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红利:转型路径与实现机制》从人口红利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出发,从人口转变的视角分析了人口红利转型是人口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也是人口红利理论的继续和衍生,提出人口红利转型的概念。一是,通过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预测,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主要的人口年龄和结构特征进行判断,明确了人口红利转型所依据的人口基础。同时,本文回答了人口红利转型的理论渊源、概念、内涵和外延等内容。二是,通过从经验事实,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等视角,全面分析了后人口转变时期不同人口特征作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探讨了人口红利转型的具体路径。三是,通过对不同人口特征下人口红利转型的路径分析,结合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等视角,对未来我国人口红利转型的实现机制进行探讨。
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基础性和战略性影响。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运用联合国人口回测和预测等数据,对2020-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第二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厘清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影响。第三篇聚焦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人口现代化、人口红利等影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人口条件,深入探讨阐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影响及对策建议。第四篇提出中国面向现代化的若干人口对策和人口发展战略。
中国大力发展高铁的新时代更需要“詹天佑精神”。《天佑京张:从詹天佑精神看京张铁路百年发展》以图文书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京张铁路的百年历史、“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为中国近代铁路发展所作的贡献、“詹天佑精神”在新时代中国高铁的创新发展中的传承与弘扬等内容。让读者重温詹天佑与百年京张的光荣历史,亲切感受詹天佑爱国主义情怀和科教兴国精神,深入体会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实现复兴需要弘扬“詹天佑精神”。
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山西万泉(今属万荣)北吴村人。民国时期学者。《历史统计学中国统计学史》为卫聚贤著《历史统计学史》《中国统计学史》之合集,为中国史学史上初创之作。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历史统计学》与《中国统计学史》为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据其序及前言,统计为中外古已有之的方法,为实用的方法,而统计学则以西方为先。进人民国,接触西方学术的学者,始自觉关注统计及统计学,使之运用于文史研究,如梁启超、胡朴安等均有倡导之功。《中国统计学史》,则是卫聚贤先生在历史研究及教授中,对历史统计的梳理性成果,作者是将其作为《历史统计学》的录一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将中国的统计分为四期,即创始期、衰落期、兴盛期、使用期,并据以逐期研究,使中国历史统计的脉络大致清晰。至末尾二章
2015年,全国老龄办组织开展“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以下简称“第四次调查”),以便全面准确掌握我国老年人全方位生活状况和老龄事业发展基础数据。第四次调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专题国情调查,也是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将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制定“十三五”专项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全面促进中国特色老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书是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编写。对于了解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整体情况、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制定老龄政策提供参考,本书既具有理论探讨价值,也
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群体开始进入公众和政府视野的背景下,《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调查研究报告》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现状、问题与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一般中老年家庭对比发现,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更容易面临生理、心理、经济等多重脆弱,亟须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本章包括两节,节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调查进行介绍并分析回收问卷的质量,简要概述本研究的背景、目标、意义;第二节主要梳理本报告的相关文献,建构理论分析框架以及确定研究方法,为下文分析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多维脆弱与需求,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