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对翻译涉及到的语义、语法及转换中的认知机制等展开分析,构建认知翻译学的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多义性、像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应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
......
本书为 当代外语研究论丛 之一,主要是基于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了外宣翻译研究话语体系,包括外宣翻译研究之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方法论、价值论与批评观。该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彼此依赖,共同构完整的外宣翻译探索学科体系,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开展外宣翻译实践与研究工作。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14YJC740127)的后期研究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涉及大外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对外宣传与翻译,整体上属于应用翻译研究的范畴。本书可供从事外宣翻译或外事外宣工作的从业人员、学生、教师、官员与研究者等阅读参考。
本书属于“中华译学馆·中华翻译研究文库”。选择翻译选题和传播翻译成果,是实现翻译价值整个链条中重要的环节。本书精选作者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涉及翻译出版的文章六十余篇。其中包括如何判断选择翻译选题,如何约请高水平译者,如何争取名家的支持,如何恰当处理译稿,以及采取哪些指施,最大限度地扩大译作的传播效果,等等。对于当前翻译领域出现的种种现象,作者也以翻译编辑的视野作出客观评论。如认为必须从学术和传播不同的层面,来判断翻译争议中的是非。对翻译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主张采取包容、引导和坚守的态度,倡导译者要做升级版的翻译家。此外,书中还收有作者与名家交往的故事,以及多位著名学者对作者观点和作为的评说。关心翻译和出版的朋友。将会从阅读本书中获得一些有益知识和乐趣。
本书共分七章: 章为翻译概述,阐述翻译的定义、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标准以及翻译的难点;第二章为翻译理论,简要介绍西方翻译理论及中国翻译学发展的基本概况;第三章为文化与翻译,从文化角度探索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和相应的解决策略;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从词汇、习语、句子以及篇章等层面介绍了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每章附有专题“译论谐趣”,介绍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如异化与归化、后殖民翻译理论与权力话语、翻译的文化转向及译者主体性、顺应理论与翻译、符号学与翻译、翻译等值理论以及语域与语境等,旨在开拓读者的视野和思路,引导读者从理论高度分析、探讨翻译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翻译理论水平,培养翻译实践技能。本书附录提供各章练习参考答案,并列有英语中常见 和城市名称、英美 的主要节假
口译过程伴随着译员的焦虑过程,任何的同声传译和交互传译都涉及到译员对主题的熟悉程度,尤其是口译的新手在遇到不熟悉的口译任务时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感,焦虑会导致译员口译水平发挥不尽人意,如何消除译员的焦虑,本书从提升译员能力的角度展开研究,从译员百科知识积累,口译转换技能培养和口译过程能力提升包括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为译员提供消除焦虑的有效方法,口译焦虑认知研究旨在为译员降低焦虑感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验证,此实证研究过程包括口译理解记忆表达过程认知研究和百科知识及口译转换技能处理三大部分。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 章是整个书稿的起点,主要探讨“中学西传”的缘起、意义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首译之功”:《今古奇观》译本。本章通过翻译策略、路径及动因等维度,探究译者的一些偏好和价值取向及其与所处时代背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以《好逑传》译本为例,探讨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回眸和译本背景、译本探析、德庇时译者主体身份等内容。第四章以《玉娇梨》为例,介绍了译者及其背景、传译本举隅、对 用语的改编及处理、对女性的形塑及教化等内容。第五章介绍了西传中国古典小说译本的背景因素、《玉娇梨》等译本对西方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等内容。第六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传的启示。书末的附录是笔者对美国研究中国明清时期文学、文化、 的专家艾利克教授的访谈录。
《中国文字研究》是教育 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主办的学术出版物,创刊于1999年,是CSSCI来源集刊。主要刊载新的国内外有关汉字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本体研究论文。刊物采用匿名审稿,刊发的学术论文体现了汉语言文字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面貌,具有较新的学术价值。本辑栏目设有 古文字研究 、 简牍碑刻文字研究 、 汉字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 汉字规范与应用研究 、 少数民族文字和域外汉字研究 、 书评与国际合作信息 等。
