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境》囊括王佐良先生专论翻译的中英文章近二十篇,并附三篇访谈。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他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所翻译的《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被誉为范本,*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培根《谈读书》的译文,被学界誉为 好似一座令后来者难以翻越的高高的山峰 。《译境》囊括王公多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结晶,文笔优美,见解独到,足见大家风范。本书不仅适宜翻译专业人员精研提高,其简劲高旷的文化散文风格,对一般读者而言也具有吸引力和阅读价值。
《中外翻译简史》从实际的翻译理论教学出发,通过学习和总结我国翻译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那些想初步了解中外翻译历史的学生和翻译爱好者而编。 为了不使读者的兴趣消失在冗长的读史中,《中外翻译简史》力求简明扼要地介绍和总结每个历史阶段的重要翻译事件和重要翻译人物的功绩,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对这些事件和人物有比较清晰的印象。 通过对该书的学习,读者可以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史和国外(尤其是西方)两千多年的翻译史有个大致的了解,对翻译在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中所作出的贡献有个大致的了解,对中国翻译和其他国家的翻译进行初步的对比。找出各自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翻译理论打下基础。
学界需要翻译,却将其边缘化,《翻译之耻》探索了翻译与学术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专业译者,劳伦斯 韦努蒂提出,时下流行的作者观念在文学研究领域贬低了翻译,同时也强化了版权法中对 著作权 的不当定义。此外,针对各类学术机构对翻译的忽视,出版商对译者的不公正待遇,本书均给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 从早期基督教的《圣经》翻译,到日本现当代小说的翻译,韦努蒂的研究均有涉猎。他揭示了译本在构建翻译伦理的社会影响,并提出,翻译伦理促使译作以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这一更广阔的视角被写作、阅读和评价。
全书分12部分,包括:译文质量评测技术概述,单词拼写错误检查,术语翻译一致性检查,主谓一致检查,动词形式错用检查,双语句对齐技术研究,双语词对齐技术研究,基于网络资源的译文质量保证技术,基于关联实例检索的质量保证技术,基于跨语言写作的译文质量保证技术,译文质量的定性评价,研究展望。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的又一座里程碑”,傅雷的翻译世界内容极为丰富,值得人们去阅读和发现,更值得人们去作学术性研究和探索。 《傅雷翻译研究》着力于目前国内有关傅雷翻译研究的学术空白处,并对傅雷的翻译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书共分九章,对傅雷的翻译世界进行概览之后,从诗学、风格、选择与文艺思想等主要方面详尽探讨和阐述了这一世界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傅雷富有代表性的具体译文文本,对这种构成进行了饱含说服力的个案分析;此后三章中,则分别提供了傅雷翻译研究的多种新视角,揭示了傅雷其人其译之于后学的启示与意义。在此过程中,使用大量翔实的手资料,采取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模式,全面展现了傅雷的翻译思想、翻译精神、翻译实践与翻译影响。 傅雷虽已远去,但其译作、译
本书将翻译技术区分为狭义和广义翻译技术,并以狭义翻译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为主线、以广义翻译技术(作为前者必不可少的辅助技术)为辅助,描述了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的相关概念、技术应用和工作原理,同时也介绍了其他翻译技术类型的作用、意义和应用。本书共分12章:第1章绪论;第2章计算机辅助翻译;第34章本地化技术(文档本地化、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多媒体本地化;分为两章);第5章术语管理;第6章语料库管理;第7章桌面排版;第8章质量保证(包含校订工具,如CAT工具自带的校订系统、黑马系统、Word);(文字处理工具均可纳入上述各种工具内);第9章技术协作;第10章机器翻译(搜索引擎);第11章翻译管理;第12章内容管理(撰写系统)。读者对象为在校学生,相关从业人员等。
本书以混沌在保密应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以作者近年来在混沌保密领域内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为主体,紧抓国际上学科发展的脉搏并总结了国内外该领域内的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主要介绍了安全、可控混沌源的构造、实现及其保密应用研究,包括混沌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混沌控制理论与方法、变参数混沌源、有限状态空间上混沌源的构造与实现、数字混沌源的控制方法以及混沌序列密码体制的设计与实现等。整本书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先进性和主题的鲜明性,还实现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杨镇源*的这本《翻译价值论研究》的论述结构 由引言部分、**至第五章、结语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介绍本书的选题缘起、研究思路与方法 、难点、意义与创新点、主要结构。**章针对价值 概念的歧见、误解与混乱,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价值 展开解读,从根本上探索其本体之存在,并在此基础 上寻求翻译的价值本体。第二章探寻翻译价值在认识 论层面的要求。第三章进入*深层次的理论层面,即 从 知其所然 延伸到 有所作为 ,寻求积*翻译 价值观的塑形与推行。第四章致力于建构心性化的翻 译评价机制。第五章着眼于翻译价佰论与中国的关联 ,描述中国译坛的价值论话语、问题及研究概况,提 出相关研究的发展建议,并顺应党的***以后中国 文化软实力诉求,阐发相应的翻译评价机制构想。结 语部分概括全书,做出总结性的陈述。
