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研究人类的历史,不仅围绕着精美的文物和宏伟的遗址,还能发掘追寻那些当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却由来已久的人类行为的古老根源,分享食物就是其中有趣的一种。在《饭局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新知文库》中,考古学家马丁借助科技考古手段,重现了人类分享食物的历史,从黑猩猩共食髯猴到旧石器时代大型狩猎,从农业社会一起吃饭到现代大学教授们的聚餐,从罗马帝国的晚宴到今天的电视快餐。马丁解释了分享食物的驱动力和原因,阐释了“饭局”在人类体质演化、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以空间视野下的个体行动者为研究框架,对甲左村近半世纪以来的教育与村寨变迁这一主题进行教育人类学研究。研究发现,学校作为现代空间在甲左村的嵌入,首先打破了村寨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以抽象知识的学习取代了村寨的传统的面对面的社会化过程,从而成为开启甲左村现代变迁的钥匙。其次,在学校教育社会化的基础上,曾经或者正在村寨生活的个体行动者成为进一步推进将变迁的主动力。其中,生活史个案鲜明体现了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现代和本土之间进行身份重构的博弈,以弹性身份参与重构村寨社会现实,而那些不同方式“走出去”的甲左人,则以不同方式的自下而上的跨越城乡空间实践,深刻改变了村寨的存在方式,实现了甲左村空间意义上的向城市的延伸、融合和共生。
本书阐述了多元的文明起源和多样的文化习性,纵向分析比较了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发展模式。19世纪起,西方资本主义以利润挂帅,追求人性贪欲的结果,导致人类陷入了贪婪与生态环保的自我毁灭怪圈之中。在现代,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包容、自省、自然、平衡等因子,可能是对当今高度竞争与对抗世界的解药。
与古人相比,我们今天在性问题上所面对的局面、所感到的困惑甚至所见到的表现等等,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问题,长期存在着看起来是对立的两极:一极是重生殖、重子嗣、多妻和重人欲的;另一极则是礼教,在宋代以后它成为在理论上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而且越来越带有明显的禁欲色彩。在上述两极的同时作用下,就产生了性张力。性张力问题说到底是社会在性方面如何进行制约、平衡的问题。性问题是一个所有社会都共同面临的问题,《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不仅系统阐释了古代中国人的性观念和性文化,同时也从“性张力”这一角度关注到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现象。
本论文从命名的角度,探讨广西田林县盘瑶的人观构成与生命力孕育的来源。笔者的基本假设是,盘瑶的人观建构立基于社会建构的逻辑上,此逻辑以仪式作为机制,在宇宙观中型塑出一个“想象的外界”,并在现实的层次上,透过家屋这个场域进行生命孕育力量“由外转内”的过程。在理论方法上,笔者一是采纳“家社会”(house society)的理论模式,确立家屋与生活其间的人具有互为影响之辩证关系的前提,针对家屋本身的建筑、家屋的生命周期、两性在家屋日常与仪式生活中的分工与互动等主题进行描述;二是以具有生命历程性的命名制度作为叙述主轴,着重探讨命名制度与其他仪式展演结合后所产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盘瑶人结群与联姻的方式,是定义该社会内外二元之建构逻辑的关键。为了建立“内”以各家姓群体香火延续为表征的家屋生
《青海省情知识丛书》共分为7册:《青海自然生态环境》《青海历史》《青海民族》《青海宗教》《青海文化》《青海教育》《青海经济》,每册约15万字。其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以促进青海省民族团结发展为宗旨;二是内容方面,求知求真,深人浅出,既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又有较强的概括性,能全面展现青海省各个层面的省情知识;三是文字表达方面,力戒艰涩,冗言务去,雅俗共赏,内行看来不觉其“俗”,普通读者不觉其“雅”。 《青海民族/青海省情知识丛书》是其中一册。
重改本例言 《大众哲学》的旧版是在十二年前写成的,到了今天,自然它的内容已是十分陈旧了。日本投降后,这本书还在各地行销得很多,表示这类通俗读物的需要还不小,因此不能不在工作之暇,把它做了一番比较彻底的修改。 旧本缺点,一方面由于写作时处在反动环境中,为要争取公开出版,许多观点就不能写得很明确;举例也只限于普通生活的事例,而没有采用政治经济斗争的例子。另一方面又限于作者自己的理论水平,写作方法只是以外国书本上的某些知识的通俗解释为主,而不能把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的着眼点,因此就免不了有许多拘泥于书本和名词的烦琐空论,自然也就带有某些错误的论点。这一次的修改,是尽自己的力量想把这些缺点改正。 全书的结构,大体上还保持着旧本的形式,这是因为这种形式是本书获得较多读者的条件之
重改本例言 《大众哲学》的旧版是在十二年前写成的,到了今天,自然它的内容已是十分陈旧了。日本投降后,这本书还在各地行销得很多,表示这类通俗读物的需要还不小,因此不能不在工作之暇,把它做了一番比较彻底的修改。 旧本缺点,一方面由于写作时处在反动环境中,为要争取公开出版,许多观点就不能写得很明确;举例也只限于普通生活的事例,而没有采用政治经济斗争的例子。另一方面又限于作者自己的理论水平,写作方法只是以外国书本上的某些知识的通俗解释为主,而不能把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的着眼点,因此就免不了有许多拘泥于书本和名词的烦琐空论,自然也就带有某些错误的论点。这一次的修改,是尽自己的力量想把这些缺点改正。 全书的结构,大体上还保持着旧本的形式,这是因为这种形式是本书获得较多读者的条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