同时有所发展。教材由易入深,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提高教学难度,编写时将基本功训练和剧目排演相结合,力求以学促演、以演代学。每首唱段都配有音频资料,每出折子戏与大戏都配有剧本、曲谱、剧照、视频以及相应的剧情简介、人物分析和艺术指导,能够让学生听得懂、看得懂、学得快,为继承和发展闽剧老生表演艺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川剧又称川戏,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全境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 川剧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唐代有 蜀戏冠天下 的说法。明末清初,随着 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浪潮,川剧经历了一个声腔流入到融合的过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中融为一体,形成 五腔共和 的现代川剧,一直延续至今。川剧唱腔曲牌丰富、唱念做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精彩,特别是 变脸 喷火 更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川剧文化》共收录文稿40篇、图片100余幅。按内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块:其一,主要记载清末以来营山县的川剧玩友、票友、戏班、剧社、剧团、戏楼等情
《昆曲大观 名家访谈:杭州 温州 郴州》为杭州、温州、郴州三地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汪世瑜、沈世华 、龚世葵、张世铮 、王奉梅、雷子文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其中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本书以通俗有趣又不乏专业性的语言讲述宁波戏曲的前世今生。 绪论 概述宁波地方戏曲之于宁波地域文化的意义。后分为四个部分: 戏史记忆 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展示宁波戏曲的历史面貌; 戏种概述 畅谈越剧、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四个现存剧种之古往今来; 戏目杂谈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用讲故事的方式叙写; 码头 戏事 回顾了一些戏曲名家和旧闻轶事,讲述宁波城这个 戏码头 里的故事。本书既有对宁波戏曲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说,又有对戏种戏目戏事的微观解读,反映了宁波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是国内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绝佳读本。
本书在民俗学与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下,对湖南通道侗锦发展历史、工艺特征、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侗锦技艺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全方位为通道侗锦的技艺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发展路径,找准新的传承赛道,扩大文化传承范
本书主要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阐释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发展平台、机制与政策,与手工艺教育、科研、设计的协同发
本书属于民族手工艺文化研究方面的著作, 以中国木雕艺术为研究对象, 有中国木雕的发展历史、流派、形制、材料、技法、题材、粉本等综述内容, 也有浙江东阳木雕、温州黄杨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宁
茶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底层逻辑。气候、地理环境之殊异,茶树品种及树龄之差别,制茶工艺之各有千秋,令所得茶在化学成分上有所侧重、性质上有所偏向,最终使人饮用后在闻香、滋味、体感等方面体验到多样的生理反应,
中原俗曲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概念本身产生较晚,但由于它的客观存在以及与传统音乐文化较直接的承传性,从而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书对中原俗曲文化的形成进行了细致剖析,并对其整体性风貌做了全面梳理,同时对锣戏的历史、艺术特征和价值进行了整体性呈现。作者通过对该剧种的形成时间、流布地区、戏曲班社、音乐本体、表演艺术和剧目文本等多方面的梳理,具体分析了其独特性的根源,以便让读者对中原俗曲文化有一个具体、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晋剧 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原名丁步云,艺名“果子红” 。她创造的晋剧须生“丁派”唱腔,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晋剧艺术的发展,故有“山西梆子大王”的称誉。本书是一部反映丁果仙全部人生的传记文学作品。书稿用四十多万字 记述了晋剧坤伶须生开宗泰斗的一生。对其事业、爱情、生活、德行等方面都有详尽介绍,翔实、客观。尽显其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唐代首饰、金银器活化研究》期盼通过对唐代首饰和金银器的器形、纹样、工艺以及所承载东西方文化交流现象等的研究,分析其折射出的造物观、价值观、佩戴理念等文化内涵,重点探析活化设计研究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