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以历史脉络为经,以全球视野为纬,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理论资源的活水源头保持开放性的互动,又强调社会传播分析的辩证性、具体性、互补性和条件性。书中作者试图以重建国际传播的知识论与方法论基础,一方面促进国际传播的“国际化”,赋之以丰富的“文化性”,一方面加强华人社会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文献的对话,以期获得彼此“境界的交融”;作者借助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和方法分疏近代中国新闻史上若干重要的脉络,在国际格局下动态地追寻人物事件、结构过程的同与异、常与变。
本书首先厘清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提出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和衡量标准;然后分析自媒体传播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剖析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弱化的原因;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赢得并保持媒体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借鉴西方维护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做法;在上述基础上提出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维护理念与实践路径。
网络传播时代改变了优选意识形态传播的图谱,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形式、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也带来了意识形态传播向日常生活的转向。因此,牢牢掌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传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仅可以从学理上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策略,而且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大众化生活化的时代要求。本书紧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自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结合传播学、哲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实行跨学科研究。
本书持续关注中国音频生态发展的动态和未来趋势,分享和推介广播频率融媒传播效果评估,解读广播频率融媒传播效果EMC融播指数和广播市场收听竞争格局基础数据,探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视频化融合路径,洞察中国网络语音直播、网络音频、有声书读物等在2021年度发展中的新趋向和新态势。本书通过科学、真实的手数据和客观、理性的案例分析,全场景呈现中国广播和音频传媒市场的发展和创新成果,为音频产业融合升级提供理性参考和客观依据。
新闻媒体靠前传播能力评价的核心指标由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构成:话语权是其显性指标,公信力是其隐性指标。我国媒体靠前传播能力的建构研究,应当由重视“我说”,到进入重视“他信”的研究。而重视“他者”对信息处理态度的测量与研究,将倒逼媒体传播行为的调整。
《网络谣言研究》讲述:网络谣言不仅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在造谣,“不明真相”的群众相信和传播谣言,那只看到了网络谣言的新闻表达,忽略了网络谣言的社会表现。从社会性的角度看网络谣言,微观上是社会公众内心情绪的投射,是内心刻板成见的反映;宏观上是一种群体选择的结果,反映的是群体共识和社会焦虑,是在特定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公众的社会心态使然。从社会整体角度分析某段时间的网络谣言,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谣言事件之间有着许多关联关系,不仅反映出公众整体的社会心态和社会焦虑,也让我们读到网络谣言背后的潜台词。
全书分为问题篇、理论篇与治理篇,共十四章。问题篇四章,在概述新媒体影像传播环境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危害。理论篇五章,分别论述美德伦理、功利主义、义务论、正义论、话语伦理五种规范伦理学理论在新媒体影像传播中的价值与局限,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经典伦理理论指导新媒体影像传播实践以规避伦理问题的产生。治理篇五章,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通过构建新媒体影像传播的伦理抉择模式来化解伦理冲突,基于“不伤害原则、公正原则、前瞻性责任原则”达成伦理共识,通过践行新媒体影像传播道德规范来构筑自律基础,通过技术监控、行政监管与法制保障的有机结合来强化他律手段,通过构建合作共治机制、对话协商机制与协同监管机制来加强协同治理。本书以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
《传播力》一书延续了卡斯特的宏大叙事线索,记述了传播过程对于树立与维护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重要性。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这种新型社会形态中,传播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时空。在传播这个链条上,政治、市场以及公民社会力量正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大博弈,需要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方能看清他们博弈的过程。虽然卡斯特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曾招来质疑,被认为缺乏学术规范,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卡斯特的思想在学术江湖中已经自成一家,构成了思考网络社会各种问题的起点,他的书籍也成为开展此方面学术辩论的推荐阅读书籍。此外,卡斯特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国的走向。在他曾经撰写的书中,既可以看到孔子的只言片语,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此时中国复兴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面临的各种挑战。卡斯特作品的
《博物馆学的思考》围绕博物馆、博物馆学定义的讨论、争议及思考等,构成了博物馆学研究的基本议题。《博物馆学的思考》通过梳理博物馆史上的种种代表性观点,就博物馆、博物馆学基本概念性的议题做一思考,以详尽的文献分析为基础,论述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渊源于发展轨迹,并注入了作者对博物馆教育理念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作为作者课堂教学与日常科研的结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且其中不乏一些珍贵资料的收集。
自2010年微博的正式运营并快速普及,我国公共舆情的形势与格局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舆情事件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而进入了“燃点低”“触点多”的状态。在教训、经验、学习与干预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公共舆论生态自2010年来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考察公共舆论生态的发展,研究者们所采取的方法和角度各有不同,其中,对典型案例的关注是一个重要指标。为弥补上述当前公共舆情案例研究中的不足,填充公共舆情案例研究的应有空间,本研究开启了舆情案例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即对舆情事件进行深度的个案研究。
《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既是一部关于传播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是一部比较文化研究的参考书,同时还是一部介绍这几个学科学术史的参考书。对于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读者,《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的出版适逢其时;对于积极融入世界的人士,也是磨砺眼光的利器。《国际传播与文化间传播研究手册(第二版)》作为工具书,由四十余位身处学科前沿的学者、专家通力合作,以传播、文化和比较研究为主线,对跨文化传播、文化间传播、国际传播和发展传播四个领域的实践和理论,从发端、发展到现状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论述。
本书全面总结了2021~2022年中国信息化建设成效,分析了中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若干重点问题,提出了深入推进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主题涵盖5G、大数据中心、北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数字化转型,政务服务、应急管理、数字乡村、智慧城市等公共服务,数据跨境流动、数字双碳、网络安全等信息化环境建设以及地区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对比研究等。
《2020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年鉴》分为数据篇、分析篇和附录部分:数据篇挑选出全国60个重点城市的收听率数据,详细呈现各电台、频率在传统的线下市场的收听表现,以及其融媒体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效果;分析篇由广播行业专家和资深研究人员撰写的中国广播市场研究文章或分析报告组成;附录篇选载重要文件目录、统计资料等,收录了全国电台和频率名称、频率频点,采用的标准编码进行编号,以供查阅检索。
《电视仪式传播建构国家认同的维度与路径研究》的研究有利于从电视仪式的视角探讨国家认同的理论机制。运用符号象征理论探讨电视仪式传播建构国家认同的方式,将研究视角由国家认同的宏观层面分析引向对电视仪式传播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方式、影响要素与作用机理等微观层面的关注,拓展了国家认同的研究框架和内容;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原理,构建国家认同的电视仪式传播机制,为国家认同及国家执政合法性提供理论支撑。
自2010年微博的正式运营并快速普及,我国公共舆情的形势与格局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公共舆情事件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而进入了“燃点低”“触点多”的状态。在教训、经验、学习与干预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公共舆论生态自2010年来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考察公共舆论生态的发展,研究者们所采取的方法和角度各有不同,其中,对典型案例的关注是一个重要指标。为弥补上述当前公共舆情案例研究中的不足,填充公共舆情案例研究的应有空间,本研究开启了舆情案例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即对舆情事件进行深度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