本书从符号学和多模态视角考察新兴多模态翻译实践,在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模态翻译理论,实现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回应数字化时代多模态翻译实践对多模态翻译理论的呼吁。本书主要结合网站本地化翻译、绘本翻译、字幕翻译等案例,从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学术史考察、视觉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视听多模态翻译案例分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多模态翻译与符际书写、多模态翻译研究焦点与前瞻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回应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提出基于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符际书写和多模态书写路径,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外文化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效果。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使中西文化交流达到平衡,让中国文化 走出去 之路走得更稳更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文化间的差异给其顺畅交流和翻译造成了障碍。基于此,本书探讨了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梳理了中西方学者的文化翻译理论,分析了中西文化与语言的差异并就如何处理文化差异、保留文化特色问题结合《孙子兵法》四个英译本探讨了中国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的翻译策略。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归纳了非文学翻译的特点,提出以英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实践,详述如何利用传统及新兴工具辅助翻译,介绍了译文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及文化成分的翻译、翻译改写、原文纠错、批判性思维等专业译员需要掌握的高级技能,并指出法律翻译应注意的问题。《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全书脉络清晰,译例丰富,读者可按书索技,实用性强。
吴宓的翻译思想和实践有着深厚的学理,那就是他一直信奉并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对吴宓的解读和阐释都须结合这一理论视角。 《翻译与人文:吴宓的翻译思想研究》不仅是对吴宓翻译思想的总结,也不仅是对吴宓文学翻译实践的展现,更是从新人文主义视角对吴宓的翻译所做出的本源性探究。
国内目前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德语本科专业,每年新学德语学生有6000人左右,但市场上适用的汉德比较翻译书相对较少。基于此种状况,本书编著者集20多年来汉德比较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的经验,借鉴国内外翻译学研究和国内汉英比较翻译教学的成果,以及大量权威的汉德翻译语料,通过各种文本类型的比较翻译练习,引导读者认识汉德翻译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掌握合理的汉德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旨在告诉读者如何在实际翻译对比和批评中认识汉德翻译过程的不足与缺陷,改善与提高汉德翻译的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读者各种文本的汉德笔译能力。
唐义均著的《党政文献英译的搭配冲突与对策研究》指出了党政文献翻译成英文时出现的一些中式翻译给国外读者带来的理解障碍,并根据语料库理论,在真实语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书后有常见误译和正确翻译
《文学名著的翻译、改写与调控》是当代有名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的代表作,是翻译学领域颇有影响力的名著。在该著作中,勒菲弗尔将翻译行为放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影响翻
本书以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为基础,从焦,点、背景、路径、运动、方式等层面对英语、汉语的语言编码形式做了对比研究,并努力挖掘其背后的认知理据。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汉语既是卫星框架语言,也是动词框架语言
刘金龙,男,1979年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翻译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本书主要聚焦应用文体翻译研究,首先对应用翻译进行定义,阐述应用翻译的基本特征,指出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几个重要课
本书既一部讲解语文学习真谛的指导书,又是一部带读者细细品味杭州美景的旅行指南。云谷学校的名师杨聪独具匠心,将杭州的美景与语文的真髓结合起来,其以西湖为纲,从一公园始发,经各大景点最后抵达宋城。每一个站
怎样确定语言学研究课题?怎样查找和组织研究素材?怎样写出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导(第三版)》不仅提供了350多个实用课题想法,还分章节翔实地介绍了写作研究步骤和方法,堪称
《语域类型学视角下英语投射语言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从Matthiessen的“语域类型学”视角研究英语语法系统中的投射系统。首先搜集代表两个语域类型(新闻报道及学术期刊论文)的语篇构成两个小型
外宣翻译在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建构中国国家形 象、增强国家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受众 视角研究外宣翻译的有效性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书 运用实证方法,在话语分析框
翻译质量评价是一项和翻译研究同步的研究课题。本书结合作者十几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翻译质量评价相关的问题,既有语言学角度的评价标准介绍,又有技术层面的自动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