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从戏曲的角度切入山西历史地理的作品。山西,这一块地方,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堂。山脉、河流、长城,构成了我们特殊的地理条件,保存了山西相对鲜明的文明。这块表里山河的地方,又是戏曲大省,剧种之多、声腔之丰富居全国,我们的梅花奖获奖人数,是全国。但真正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山西的文明入了戏,有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在全国各大剧种中流传(和山西有关的戏曲剧目初步统计有20多个),被无数个剧团剧种和戏曲人演绎他们的人生 戏中山河。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本,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将相声的基础知识,如说、学、逗、唱等,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同时配以有趣的漫画形象,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5月18日宣布为中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举世瞩目。徐凌云,昆剧名家、昆剧传习所创始人。本书包括徐凌云文集与徐凌云研究两部份。其中徐著《昆剧表演一得》着力提高昆剧演艺人员自我修养,也从侧面印证徐氏本人从艺六十年的杰出造诣。是对“徐家做功俞家唱\",做功即表演的生动形象演绎。《昆剧曲调》也能让普通读者了解昆剧起源,发展与流变历史。徐凌云研究深入探讨昆剧历史与发展机遇。对徐氏坚持数十年的昆剧传习所与培养昆剧火种传字辈的历史功绩有较为清晰的叙述。书中还展示有四百年历史的昆剧,水磨唱腔幽宛,表演身段优美,集中华艺术精华方案、戏曲与舞蹈之大成,能满足对昆剧的基本认知,也能为了解与研究昆剧打开探索之门。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 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 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第二本,延续*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本书列 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一部地域通史性质的戏曲史著,涉及的史料较为久远,且列有考古图片、戏曲曲谱,内容丰富。本书专章介绍了清代对东北实行“封禁时期”被流放到黑龙江地区的流人带来的戏曲艺术,以流人程煐创作的《龙沙剑传奇》为代表的“流人戏剧”,是中国戏曲 的现象;考察了朱春产生的时间、演剧形式特征;记述了随着移民带来他们当地的艺术在黑龙江落地生根、成长壮大的过程;以此为代表的中国戏曲 很多重要的事件与黑龙江地区的戏曲活动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可是,由于地区偏远,黑龙江一地的戏曲历史活动遂成为中国戏曲史上一段不为世人所知的“秘史”,所以本书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概述。
《油画艺术导论(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以油画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开篇,分析艺术理念与绘画技法的演变过程,揭示艺术家在模仿自然中创造的特性。同时,《油画艺术导论(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关注20世纪以来,油画在新艺术和当代多元艺术格局中的状况。根据研习油画的需要,对油画艺术实践的基本问题展开多角度的初步探讨,从艺术理论、技法实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为读者理清思路和解除困惑。以创造性作为主线索,在艺术与技术两个层面展开分析,既注重研究前人的作品,也关注个人艺术道路的发展。
暂无
《古典文库: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全称《牡丹亭还魂记》,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该书是继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以青年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古典戏曲名著。《古典文库:牡丹亭》以明怀德堂刊本《牡丹亭还魂记》为底本,参校以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明朱墨刊本、毛晋六十种曲本、钮少雅格正还魂记词调本、吴吴山三妇合评本、光绪同文书局印本、暖红室刊王思任评校本以及暖红室覆刻冰丝馆本。
《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林妹妹来了!贾府上下热热闹闹迎接远道而来的林妹妹,贾宝玉 是对这位“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充满好奇,好像是从他的梦中走出来的,她的样貌、声音都充满了江南的韵味。于是宝玉迫不及待地带着林妹妹游览大观园,还一起共读了喜欢的书《西厢记》……大幕拉上,啊,原来这是一出戏呀!扮演帅气的贾宝玉的演员原来是一位漂亮的姐姐!《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以林黛玉和贾宝玉为主人公,由林妹妹贾府展开故事,顺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经典唱段,将越剧的声腔、舞美、表演、服装、女子班等艺术特点——道来,在科普的同时,又再现了越剧《红楼梦》“黛府”和宝黛“共读西厢”的经典桥段。
本书把中国戏曲服饰图案纹样经过适量提取、数据采集,对其造型和色彩进行研究解析,以纹样的基元层、基因层、对象层、纹样层的元素层模型建立方式,展示创新的现代视觉艺术设计方法。书中展示开创性的传统与当代的转换设计成果, 从新的“元素码”现代设计学角度呈现中国戏曲服饰纹样的美的视觉效果。本书梳理了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图谱的知识体系,在实现标准化识别与管理的同时,以大篇幅的图示与实际操作案例呈现,引导未来的纹样使用者能够动态地学习和利用该知识体系,使之服务于未来的设计,这为中国文化视觉元素的再传播,以及读者的直接运用及再创作提供了 好的基础。
本书由“梅兰芳小史”“中国京剧概要”“京剧的欣赏方法”“剧中的梅兰芳”“梅郎评”“常演剧本概要”“梅郎杂话”“名曲原本”“咏梅集”九个部分组成,正文前附有冯耿光、罗惇曧、大仓喜八郎、龙居赖三的题字和梁士诒、李宣倜的题辞,还有听花散人、乌江散人的序和梅兰芳的大量经典戏装照。通过此书,我们可以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可以看到梅兰芳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可以看到梅兰芳成功背后强大的团队支持,可以了解中国京剧的相关知识和诸多经典的剧目,可以看到梅兰芳的 代风华以及时人眼中梅兰芳的经典形象,也可以了解中日戏剧的相同和差异。
本书是对戏曲舞蹈身体语言规律性原理的探讨。全书围绕“身体语言”这一核心,首先对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历史形态进行梳理,以确立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特征;在分析戏曲舞蹈程式化语言体系的生成方式、构建原则与技术法则,以及外部形态的表达方式与风格倾向之后,对戏曲舞蹈百年史中的众多艺术典范进行深入分析,这亦是对戏曲舞蹈身体语言的基础理论研究加以佐证;同时,提出在时代发展与变迁过程中,戏曲舞蹈的语言形态、语言结构、风格特点与动作体系正在经历的艺术演变趋势;继而尝试运用中国古典美学原则,挖掘传统戏曲舞蹈身体语言中所蕴含的审美范式与身体文化; 终从学科视点、学术视点与教育视点三个角度对戏曲舞蹈身体语言学的发展提出设想。此研究在填补与完善戏曲表演理论的同时,也为中国古典舞的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
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5月18日宣布为中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举世瞩目。徐凌云,昆剧名家、昆剧传习所创始人。本书包括徐凌云文集与徐凌云研究两部份。其中徐著《昆剧表演一得》着力提高昆剧演艺人员自我修养,也从侧面印证徐氏本人从艺六十年的杰出造诣。是对“徐家做功俞家唱\",做功即表演的生动形象演绎。《昆剧曲调》也能让普通读者了解昆剧起源,发展与流变历史。徐凌云研究深入探讨昆剧历史与发展机遇。对徐氏坚持数十年的昆剧传习所与培养昆剧火种传字辈的历史功绩有较为清晰的叙述。书中还展示有四百年历史的昆剧,水磨唱腔幽宛,表演身段优美,集中华艺术精华方案、戏曲与舞蹈之大成,能满足对昆剧的基本认知,也能为了解与研究昆剧打开探索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