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本,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将相声的基础知识,如说、学、逗、唱等,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同时配以有趣的漫画形象,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苏州评弹简称评弹,以说、噱、弹、唱为特色,是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的总称。在评弹数百年的发展史中,评弹艺人始终“背包囊走官塘”,活跃于江南各市镇码头,成为江南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 ,评弹已入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评弹数百年来生生不息,有赖于行之有效的世代传承。《薪火相传: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传承机制研究》通过回顾评弹传承机制在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阶段的变迁,从艺术本体演变与市场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影响评弹传承的因素,并以评弹传承为切入口,考察了近代江南社会的历史变迁。本书既是以全新视角考察苏州评弹的论著,也对其他曲艺传承机制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5月18日宣布为中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举世瞩目。徐凌云,昆剧名家、昆剧传习所创始人。本书包括徐凌云文集与徐凌云研究两部份。其中徐著《昆剧表演一得》着力提高昆剧演艺人员自我修养,也从侧面印证徐氏本人从艺六十年的杰出造诣。是对“徐家做功俞家唱\",做功即表演的生动形象演绎。《昆剧曲调》也能让普通读者了解昆剧起源,发展与流变历史。徐凌云研究深入探讨昆剧历史与发展机遇。对徐氏坚持数十年的昆剧传习所与培养昆剧火种传字辈的历史功绩有较为清晰的叙述。书中还展示有四百年历史的昆剧,水磨唱腔幽宛,表演身段优美,集中华艺术精华方案、戏曲与舞蹈之大成,能满足对昆剧的基本认知,也能为了解与研究昆剧打开探索之门。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明代散曲的研究,多重视“未有昆曲以前,北曲为盛”的明中叶散曲,而认为昆腔兴起之后的明后期散曲价值不高。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仍有学者认为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天启五年(1625)的这七十年时间内,散曲创作基本都囿于梁辰鱼、沈璨两派,直到施绍莘的出现,才 打破“香奁文学”的一统局面。 本书以如何确定“晚明”散曲的时间下限为切入点,在尽可能还原这七十年内散曲曲坛真实情况的前提下,从散曲这一文体本身的发展、演变出发,并结合“晚明”词曲互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从理论层面辨析“词曲同源”与“正变异流”观的实际内涵,借助“词曲一体”观重新定义了散曲史角度的“晚明”概念。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第二本,延续*本课程教学的形式,难度较*本稍有提升,内容涉及口齿训练、眼睛练习、节奏、韵律等,结合漫画形象,将相声基础知识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具有 中国戏曲之母 雅称的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大的声腔剧种,也是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 《绕梁之美:曲唱的理论与实践》在对昆曲音乐性、演唱的审美传统研究以及曲唱理论的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习唱昆曲的体会去理解古人留给我们演唱的经验与理论,记录自己习曲的一些心得,分享昆曲演唱该如何习得、传承和发展的经验。 《绕梁之美:曲唱的理论与实践》在昆曲作为 物质文化遗产 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有特别的意义,对喜爱演唱昆曲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思索的空间。
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水浒戏曲集成》共五册,孙琳辑校,凤凰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水浒戏曲”是涉及水浒人物、故事的相关戏曲的总称,早在小说《水浒传》诞生之前便已风行民间。 对水浒戏曲进行整理,对于戏曲演出、研究、传承,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弘扬民族艺术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本书在前贤和今人的基础上,以竭泽而渔的态度,全面搜集与水浒有关的各类戏曲形式和版本,总计140余种,包括杂剧、传奇、折子戏、子弟书和快书等,参校众本,从而为专业研究者和一般读者提供一种收录较全、可读性强、方便比较研究的水浒戏曲文献的汇编集成。
《步步娇:单雯说剧谈情》是单雯解读昆曲《牡丹亭》 《幽闺记》 《桃花扇》 《南柯记》 《长生殿》 《玉簪记》 《狮吼记》 《奇双会》 《雷锋塔》 《浮生六记》 《烂柯山》及《蝴蝶梦》等经典曲目中女性人物形象的随笔集,分故事介绍和人物解说两部分,角色涵盖了杜丽娘、王瑞兰、李香君、瑶芳公主、杨玉环、陈妙常、柳氏、李桂枝、白素贞、芸娘及崔氏、田氏。作者从自身舞台表演经历出发,叙述自己对昆曲传统经典剧目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处境、命运的独到理解,文字细腻流畅,富有表现力,全书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
《月明云淡露华浓——岳美缇艺术传承记录》是“戏以人传”昆曲系列丛书的第四本。内收《占花魁》二出、《玉簪记》四出、《牧羊记》一出、《狮吼记》二出、《牡丹亭》综合谈等内容,并附岳美缇老师个人撰写艺术心得及曲唱相关访问,以及岳美缇老师艺术年表及传承剧目表。本书是由岳老师总结并分析她的表演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变,是传承人 手的体会与感悟。在本书编撰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剧目为中心,聚焦于剧目的前世今生、传承脉络,发掘昆曲这种艺术形式附着于人身上的独特魅力,同时也着力体现“戏以人传”的复杂性。
