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符号学翻译模式研究》共分3章,在对社会符号学作细致阐述,试图建构一简单的理论框架的同时,将该学科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对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作了尝试性的研究。即从社会符号学的几个主要概念与翻译基本问题的对应关系入手,以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翻译的基本问题作出合理的解析,进而形成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并有效指导翻译实践。主要特色:阐述了社会符号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台是两学科发展的必然,社会符号学翻译逢径转之其他途径具有诸多优势;从社会符号学的主要基本概念入手,找出与它们相关的翻译的基本问题,并通过翻译手段雄现出来,尝试探索了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模式;对百余篇新闻翻译实例加以分析,为社会符号学的强大阐释功能提供了应用案例。
由王秉钦著的《近现代中国翻译思想史/中外语言文学学术文库》以20世纪近百年来的时间为主线。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时期分析论述了中国翻译思想史的发展,且结合中西翻译思想进行分析。靠前以翻译思想为“经”,以中国翻译思想自身发展为轴心,论述其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品评其科学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意义;第二以人为“纬”,纵横交错,编织成书。研究、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翻译大家的翻译思想,历史地、辩证地评价、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和在翻译目前的地位。
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早期翻译是明清期间“中学西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中学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明清时期翻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梳理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并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手段,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文本在西方的翻译进行实证研究,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置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学术背景和明清时期“中学西传”的特定历史语境下,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历史进程及具体情况,并兼及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误读和变异,以及由中国古典小说在异域的再现而完成的文化改写和文化塑造功用。
本书在事件语义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中的形容词作状语现象进行分析。充当状语并非是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主要功能,形容词在从词库生成到入句获得状语解读的过程中,受到音韵、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诸多层面的限制。本书重点研究在该过程中形容词所受到的语义限制。 部分形容词在充当状语时,与句中的谓语没有直接的语义联系,因而被分析为句法和语义的错配现象。除此之外,形容词所表述的事件与和谓语所表述的事件之间的时间特征错配也是导致形容词作状语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体性谓词和阶段性谓词的区分对于形容词能否充当状语以及谓语能否接受形容词状语的修饰至关重要。个体性谓词和阶段性谓词的区分在于只有阶段性谓词才能引入事件论元。但是,这两类谓词的区分并非完全基于词汇层面,具体的语境可以导致一些表示恒久属
本书所采用的形式化的分析手段使得领属的分类更具有操作性。形式化手段所分出来的领属关系分类边界清晰,能够覆盖更多的语言事实,并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事件结构的分析,使得领属关系的方向性以及领属关系的产生,相互依赖及互动能够呈现得更为清晰。句法层面的领属关系是能够通过事件结构来呈现并进行相应形式化的描写。本书结合类型论,算子等形式语义学手段对领属结构进行逻辑语义的刻画以及句法语义同步的推导,对领属关系所做的形式化分析概括性更强,分类也更加合理清晰,事件结构的分析方法对结构中的领属关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