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公益基金会作为国内较为领先的基金会,在推动中国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人才等多个维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基金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南都基金会的理事会在方向选择、战略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理事会会议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理事会秘书处全员投入、围绕事业直面争论,一直为业界与学界好奇而又不得。本书叙述了南都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基金会理事会的角色、作用、治理的过程,在从事公益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 同时总结了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反思。
本书从社会保护的研究视域出发,用更加包容的态度探讨保护社会成员的各种国家干预政策和理论思潮,梳理出 再商品化 互构论和 去商品化 权利论两条理论线索,尝试探讨社会保护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提出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的平衡是社会保护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本书尝试从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社会团结经济理论是 再商品化 互构论与 去商品化 权利论的整合,社会团结经济以集体福祉、合作互惠、共建共享的逻辑代替生产性、市场化的逻辑,形成组织基础和整合力量,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较为充分且均衡的保护,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将抽象的公共利益具象化为社会成员的具体利益,为解决中国社会保护体系的多重非均衡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报告深入探讨了过去一个世纪的全球经验,对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北欧国家、日本和韩国的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近期新评估和展望。该报告可作为一个权威来源,用以增进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其在中国近期社会经济转型中作用的理解。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CAOSS)、国际劳工组织(ILO)、德国艾伯特基金会(FES)共同努力的成果。
《日本的医疗:制度与政策/阅读日本书系》虽然名为《日本的医疗——制度与政策》,但并不是一本对日本的医疗制度和政策进行概括或评论的书。也不是将已经发表的论文汇总编辑而成的论文集,而是从上述问题视点出发,对日本的医疗制度和政策的现状进行系统性的论述。《日本的医疗:制度与政策/阅读日本书系》的分析视角和结构将在序章中论述,简单介绍的话大致如下:在序章中,以围绕医疗定量配给(设定先后次序)的讨论为素材,弄清有关医疗制度和政策的问题所在。Ⅰ部“历史”,主要介绍日本医疗制度和政策的发展变迁。Ⅱ部“比较”,主要是与各先进国家的医疗制度和政策进行比较。Ⅰ部和Ⅱ部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与比较作为两面镜子,从而清晰地呈现出日本医疗制度的改造和政策课题。Ⅲ部“展望”,大致区分为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供给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是融合型应急物流体系研究, 主要构建了融合型应急物流体系结构, 并对融合型应急物流体系的基础设施、 物资筹措、 物资储备、 物资配送、 信息平台和能力评估进行了系统研究, 探讨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指挥机构和运行机制;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储备激励机制研究, 重点对应急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企业承储行为、 “政—企” 协同应急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储备激励、 “军—企” 协同应急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储备激励、 “军—政—企” 协同应急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储备激励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建设性政策建议; 三是融合型应急物流运用实例研究。 整理分析了唐山抗震救灾、 大兴安岭扑火行动、 汶川抗震救灾、 新冠疫情防控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物流案例。\\\"
福利院常被视为国家、社会和保育人员施予孤残儿童无私关爱的场所。基于对东南某省永江福利院长期的田野调查,本书意在倡导用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中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机制。主书名为《爱的悖论》,即希望这样的视角能够提醒读者注意围绕机构运作所呈现的 爱 的复杂性,它兼有光明与晦暗: 国 家关爱 兼有救济与治理的两面, 社会关爱 兼有扶弱与排斥的两面, 保育员妈妈的爱 亦兼有付出与自利的两面。在福利院这一由 爱 构筑而成的结构中,孤残儿童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经历着社会化、形成自我认知,并最终实践了自身的能动性。
本文从互动的视角,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主体(即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变化,从中发现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核心观点包括:*,重新界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定义。中明确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 社会性 和 保险性 ,更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态势。 第二,提出制度变迁中主体互动理论的框架。通过对哈耶克、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多支柱理论的总结,提炼出适用于本文的制度变迁中的主体互动理论,用以分析制度变迁的起因、过程、方式和结果。第三,分析了老农保制度和新农保制度变迁中国家、地方和农民的多元互动。老农保到新农保的制度变迁过程老农保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国家从政策引导到提供补贴,地方政府从强迫命令到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疫情的发生带来了挑战与困难,但打赢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会改变。本书是“现代慈善研究丛书”的第三本专题研究著作,以“2020?慈善公益与脱贫”为主题,收录了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2019年慈善课题的10项研究成果。分别从慈善公益脱贫的基础理论研究、国际脱贫经验及其借鉴意义、中国慈善公益脱贫的实践探索以及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资助案例研究四个方面入手,围绕着慈善脱贫工作展开了深入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理论研究等,总结了我国脱贫工作的现状及经验,提出了理论参考。
本书在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支持体系的需求调查基础上,分析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支持体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残疾人社会融合与支持的政策措施及实施策略,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各种歧视与排斥;以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跨界对话:公益项目实战宝典》分为六章,介绍了公益项目发展历程,从公益项目设计、项目执行、项目评估和项目影响四个方面对公益项目进行了整体介绍,每个方面都附有具体的公益项目实例、对30多位资深从业人士进行的公益项目相关问题采访和“CRO论坛·跨界对话”活动现场的嘉宾分享与代表发言。同时,分析了公益项目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展望。
众所周知,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怎样应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美国十大养护社区开发模式与实例》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国际成熟的养老设计运营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
在21世纪,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由于生育水平的下降、个人主义的兴起、迁移的增加等,家庭提供的养老资源日趋不足。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化是在较薄弱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迅速展开的,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养老资源也非常有限。鉴于此,本书以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健康和社会心理三个方面,细致描述老年人的福祉现状,深入研究影响其福祉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