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边燕杰老师2009年提出 关系社会学 以来,就关系问题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学术成果的一个汇总,目的是给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提供一份阅读材料,也为关系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性专题读本。 本书共18章,其中理论篇8章、实证篇10章。 章 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 。 第二章 论中国主体话语的关系社会学 ,是作者对关系社会学十年研究的阶段性总结,集中阐述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并着意说明创立和发展关系社会学,是坚持中国主体话语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契机和研究方向。 第三章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从中西比较视角讨论中国的关系性质、关系网络特征、关系导向的社会资本的理论涵义和行为后果,提出了 关系社会资本 的新概念和理论模型,进而总结了中国关系网络的三大特征,即:纽带亲情化、功能复用性、
在当今大国竞争的舞台上,欧美关系的走向举足轻重,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欧洲人而言,大西洋彼岸的新兴超级大国美国是他们二战后为了抗衡苏联而 邀请来的帝国 ,而一部跨大西洋同盟史又被认为是一部同盟 危机 不断发生的历史。那么,人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二战后纷繁复杂的欧美关系的演变呢?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二战后欧美关系的演进及其动力研究》一书以国际格局的变动为大背景,较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二战结束以来跨大西洋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探讨其既合作又纷争的动因,有益于把握欧美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未来趋势。 该书提出,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国际体系中欧美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战后初期即已形成影响至今的美强欧弱的权势结构,在战略和外交上则表现为美主欧从的跨大
亚当 斯密强调,个人的经济选择和行为依赖于他对良好自我评价(取决于价值观)的渴望。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和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和作用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本书将职业期望纳入社会流动的分析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我国当代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职业期望特征,并尝试探索职业期望对教育获得和社会流动的潜在深远影响。本书为理解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本书还提供了有关职业期望的社会系统分析和经验解读,方便读者感知和理解职业期望在社会研究领域的丰富内涵。
本书基于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来探究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创业对劳动关系转型的影响。主要研究思路如图所示:首先,课题将对外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并总结出此次以数字经济的技术进步浪潮中,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结构变化,进一步这种结构变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作为整个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其次,课题将利用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对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结构,及其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试图厘清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网络平台以及数字技术对就业的影响,试图定位被技术替代的劳动群体。最后,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数字经济与劳动关系转型的关系,并从劳资双赢的立场,给出新时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治理建议。
本书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要求,从大国大势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总结优选城市化发展经验教训、优选理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城镇化工作发展的主要成就、阶段特征、治理重点和存在问题,研判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技术路径和政策建议。希望本书成果能推动城乡发展模式范式转型和城乡治理能力提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可持续城镇化发展道路。 本书适合城镇化建设相关领域的学者,专业人士及决策人员参考。
本书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将六十余年的报道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0.1-1971.4.9;1971.4.10(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89.4.14;1989.4.15(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逝世)-2013.12.31。这三个阶段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像钟摆一样摇晃不定,从最初的“风雨飘摇的邪恶帝国”的负面形象,再转为“在保守和改革的博弈中渐进”的相对平衡的形象,最后又退回到“崛起的威胁”的负面形象。在此期间,中美关系的发展同样也经历了三个大的转型阶段,且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划分与《时代》周刊中国报道的三个阶段基本吻合,所以,《时代》周刊上中国形象的转向与中美关系的转折性变化是保持一致的。据此再追根溯源,发现《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倾向最终又由美国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所决定。正是在国家利益
本书选取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这一针对外思潮争鸣激辩的时代境遇提出的战略任务为研究对象,旨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指导地位为目标的顶层设计。全书介绍了“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创始者安东尼奥 葛兰西阐明的“意识形态经由话语取得权力”的逻辑,使一个具有系统结构特征的话语权“范式”逐步成型,明确指出在中西理论互参互释的前提下,葛兰西的话语权“范式”或可对比当代中国话语权建构议题,为诊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若干启示:以启示为基点、以问题为导向,或可形成本文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关切。
基层管理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古代基层管理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从县政之运作、胥役之污名化、乡官之嬗变、基层治理之非官方参与、户籍之编造与管理、法律纠纷之解决、普通民众之教化七个方面,对秦汉以来的基层管理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法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基层自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书认为,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王朝以县级政权为主导,以乡级政权为辅助,建立了大体上以百户(称里或甲)为单元的分区控制体系,并在宗族、士绅、豪富等非官方力量的支持下,对基层赋税、治安、户籍、诉讼、教化等各方面的具体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皇权的触角藉此从县级政权向下延伸,进入千家万户。
作为世界部决策情报学专著,基于新提出的决策规划和后决策等概念、决策和竞争情报等的新定义、决策动力机制和智性决策模式等新理论,以247个案例、 30个例题帮助读者建立科学决策体系架构;本书以决策情报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决策情 报获取的基本途径,情报甄别的6种基本方法,决策情报分析的基本途径(18种 竞争对手分析方法,6类环境分析方法,大数据和趋势分析法),决策的流程与途径,决策 的动力机制与模式,决策公理与陷阱;本书介绍了决策情报学在彩票、购房、投标、就业等工商、公共管理和其他领域的应用。本书可以供大学生、研究生、创业者和决策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