全书共有五章,附录五种,以清代江南职业昆班为研究对象,关注到昆班的人员结构及演剧活动、生存策略及演剧影响,以及职业昆班与家班,曲社等不同戏曲唱演传播载体之间的关系, 探讨昆班演剧市场及其变迁等内容。
本研究主要探讨口头剧本的源流、形态结构、编排与表演、生存现状、技艺传承等问题,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 ,口头剧本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史。讨论口头剧本的起源、形成及其产生的条件;从古代剧本形态演变史的角度,重点阐述古代优戏、说唱技艺对口头剧本形成产生的影响。同时分析戏剧艺人的社会处境、文化素养以及戏班的活动方式等外部因素对口头剧本的催生作用。梳理自元至清末民初时期口头剧本的发展脉络。 第二,口头剧本的形态与结构。研究口头剧本的种类、文体特征以及剧本的构成要素。重点阐述演出提纲的类型、形态特征以及定型书写问题。戏曲套语是口头剧本 重要的艺术表征与戏剧构件,研究“赋子”“水词”“肉子”等戏剧构件的来源、题材类型及其戏曲套语的体式、艺术手法及其属性特征。 第三,口头剧本
中国民间戏曲是世界上 古老的戏剧之一,如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传递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的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同时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工艺、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因素。介绍了中国民间戏曲的历史、演出习俗,以及民间戏曲的种类等内容,使人能从中感受到别样的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介绍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极富中国特色。它们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实用简明的图文形式,提供了一个令人愉悦的阅读空间,让四海宾朋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品味中国文化之美。
本书简明扼要、系统完备的介绍中国戏曲。生长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学林中的戏曲学是系统的艺术形式,本书从戏曲学本体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戏曲创作演出主体、戏曲传承传播、戏曲理论研究三个维度进行学理性阐述和系统性梳理,包括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舞台美术、戏曲观演、戏曲传承、戏曲传播、戏曲管理、戏曲发展史、戏曲批评、戏曲习俗等组成部分,形成比较全面完整的戏曲学知识体系。
本书针对中国当代戏曲发展中的理论建设问题展开“史述”,其中主要包括对戏曲现状与未来走向的争鸣、对戏曲创编与演出的不同评价,以当时的论辩文章作为“说话”的依据,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为今后的研究做资料方面的理顺与铺垫工作;每次论辩过程梳理完毕之后,针对其性质、特点、局限和贡献,在戏曲理论史的链条上给予学术的判断与定位。
《地方戏曲文献汇编·天津卷》所收为《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资料汇编》 至七辑。《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资料汇编》由《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资料汇编》编纂委员会主持,中国戏曲志天津卷编辑部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辑并内部印行,对清末至一九八二年天津戏曲活动的方方面面,如剧种、剧场、剧目、机构、人物、文物古迹、演出习俗、音乐、美术以及剧坛大事等,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论述,可视为《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资料长编。作者多为戏曲领域 专家,全书内容丰富,在《中国戏曲志·天津卷》出版之后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本书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为背景,从 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特征与表现形态,从古典韵文学、雅乐文化、声乐美学、戏曲文学、表演体系、活态遗产等方面归纳阐释昆曲的多维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对学界旧有的昆曲观念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昆曲在建构 文化形象中的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系统、严密的论证。提出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界定需要一种“大文化意识”“跨文体意识”与“大美学意识”。认为昆曲 本质的文化身份,不只是一个狭义的“剧种”,而是凭藉雅文化的审美品质成为 文化形象的象征与杰出代表。此书旨在为昆曲正名,还昆曲以应有的文化身份与美学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昆曲符号体系所隐喻、象征的 文化形象的地位。
《中国曲学研究》是由河北大学和北方昆曲剧院合办,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辑刊,刘崇德教授主编,重点刊发传统词曲学研究的相关论文。本书为第六辑,主要栏目有:乐府研究,词曲音乐研究,词学研究,元明清戏曲研究,近现代曲家研究,名家论曲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促进中国曲学的学科建设和创作方法,充分利用曲学这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书是作者近15年来曲艺评论文章的结集。本书分为五辑, 辑“为相声脱‘贫’献计”,讨论的主要是相声的有关议题;第二辑“下一个百年,还只有《剑阁闻铃》?”,则涉及相声以外的其他曲种;第三辑“笑声中的雅俗之辨”,是有关曲艺艺术的传播与传承方面的思考;第四辑“当舞台剧加入曲艺‘酵母’”,侧重探讨的是曲艺元素在当下舞台剧创演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五辑“曲艺,仍在边缘”,是近年来撰写的有关曲艺发展现状的综述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