《翻译行为与跨文化交际》共8章,作者采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视翻译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以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核心,通过大量具体实例验证功能主义理论的有效性,同时确认全球化时代中翻译具有多样性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从不同侧面阐释翻译是在对相关情况进行复杂的综合判断之后做出的决策行为。所涉专有名词翻译法、处理隐化显化现象时译者的自由度、翻译评价模型等解答了何谓翻译的多样性、译者如何做出判断、翻译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翻译理论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化中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信息传播日新月异,人员交往日益频繁,文化单极化及多元化态势并行,文化间际交流日趋广泛,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交流与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国内外文化的翻译与传播的理论知识,为下篇的实践做铺垫。下篇以跨文化教学、国内外电影文化、国内外广告文化、国内外中医文化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当代文化翻译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大语境之下,信息的传播和大众传媒的崛起使得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尤为密不可分,翻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的途径之一,其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必须重视翻译对于文化传播的功能,必须重视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和后果以及翻译对于一个国
《认知翻译学》以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语言认知理论为基础,对翻译涉及到的语义、语法及转换中的认知机制等展开分析,构建认知翻译学的模块化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主要包括范畴化、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多义性、像似性、主观性、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关联理论、语篇认知等话题,这些话题分别涉及语言认知的不同侧面,有的旨在以语言认知理论对翻译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解释,有的旨在构建翻译的认知模型,反应翻译转换的认知规律。
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视角出发聚焦文学翻译的全过程,着重透视当下学术界如何运用不同的语用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具体现象展开详尽的分析,对应用方式及研究结论进行深刻的评述,并就相关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研究主要关涉的语用学理论有: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语言顺应论,并重点阐述了上述语用学理论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本书共六章,*章从文学翻译的内容、特征、方法三个方面阐述文学翻译概况。第二章主要探讨语用学的研究路径及其与文学翻译的相融性。第三章在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进行文学翻译研究,主要探讨会话含义理论概观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第四章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进行文学翻译的研究。第五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学翻译。第六章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研究文学翻译。
梁爽*的《实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人文 社科研究论*丛刊》全书共八章。**章对翻译进行 了概述,主要探讨了翻译的界定、分类、标准、过程 ,并分析了翻译对译者的要求。第二章对文体进行了 概述,首先讨论了文体的界定、分类与特征,然后阐 述了其与各语言层级相关的内容。第三章分析了文体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修辞、风格问题。第四章到第八 章则依次探讨了文学文体、新闻文体、商务文体、法 律文体、科技文体的翻译,首先分析了各文体的语言 特点与翻译原则,然后对各文体的具体翻译方法展开 了讨论。
本书紧扣翻译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关键词 同一 和 差异 ,通过梳理它们背后的翻译理念,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活动中的话语、政治、权利等文化问题做出新的探索。本书试图打破传统译论所倡导的 同一 观,用 差异 来重新阐释翻译中的文化现象,并提示翻译现象背后的权力、政治机制。
冯文坤主编的这本《语言文学翻译研究--电子科 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论文(**辑)》主要包括 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语言学研究 部分收录了7篇论文。艾静宇同 学的 英汉 表扬 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模式分 析 比较研究了英汉 表扬 类动词的词化程度和语 义容量的差异性。董丹洋同学的 物性结构在分析一 词多义中的应用 和张颖玉同学的 论一词多义产生 的原因 对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研讨。 段辛同学的 利用Coh-Metrix对句酷批改网写作评分 维度进行效度测评 和景晓冰同学的 工作记忆容量 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叙事性语篇预期推理影响研究 对 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测评和语篇阅读的预期推理进行了 实证性探讨。褚小乔同学的 宽容原则研究综述 和 许婷同学的 模态逻辑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分别对宽 容原则和模态逻辑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性梳理。 文学研究
实拍书影 【编辑推荐】 《红高粱》 《青衣》 《妻妾成群》《活着》《烦恼人生》 《马桥词典》 《废都》 《受活》 《古船》等作品 原作与译作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有哪些互动故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格局是什么样的? 莫言、毕飞宇、苏童、余华、池莉、韩少功、贾平凹、阎连科、张炜……中国当代文坛ji富代表性、域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妙语连珠,畅谈中国文学在世界的 的现状、困境与前景 。 这本不一样的访谈录或许能让您找到答案。 【精彩书摘】 我敬重、感谢翻译家,其中包括将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也包括将中国文学翻译成外文的翻译家。没有他们的劳动,像我这样的作家,就没法了解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也没法让外国读者了解。 ——莫 言