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Ⅰ(第六版)行政法总论》是 盐野宏行政法教科书三部曲 之一,由两编构成:第一编行政法的基础,第二编行政过程论。以 行政与法的一般关系 日本行政法的基本构造 行政法的法源 日本行政法的基本原理 论述第一编;以 行政过程论的概要 行政的行为形式论 行政上的一般性制度 行政过程中的私人 论述第二编。文前附有文献列表,文后附有判例索引和事项索引。本书对有关比较法领域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二元古典模式之修正进行分析,在行政过程论的体系架构下,对行政的行为形式论和行政上的一般性制度展开系统论述,并对行政行为的规范力、公法上的事务管理论、公法规定的私法性效果论、公私协动论、违法性的承继论、判断过程统制论、行政执行中的根据论、行政程序的瑕疵论等争点问题进行范导式论述。伴随《公文书管理法》《番号
《治理时代行政程序法制的变革与因应研究》围绕着治理时代对行政程序法制的影响与形塑这一问题意识来展开。在以“强调协商合作与社会参与实现”“非正式制度与弹性管理手段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跨国合作与全球治理”为其时代特征的背景之下,治理给传统行政法及其行政程序法制带来了多元面向的影响与挑战。西班牙学者哈维尔 巴恩斯教授关于行政程序代际划分,尤其是第三代行政程序观的阐释为我们观察这一新时代背景之下行政程序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书也尝试用这一思路讨论我国行政程序法制的发展状况,围绕着行政转型与行政程序变革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思路,展望了我国未来行政程序法制发展的空间,提出了对我国行政程序立法的几点建议。这也是运用该理论核心框架与思路进行“在地化”讨论的新尝试。
本书立足实务,追溯理论根源,对公章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体系化的整理与思考。从民商法层面的规范和习惯到行政管理和刑事规定,从实体法上的书面形式到程序法上的书证,从盖章行为在民法上的性质到代理制度和公司控制权,本书在不同的法律领域之间进行了综合考察。同时,作者视野跨越历史、现实和未来,对传统与电子之间的关联、区别与融契,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鉴定问题,本书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超国家空间中的善治:全球行政法》讨论了在一个互相依存的世界中,对体制化的国际合作的明显需求和源自全球机构决策权力的政治张力之间的紧张关系。笔者主张,在法中被用作正当化规制决策的行政法工具,应当在国际层面的政策制定中得到更多的系统运用。在承认超国家治理缺乏民主基础是无法避免的同时,笔者列出了一系列其他的合法性基础:提高社会福利的专门知识与能力;法治带来的秩序和稳定;制衡机制;体制化的审议制度;基于行政法的原则和实践的政策制定过程的制度设计。在阐述程序合法性作为超国家范围内的善治基础这一逻辑时,笔者提出了一类可能的全球行政法工具,并评估一些存在于国际贸易、公共卫生和环境政策制度中的善治程序方案。本书的主要结论是:即使超国家治理是有限的,并受制于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倾向,建立
本书以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文解读为主线,在重点法条下增加相对应的法律、司法解释、司法政策的解读,以加深读者对主体法的理解。关联法规做索引,并选取贴近日常生活的典型纠纷,以案说法、以案析法。
我国目前医患矛盾比较突出,在涉及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法庭诉讼活动中医疗损害鉴定工作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现状,本书笔者围绕目前医疗损害鉴定存在的根本问题,通过实践研究,结合典型案例重点强调了如何进行医疗损伤鉴定的问题,即医疗损害鉴定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医疗损害鉴定学》作为研究医疗损害鉴定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可作为医疗损害鉴定的培训教材,在业内进行推广并积极探讨医疗损害鉴定的标准和方法,旨在共同推动医疗损害鉴定学的发展。本书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医疗损害鉴定理论篇)分为四章:章(医疗过错判断标准及其证明方法)、第二章(医疗损害后果及其赔偿范围)、第三章(因果关系及在因力评定)、第四章(说明义务/信息披露与知情同意)。中篇(医疗损害鉴定实务篇)分为五章:章(麻醉科常见医疗损
