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朝君主编的《民事诉讼法同步辅导与习题集》以江伟教授主编的《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为蓝本,并结合多部 的民事诉讼法经典教材,如王亚新教授主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蔡虹教授主编的《民事诉讼法》以及宋朝武教授主编的《民事诉讼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等,经过编者们精心策划和选编, 终形成此辅导教材。本书在编写原则上,强调严谨和务实;在编写体例上,遵照了教材的体例结构,强调与教材的对应性和配套性;编写方法上,坚持规范。全书内容依托教材,按照教材规范写作;逻辑严谨、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既追求整体上的统一性,也兼顾各章节的独立性;既立足于理论通说,也兼顾不同观点;既运用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也兼及司法实务。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是在执行竞合、案款分配、破产清算等一系列制度的“夹缝”中生长起来的一项制度。考察这一制度,需要回到执行参与分配制度设立的初衷上来,其本来不具有与破产法类似的“清算”功能,不应具有弥补破产法功能缺陷的功能。参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应立足于让破产制度和参与分配制度的原初功能各自归位。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首要功能,是便利多数金钱债权人能够利用同一执行程序获得清偿;使各债权人公平分担债务人不能清偿的风险和损失,只是参与分配制度的次要或者附带功能。在此前提下,重置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的条件,以“团体主义”重置多数债权参与分配的顺序,并总结实践经验推动完善参与分配的救济机制。
本书遵循“司法现状-原因分析-理论证成”的研究思路,从司法实践中公诉权行使的问题出发,分析实践中公诉标准过宽或过窄所导致的公诉职能未能妥当发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积极公诉观、消极公诉观与客观公正义务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进行分析,主张应当对公诉标准进行合理的界定。
本书分析了2017年中国诉讼法治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依次阐述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年度立法进展、司法实践状况、学术研究情况和靠前发展动态,其中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司法案例,并附录有重要学术论文、著作、项目、博士学位论文等统计信息供读者参考。同时对2018年中国诉讼法治发展形势进行了预测,本书的专题报告分析了2016年刑事诉讼法的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涉及《行政诉讼法》修改过程中存在的争议与问题,并对靠前诉讼法作了比较性分析。
行政诉讼制度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逐步建立的以民主政治为基础、以司法审查为手段、以保护公民私权益和制约行政权滥用为目的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健全已成为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行政诉讼制度研究》在理论领域,不仅各种理论观点对行政诉讼功能定位存在差异,而且不同国家公法理论对该问题讨论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理论观点则是在不同的法治背景下展开,从总体上来说,这些理论主要集中于对行政诉讼价值目标、司法权在宪政体制中的地位以及行政诉讼合法性基础三个方面展开。
本书从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的基础理论出发,沿着庭前阶段当事人具体化义务——庭审对抗中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庭审后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的逻辑脉络展开论证。 其中,庭前阶段当事人具体化义务主要论述起诉状中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证据目录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管辖理由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答辩状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逾期举证理由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庭前会议视角下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等当事人在正式庭审开始前所涉及的具体化义务; 庭审对抗中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主要论述主张具体化义务、附理由抗辩的具体化义务等庭审对抗中涉及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 庭审后的当事人具体化义务主要论述法庭辩论终结后书面辩论的规制、变更诉讼请求的时间规制等涉及当事人庭审后行为的具体化义务。 本书以当事人经历民事诉讼程序各阶段的时间顺序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