法律适用方法是德国的法律职业者在法律学习初始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其特质是一种可完全独立于法律条文之外的分析框架和思路,对于中国的法律工作者来说尤为实用,因为这种方法刚好弥补了中国法学教育中薄弱的逻辑思维和案例分析能力培训环节。作为中国的国家法官学院已经使用多年的预备法官培训教材,本书中所有案例均以中国法律为适用依据,即完全以适用中国法的案例作为介绍法律适用方法的素材,希望能帮助中国的法律适用者建立起一套高效、准确、统一的解决法律问题的思路。本书旨在介绍一种分析及解决法律问题的系统性方法,即归入法和关系分析法。归入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将法律条文分解为逐个的前提要件并将其与案件事实相比较从而使个案与抽象的法律规定相联系,即在给定的事实下如何适用法律;关系分析法则教您怎么从各方当事
检验公法理论能否适用于中国的关键点,恰恰在于司法实务中能否真正借由这种理论的分析框架和论证过程有说服力地推导出判决结论,法官透过案例所呈现出来的对成文法规范的解释本身,不仅是中国公法理论的素材渊源,而且承载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素。《行政法判例研读》 (I) 与 (II) 则是“行政法判例研读会”的报告论文总汇,《行政法判例选析》 (I) 选取了近年gao法院和地方各级法院裁判的典型案件进行评析,通过判例研究推动了公法理论的发展。
《行政法判例选析》通过对100个真实的行政法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行政诉讼法上的可诉性问题、利害关系问题、被告资格问题以及相关的行政法原则问题等。可以说,这100个案例涉及了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细节。同时,本书篇章结构清晰、合理,每个案例都清楚地表明案件名称、编号、来源,同时正文中也以清楚地分为"裁判要旨"、"事实概要"、"裁判理由"和"判解"以及"相关法律规范"五个部分,条理清晰,阅读体验佳,且方便专业读者查询、使用。
《行政法学方法论与体系的构造与变革》共分七章内容。章的功能在于引出问题与澄清概念。第二章是对行政法学体系产生条件的历史性考察。第三章是对行政行为形式理论的介绍和反思。第四章的内容是行政法学方法论如何从概念法学方法论到开放的法学方法论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对行政行为形式理论如何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一演变过程的一种言说。第五章将宏观分析落实到具体微观领域,并将宏观分析与微观论证结合起来,以公共警告这一具体的行为形式为切入口,详细分析了公共警告与新的社会形势之间的联系、公共警告所具有的特点以及行政法对行政行为形式的规制问题。第六章将研究视角转向行为主体。最后一章是对主体部分之所以选择德国的行政法学为论述对象的理由的简略说明,同时也是对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现状的初步反思,笔者认为中国行政法学处
本书以治安管理处罚法条文解读为主线,在重点法条下增加相对应的法律、司法解释、司法政策的解读,以加深读者对主体法的理解。关联法规做索引,并选取贴近日常生活的典型纠纷,以案说法、以案析法。
本书将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的分工衔接,放到法治国家建设大背景下总体设计。在坚持司法最终解决的前提下,强化行政复议解决纠纷的功能,并设计了具体“路线图”:通过“行政一体原则”的提出和论证,理顺了行政决定和复议决定的效力和责任承担,赋予复议机关更大的监督纠错职权,很大限度地支持复议机关纠正违法的行政行为、治愈不当有瑕疵的行政行为,解决复议程序空转;通过灵活的救济费用承担和惩诫机制,全面保护相对人的程序和实体权益,避免受到违法行为侵害的相对人因请求救济而承担不必要的费用损失;通过复议前置和仅由复议机关作被告的制度设计,解决行政机关、复议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分工衔接,更加注重纠纷的实质化解;通过统一复议与诉讼的受案范围、审查标准、审查强度和审查原则,重塑复议与诉讼的关系,解决复议
本书立足实务,追溯理论根源,对公章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体系化的整理与思考。从民商法层面的规范和习惯到行政管理和刑事规定,从实体法上的书面形式到程序法上的书证,从盖章行为在民法上的性质到代理制度和公司控制权,本书在不同的法律领域之间进行了综合考察。同时,作者视野跨越历史、现实和未来,对传统与电子之间的关联、区别与融契,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鉴定问题,本书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本书主要从刑法学角度研究行政法与刑法衔接问题,主要从刑法学角度对两法衔接立法状况、两法衔接执法实践状况等进行阐述,分析造成两法衔接实践困境的多种原因,在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两法衔接的路径选择。本书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分别为两法衔接的法理基础、两法衔接制度概述、两法衔接立法状况、两法衔接执法实践状况及完善两法衔接的路径选择。章:两法衔接的法理基础。第二章:两法衔接制度概述。第三章:两法衔接的立法状况。第四章:两法衔接的执法实践状况。第五章:完善两法衔接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